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际教育

2010年湖南省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早

 

   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

   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

   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

   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就有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领略到“岭上晴去披舒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就能抒发“愿乘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于是懂得,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

   而推动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而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毕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但辉煌更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沧旻?

   此亦似人,此亦如国。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胜景。试想,若没有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只怕中国只能在“文革”的阴影下踟蹰不前,哪里又有当前的恢宏气势?

而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式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马乔夫领导下苏联的土崩瓦解。

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衰曲?

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去厉兵秣马,去扬剑试锋,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烂,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点评:开篇一组排比设问句,先声夺人,定下激昂的感情基调。然后旁征博引,用一系列的事例阐释“早”的内涵:“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再由人生说到国家,层层递进。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的观点。作者文采飞扬,诗词警句随手拈来,体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文气一贯到底,内容与语言表达和谐统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故“内容”与“表达”都给满分,发展等级从“丰富”和“文采” 记满分,总分60分。

       美中不足之处是作者对“早”的含义未能进行具体阐释。

                                                              点评:陶妙如

                                              早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先下手为强”。可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早”真的正确吗?可别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做事不也应当经精心准备、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动吗?不应盲目追求飞得早,飞得快、飞得久才是成功的关键。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一举刷新票房纪录,影片中逼真的画面,紧凑的剧情令人拍案叫绝。可本部影片可是耗费了卡梅隆十余年的心血,如果没有长期的准备只是单单图快图早,哪里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大作?反观国内部分导演,为了名利仓促上阵,有的甚至一年几部影片,企望能早些将作品搬上荧屏,殊不知这些作品只能是如水珠落入池塘,难以长久地在人们心中留下记忆,仅仅是“早”行吗?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于是有人提出来让航天员早日登月,人家美国不早很多年前便成功了吗?可是,有些事在时机未成熟之前是不能想早就早的。杨利伟从神舟五号上下来时,身上因为与飞船内部结构碰撞而有所损伤,但是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神州六号发射时,两位航天员安然无恙。若仅仅图早而上宇航员登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不发生意外呢?盲目追求“早”有时恐怕难以成功。

狮子在捕猎之时不是发现了猎物就直接冲上去,而是等待时机,这样才能保证“百发百中”。在我们追求目标之时不也应该这样吗?“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我十分欣赏这句话,它能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早。

看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希望尽快“赶英超美”。结果弄出了“一萝千斤重,三头毛驴拉不动”这种荒唐硕果,追求早,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后来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平稳向前使新中国得以腾飞。

片面地对“早”进行追求如同一瓶汽水往往只给人带来暂时的快乐,而精心的准备往往像那一品香茗,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只有把早建立在准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迈向成功。

朋友啊,在我们早早行船的同时不能少了准备的风帆,两者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驶向彼岸。

 

       点评:在对“早”的一片赞扬声中,本文作者却反弹琵琶,另辟蹊径,提出“不应盲目追求飞得早,飞得快、飞得久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一辩证观点,结尾道出成功不仅要早更要有准备的道理,既是对开篇的呼应,又是对“飞得快、飞得久”这一立意的升华。三组对比,纵论中外古今时事,既有百川奔流的气势,又具江海广博的胸怀。不仅很好地支撑中心论点,而且使文章极具说服力。若没有平时勤奋累积,又怎能在考场上文如泉涌,挥笔立就?25+25+10=60

       文中事实论据丰富,若能配以精辟的议论,更能体现出议论文的逻辑力量。

                                                               点评:陶妙如

                                  早

       我们对于“早”始终有种情绪,重视它,利用它,甚至迷信它。早固然有早的好,但晚了,迟了也不见得不能转变成早。

现今社会经济发达了,且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是既倾注财力更倾注心力,唯恐自己的孩子晚了、迟了、慢了,被同龄的孩子们甩到后头去了。所以大家争的就是一个字:早!还在娘胎里就贴着肚皮放贝多芬,就差没塞架钢琴给孩子到肚里头先练练,找找手感。出生没几个月就忙着教孩子读文字、识图卡。幼儿园就唐诗宋词,刚上学便课外班一大堆。知道的或许比别人多些、广些、早些。但戴眼镜也更早了,驼背也更早了。没有内心认同感的早,真的有意义吗?不能带给人阳光快乐的提前发展,真的是早吗?

