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培传善

浏阳二中好风景

         应邀参观了浏阳二中,在烟花之乡的大谣。想象中应是硝烟弥漫的天空,身临其境却也是处处如画!

         浏阳二中的老师很优秀,这是我早就见识了的。我们学校就有从二中出来的年轻的帅哥靓女,从他们常忆二中的言语可知:其人文环境宜人!

         校长有厚重感!同事中有一位是赖校长的徒弟,听她说,我师傅我师傅,那份自然,那份尊敬是刻在了心底的。没有真诚的关怀,哪有他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二中有多位老师参加过长沙教育学院的班主任、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也就有多位老师听过我的讲座,而他们,是那样的热情,那样的抬举——

       参观了高三的晚自习,离高考只有31天,每个教室,没有老师坐班,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高考成功者,必是沉稳者!衷心祝愿浏阳二中创造有史以来的辉煌!

      浏阳二中好风景!

      感谢二中所有老师,感谢赖校长的“隆重推出”!

5 thoughts on “浏阳二中好风景
  • 燕子说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昨天,我又一次有幸领略了陶老师的风彩!感谢陶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的视角,先进科学的理念,悉心的教诲。确实生活不易,教师不易,教书不易。然而陶老师确能化繁就简,深入浅出,同时又幽默诙谐。短短两小时的讲座,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我们的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可以如此精彩,可以如此幸福。
    陶老师,你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老师!不仅因为您的讲座,更因为您的人格,您的精神!感谢您的倾情付出!祝您生活如易!幸福每一天!

  • 远南说道:

    与您相识是缘份,与您相知是我的福气!
    听您的报告, 让我懂得怎样坦然面对生活!又对生活充满激情!
    听您的报告, 让我明白怎样去做当下的老师!
    听您的报告, 看您的笑容,让我领悟到:真诚、友善、感恩是人际间和谐的良方
    看您做事的能力、魄力、与效率,让我更深刻的体会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心态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的含义!
    感谢您一路对我的引导与指教!
    感谢您对二中的赞美!
    感谢您对我们老师引航!
    保重身体!
    愿浏阳二中越办越辉煌!

  • 二中李说道:

    去年暑假,聆听了您有关语文教学的讲座,感叹您是一位平民教育家。或许这个词不是很妥当,只是我认为您是一位朴实的教者,不向人讲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以个人的日常教学实践予人以启示:苦练基本功,特别是练背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教学之美在于思想。您没有理论,但留给人的却不仅仅是案例,更有那种观念的改变:以个人有限的努力向传统教学方式挑战,以个人神奇的成绩向世人佐证自己的高明。
    昨天闻知您将莅临我校讲学,这让我欣喜中更有几分期待。你确实是一位变者,绝不简单地重复曾经的做法,而是展现最近所思所想。不说其他,就凭这点,就让我更添几分仰慕。这足见您不仅是一位思考者,更是一位对教育教学思考日常化的有心人。
    “生活如易”,能将人生八卦玩转的人是一位智者,您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一方面要以不变应万变。我没研究过《易》,但您教会了我《易》的精髓。工作中应如此,生活亦然。我们要踏实地工作,也要快乐地生活,不能将工作等同于生活的全部。
    带着您的话上路,我心豁然。

  • 龚艳琼说道:

    美国学校那些事

    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命题,说“中美教育对比”吧,实在觉得我还不够资格,虽然我是接受典型的中国教育而成长的,可我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说美国的教育吧,总觉得也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一个月太短,又何况美国这么大,这么多州,各个州的教育又有很大的独立性,虽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怎么能把密歇根州一个地方的情况概全为全美的教育情况呢?另外整篇文章既不像议论文,又不像记叙文,文风又抓不稳。后来又得知有机会能让语言和教育大师陶老师指点,更是紧张自己的字里行间和某些理念,怕被陶老师笑话,笑我的一些幼稚想法和肤浅的分析,甚至语句的不通顺,所以我这次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把这个拙作交给陶老师,希望您能多加指点,批评指正。

    今年寒假,我有幸带本校八位中学生到美国密歇根州参加交流学习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我们被分到各个不同的寄宿家庭里,和当地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学习地道的英语,感受多元文化,并与美国学校进行零距离深入接触。
    而我,作为带队老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美国课堂,了解美国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下面我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和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比较客观的对比:

