找出能引发这类学生兴趣的那一点而来
我是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有了错误比谁都认识的快,就是怕家长知道,如何家长知道了,他一定读不了书,但他也时常作错事,不知如何与他的家长说,也不知如何让他能严格要求自己不作错事呀
教有法,无定法。我个人认为:找出能引发这类学生兴趣的那一点而来是关键。
下面是我曾经对一学生的转化过程,经供参考:
我来学校读书是因为家里没有人和我玩,家长们不管我,只有保姆,太孤独寂寞。我在这里虽然听不懂课,以前也根本就没听过课,但每天下午活动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可以尽情地和同学一道打篮球。完了以后,等待第二天的这个时候!
(选自学生交流记)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这孩子是孤独的、寂寞的;现在有了点儿快乐的感觉,是有所期盼,渴望的。打篮球,我在他的日记本里留了句话:老师是个篮球盲,能教打篮球吗?学生在日记本里回到:你学了做什么,你又不打。我又留言:现在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项运动,我不会打篮球,一点儿都不懂篮球,我想学一学,看你们打时也会有味点而吧。
我向学生学打篮球的场景:
“嘿嘿,教你打篮球?”他歪着头有点憨憨的狡黠地回问老师。
“嗯,了解了解,看球也能看出点味来嘛!”
“从哪里讲起呢?你问哪里,我就讲哪里。”
“我一点都不懂,从比赛开始吧。”
“五人一队,队长一人,……”他滔滔不绝的从组队说到得分说到犯规说到时间限制。
“投篮,能不能够进球关键因素在哪里?”老师又问道。
“出手”
“那我就练出手咯!”
因为角度不够或者力度不够,投了几次都投不进,我说不投了。他却说多投几次有手感了就容易了!
我知道,另一种契机又来了,却又不经意地说:
哦,这和我教学生读书一样,有语感了就好了!于是拿起球来,很投入的练习起来。一个不中,两个不中,第三个进了,第四个又进了。于是顺便说了句:只要想投,就没有投不进的!谢谢指导!
“嘿嘿嘿……”他很高兴。
此后,师生间还有过关于篮球的交流,但更多的是学习的交流,他开始用心学习了。
谁是行路人——“心灵之声”观后感 高一(3)班 刘彤 懒羊羊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