参英国著名选秀节目“英国达人”近来捧红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天后苏珊大妈。赛前的苏珊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行的英格兰老妇,而她的一曲《我曾有梦》使她名传天下。当她站在台上引吭歌唱的时候,心中定然有一个信念,那便是向所有人证明:我仍有梦!她站在一个很低很低的起点,在一个很晚很晚的时刻出发。但她成功了,她完成了人生的一场华丽蜕变。她晚了吗?太晚了!晚到了一个可以做奶奶的年龄。她早吗?还很早!她还有无穷的精力与未余生可以飞翔,可以追梦!

三十岁之前的黄仁宇只是一名普通的国民党军官,直到他踏上美国土地步入史学天地的一刻,一切都变了。她弃戎拾笔,弃出了一个史学巨匠,拾起了一部大历史观!三十年的军旅生涯,把他从兵哥哥熬到了兵叔叔。冷不丁的进入史学界,而且还是美国史学界,他会否感到窒息?但事实证明起步极晚的他却跑得极快,一路走来,成就非凡,在而立之年立出了另一番大事业!

早有早的好,晚了也未必不好。一切都在于心的归附和认同。若是三岁叫孩子练钢琴,恰好孩子也喜欢,那当然再好不过,说不定我们也能出个莫扎特呢!但孩子若是不欢喜很厌恶呢?这“早”怕就只能变成“糟”了吧!反之,若是一辈子没摸过钢琴的老头老太太,七老八十了突然想练琴,那也很好,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弹,只为老了不留遗憾。若是真有那样的大爷大妈,我要祝福你们。你们啊!一点都不晚,艺术道路还很长远呢!

别勉强也别放弃,遵从内心真实的想法上路追梦吧!太阳总在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升起!

心之所向,

为时不晚。

 

      点评:这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因为“晚了,迟了也不见得不能转变成早”,“不见得不能”几字可见作者的高明,不仅道出转变的可能性,更表示出这种转变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足见作者逻辑思维的严谨。从孩子的早教问题上得出“没有内心认同感的早,真的有意义吗?不能带给人阳光快乐的提前发展,真的是早吗”的结论,既批判了时人对“早”的错误认识,又用反问强调了自己对“早”的认识。普通的英格兰老妇,普通的国民党将军,都印证着只要有梦想与毅力“晚”就可以转变成“早”,同样可以成就人生的道理。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旗帜鲜明亮出观点,“心之所向,为时不晚”意蕴丰富,情理交融,引入入胜。

 

                                                             点评:陶妙如

                                                   早

 

 选择一个“早”的时间,就是选择一种生活。

早上八九点钟,阳光已将街道的空气照暖。这时候,你真正能感觉到“车水马龙”,上班族们在各自的“水滴”中,思维早已开始运转。这个时间的生活,是快节奏的,也是充满竞争的。

早一点,到七、八点钟,正是学生走在大街小巷的时间。各色学生穿着各色衣服,背着各色书包,把城市与乡村都装点得色彩斑斓。小学生的脸总是高高扬起,一脸欢悦;初中生的脸稚气未脱,但也在努力成熟着;而高中生,脸上或多或少带着疲倦,却也写着坚定。但有一点,所有学生的眼里都刻着对知识的渴望。这早上的时间,便分配给了学习。无论是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已捧起书本,你都将生活方式定为了学习。

再早一点,在农村里就该看见炊烟啦!这时候太阳刚刚升起,大概是六、七点钟吧。在朝阳下,夜里攒下的露珠支撑不住,撑开万道金光;在河边,薄雾弥漫,你尽可以享用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到村里,看“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也是再好不过的。这时的生活,便是平静美好,无烦无忧的。

还可以早一点吧。再早那么一点点,你可以到山腰去体会“半壁见海日”。也可以去溪上的小桥,看看有多少人迹踏乱了板桥霜,还可以找一处空阔的原野,信步闲游,看太阳如何徘徊,残月如何不舍,更可以半躺在渔船,煮一壶茶,吧一声“洗尽古今人不倦”,让映着日出红胜火的江花装点你的船窗,也让你和船装点别人的梦。选择了这个时间,你便成了古时的游者,纵情山水,偃仰啸歌,你找到了自由快乐的灵魂,天地间多了一颗忘返的心。

沿着时间轴走,心境大不同。喜欢快节奏,喜欢工作的人,能把路边小摊写的“早点”牌都看成是在督促自己,可谁又能说他心中不是充实而又充满干劲呢?喜欢学习、渴望知识的人,能将“早”字刻在桌上,也刻在心里。三味书屋里那人小小的,火炬似的“早”,点亮了多少学子的眼睛,谁又能说,我们不快乐,不满足?至于山村水郭的人们,也都有着“两山排闼送春来”的诗意和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美好。

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种方式,人的心灵总可以找到一个栖息的定所。而早晨的时刻,你又选择了哪一个?