    一.从教室和办公室的布置和安排来看:
    他们的教室不像我们这样以“一年级二班”,“三年级一班”命名,他们直接以老师的名字命名,教室门口都挂着“Mrs White’s Room”或“Mr Black’s Room”的牌子。推门进去,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四周墙壁甚至地面都挂满和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东西。有各式的地图,有学生的习作,手工制作,有数学公式,常用礼貌语等等,比中国的教室看起来要丰富得多。学生课桌椅的摆放也是不拘一格,有的像我们这样几组几排,有的是每五六个孩子围坐一个大桌子,有的就是全班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老师的办公桌在教室的某一个角落,所有的教学用具,参考书都在这里。教室就是办公室,办公室就是教室,这种没有围墙的办公环境和学习环境就注定师生间的关系必定是和谐的,融合的。
    在小学,一天里这个班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全部由这一个老师安排,没有固定的课表,课本也是由这个老师自己定,所以除了艺体类的课在别的教室,由别的老师上之外,剩下的课都是由这一个老师教,涉及的课程有数学,阅读,写作,社会学习和实践等,这个老师还要负责家校联系册的填写,所有作业的批改,所以他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每天从踏进这个教室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开始了忙碌,因此小学老师是需要全面发展的。
    在中学,学生拿着自己选好的课,列成自己的课表进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没有固定的同班同学,应该说schoolmate(校友)比classmate(同班同学) 更适合他们,上完这节课就背着书包直奔另外一个老师的教室上下一节课,他们没有机会在一起课间打闹,闲聊,因为他们只有5分钟时间换教室。
    老师之间也基本很少有机会闲聊,更别说玩游戏,看电影了。小学老师始终待在固定的教室里给固定的学生上不同的课,中学老师始终在固定的教室里给不同的学生上同样的课,迎接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匆匆忙忙的,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从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
    我们也都发现,这和中国的分配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难说哪一种要好些,一个小学老师要教所有的课程,很难保证他每种课都有很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而中国的老师从小学开始就明确分工成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肯定要深刻、牢固一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的能力要普遍好一些,尤其是理科。
    另外,因为老师要时刻守在一个教室里,他们之间很少有学科内部的交流,更别说公开课,教研组会议等了。很少有机会能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二.从选择能力的培养来看:
    有人说:人生就是在做选择题,会选择的人,就会有精彩的人生。
    我从小到大,似乎很少有选择的机会,我没有选择地进入当地的唯一的小学,中学读书;欣然地接受学校一开学就安排好的课表上课;吃学校食堂准备好的饭菜,合不合口味由不得我,当然我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比较大的第一次选择就是高考填志愿,那时不知道到底该如何选,迷惘了好一阵,到底是听老师的,还是家长的,还是自己的,还是媒体所说的所谓的热门冷门,有的同学甚至连这次选择也是家长帮他选的,到头来读了一年说要退学,不适合自己,还不负责任地怪父母;到了大学,稍微多了一些选择,进哪个社团,选哪个做男朋友等,慢慢地选择开始多起来了,读研还是找工作,对口还是不对口,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买房还是不买,市区还是城区等等,每做一次选择,都异常地痛苦,艰难。选了左边,贪恋右边的风景,选了右边,又割舍不下左边的精彩。我认为归根到底,就是选择能力培养起步太晚了。
    在美国,小孩很小就会选择。到别人家做客,不是一股脑全部给你倒茶,而是先问你是茶,水,咖啡还是果汁;他们的中学,小学,公立的,私立的有很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读;在学校一早来,第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的午餐是套餐A, B还是C,这样食堂就根据他们选择的量进行准备,既不会浪费也没人说不好吃;课间,你可以选择很认真的听,你也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要你不影响到别人;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有一些社团,你可以选择参加或不参加,参加哪些;最大的区别是,他们从中学开始,就有必修课也有必须要修的选修课,比如乐队,电视制作等。必修课是在一定的学期内上完的,不同的是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时段进行学习, 因此每个人的课表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选修课,也必须要修满学分的;
    总的来说,所有的选择都是由他们自己经过客观的分析和思考作出,他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一旦选择好了后,就要自己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一切好处或后果,不怪别人。他们也就是从一次次正确或错误的选择中,尊重自己的个性,总结经验,培养责任感,逐步成长。