 

点评:独具匠心的构思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立意独特:“选择一个‘早’的时间,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既将标题“早”具体化为“早的时间”,又将“早的时间”上升会一种生活境界。

选材独特:“早一点”“再早一点”“还可以早一点”按照时间顺序,紧扣“早”字,选择不同时间内的生活情境,既有莘莘学子的坚定与执着,又有农村生活的平静与闲适,还有沉醉于自然的自由快乐。表达出作者无论何种早,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受,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观点,紧扣中心。

语言风格独特。农家的炊烟、江边的渔火,溪上板桥霜,天边残钩月,作者用如诗如画的语句,用极具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意象将“早”的意境渲染到极致。

文章文质兼美,不仅充盈着诗情画意,而且把对“早”的意蕴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融为一体,“人的心灵总可以找到一个栖息的定所”,犹如余音绕梁,袅袅不绝。

点评:陶妙如

 

                                                  早

 

       微风拂过,带来一阵清香,朋友,如果时间还早,我愿意用小瓶把那丝清香收集予你作为纪念,可惜,我们已面对分别;小鸟在树尖上吱吱叫着,伙伴,如果岁月还早,我愿意与你和着那清脆声音,可惜,我们已长大;安静的考场,空白的试卷已被我填满奋斗,老师,如果毕业还早,我愿再仔细聆听您的只言片语,可惜,明日我将踏入另一片天空。

“时间还早呢!”如同这般的语言我已无力再说起,从我踏入高中生活,这句话便成了我的口头禅,开始闷热的五月丝毫给不了我压迫感,每天依旧很快乐的倒数着日子,直至那一天;某某是我的好朋友,可以说整个高中形影不离,她好像已成了我的空气,失去不了。“我不读了,你知道的,成绩不好,去读技校好了,家里决定的”这个消息如同一只玩具松了发条一般在我脑海中转不过来,“朋友,不来上课了”你接着说,红润的脸上写满了释然,拥抱了一下,你就走了。我知道,其实你不舍,可是,朋友,现在我才明白,时间已不早,我们已面对离别。如果可以,我不愿后知后觉。

岁月已不早,爬上树枝,在小溪狂奔,那样的岁月已流失。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在哪里,是否在那棵茂密的梧桐树下聆听那时的欢声笑语,是否在澄清的小溪边寻找那小小的脚印,是否在开满花朵的山坡上细闻或许残留下的芬芳。那日我遇到你,我已认不出,还是你叫出了我的名字,尴尬布满了你我的脸,却又一起大笑,恍然明白,岁月已不早,你我已长大,我不再如年幼时那般无知,却一如既往的纯真着。

毕业到现在已划下终点了吧!我已不能再说还早了吧,亲爱的老师,直到几天前,我才明白,毕业已不早了,你的课我也再听不了几次了,如果毕业还早,我愿意再仔细聆听您的每字每句,我愿意再次送上几束鲜花表达对您的敬意,我愿意再认真写好您布置的每个作业,可惜,时间已不早,我只有这样诉说着对您的谢意。

窗外的青松还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像是在诵读一首关于时间的诗歌,花香还在飘散,像是在倾诉着一曲关于离别的歌曲,亲爱的朋友,时间已不早,我已准备遨翔在自由的蓝天;亲爱的伙伴,岁月已经不早,我已准备好像只小鱼一样在大海里寻找知识;亲爱的老师们,毕业已不早,我愿意带着您的教诲寻找另一片蓝天。

 

       点评:文章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缓慢悠长的语调中吐露出的却是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紧迫。处处写不早,句句催人早,反复咏叹“时间已不早”立意巧妙。

作者用与朋友、与老师相处的情景入文,用生动的形象和细节将时间流逝形象化,如岁月爬上树枝,在小溪狂奔,昔日茂密的梧桐树下的欢声笑语、澄清的小溪边小小的脚印、山坡上残留下的芬芳、青松在微风下摇摆等。

文章抒情意味浓厚。有对离别的伤感“如果可以,我不愿后知后觉”;有对童年的怀念“我不再如年幼时那般无知,却一如既往的纯真着”;有对老师的不舍与感激“我愿意再仔细聆听您的每字每句,我愿意再次送上几束鲜花表达对您的敬意,我愿意再认真写好您布置的每个作业,可惜,时间已不早,我只有这样诉说着对您的谢意”。作者真挚的倾诉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文章形散神聚,感情真挚,语言清新质朴,读来有如沐春风之感。

                                                                       点评:陶妙如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