    三.从鼓励机制来看:
    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都有一个“mail-box”,学生每做完一张练习,每布置一个家庭作业,每做完一个手工都要放到这个“mail-box”里,到放学的时候清空自己的box,带回家给父母看。盒子里还会有老师准备的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卡片,如果这个孩子带回去了红卡片或黄卡片,往往就是他在学校做了不好的事情,家长就会打电话给老师问详细情况。所以孩子们一回家,父母第一句话就是问“你今天得到什么颜色了啊?”学生一般很少得到黄牌,红牌就更少了,每天绝大多数孩子都是高高兴兴拿“绿卡”回家。
    所有的教师和员工也是经常被赞扬和鼓励的,我经常见到校长对老师或其他职工或是拥抱,或是击掌,或是击拳,或是竖起大拇指说“Good job”,”Well down”所以很多老师都是喜欢看到领导来视察工作,因为他们知道,领导是给他们送鼓励和赞赏来了。而我们,见到领导就紧张万分,生怕哪里没做好,忐忑不安的,而领导的眼光永远都是很挑剔的,做得好的地方惜字如金,更多的时候是说这个学生头发该剪了,那个学生校服没穿好,这个办公室的卫生搞的不好,那个办公室的空调该关了,基本是很少看到他们的笑容,更不用说和你击掌拥抱了。
    我在美国文化交流期间,同时也在两所小学教一些基本的汉语知识,我本人就深深地感受到被赞赏,被鼓励有多么大的一种魔力。校长时不时停下手上的事认真和我沟通,偶尔微笑着进来参与我的课堂,匆忙中也不忘了和我击掌,眼神中充满了信任,赞赏和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之余也时不时给你一个拥抱,这些都让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价值感,被认可感,继而更大限度地发掘我内在潜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更细致,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一些错误的发生。每天六节课下来,也不觉得累。
    其实我相信,很多中国的老师和教育专家都意识到正面激励的好处有很多,可是真正直接运用到平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却不多,尤其是当众表扬就更少。原因有很多,中国人特有的羞涩感,或某些传统,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从德育教育看:
    在我国,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是由该班的班主任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两个小时,往往也是由老师唱独角戏,谈完后,老师还有一大堆的作业要批改,很多课要备,谈话效果也不见得会很好,整天弄得疲惫不堪。
    而在美国,我很少看到这个现象,一开始我很纳闷,这个老师每天要在教室上这么多的课,要是有学生犯错误了,他们哪里有时间来处理?怎么处理?慢慢地,我发现,原来的他们违纪标准是不一样的,上课时这一小组的任务提前完成了,老师在辅导别的学生,他们可以讲小话(不过要小声地),可以画自己喜欢的画,可以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上课要上厕所了,只要举手向老师稍微示意就可以自己走出来,再悄悄走进去就可以了;服饰也是由家长或他们自己搭配,高跟鞋、耳环、纹身都是被认可的;迟到了,从来都是他们自己事,迟到了直接扣学分,从来没有谁过问迟到的原因,迟到的后果,就算写保证书说下次不迟到也挽回不了这次迟到的事实;在该安静的时候还安静不下来,最多就是被叫到墙角站几分钟,让他感受到被集体所排斥,不被大家认可,参加不了教学活动的痛苦,等他用眼睛向老师示意有悔过之心,就可以回到集体中来;
    只有出现学生故意扰乱课堂次序,欺凌弱小,和老师顶嘴等严重现象时,就有人出面进行德育教育,也不是由上课的老师进行,由校长或专门的心理顾问进行处理;更不是在办公室当着很多人的面进行严厉批评或指责,而是在专门的会议室或谈话室进行,尊重了每一个人。出于好奇,有一次,我向校长打听那个学生具体犯的什么错,他们是怎么处理的,他们都说,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他们都已经解决了,如果很严重,他们也应该是和他们的家长沟通,别人是不需要知道的,弄得我挺尴尬的。
    而在中国,我就看不惯有些老师那苛刻的眼神,和学生在办公室作秀式的谈话,生怕别人不知道学生犯了有多严重的错,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多么努力地工作,不知道在进行多么“深刻”的德育教育,既影响别的老师的工作,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难怪谈话效果收效甚微,同一个学生总是隔三差五就被请到办公室,进行恶性循环式的“教育”和“被教育”。

    五.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看
    这个方面我想不要多说,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和教育专家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来说明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师生互动,如何讨论式、小组合作式、情境式教学,我们中国也慢慢地意识到这些方面,并进行了改进。
    而同时, 我在美国被问的最多的是:中国学生的课堂纪律怎么可以做的这么好,他们的计算能力怎么这么强,他们的记忆力怎么这么好,可以背如此多的东西,你们是怎么处理不听话的小孩的,他们对这个很头痛。

    尽管很多人都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问题非常之多,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中国教育在一片片谩骂声中成长起来,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教育改革是每个国家永恒的话题,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让孩子们学得更好,更多,更开心。

    五一假期的某一天,花了一整天时间一个人坐在安静的办公室,洋洋洒洒地写完了,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快感。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了一遍,稍微做了一下修改, 可是总觉得有些乱,中心抓不稳,希望陶老师指点迷津。谢谢。

  • 刘乐谦说道:

    脑袋里空空如也,实在想不出,网上搜索也找不出好句子来,只有用这么几句凑数了。
    人的心灵有一扇窗户,没打开,你就只能活在自己狭隘封闭的空间内;打开了,你将会看到外面无限广阔的世界,阳光满地,美妙无比。那扇窗户,就叫智慧。
    当智慧正在被你享有的时候,拿出来让它发发光,也许可以照耀你眼前的世界!

    分享是一种大智慧,需要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还需要智慧和策略。虚伪奸诈者不会分享,对利益的攫取使他鼠目寸光;谨小慎微者不懂得分享,对世界的疑惧湮没了他的好奇;狂妄自负者不屑于分享,愚妄的优越感蒙蔽了他的双眼……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