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同步,语言与思维同构。
一.出示背景材料,导入新课材料: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进犯,兵临澶渊……此后,朝廷一直采用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年代
北宋向 |
纳银 |
纳,绢 |
纳茶 |
契丹 | 二十万两 |
三十万匹 |
|
西夏 |
十万两 |
十万匹 |
三万斤 |
学生读材料,提取信息。 (设计意图:将背景材料以作文材料形式出现,引发思维,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话题: 维和,还是宣战? 学生发表看法。 北宋武将文士们是怎样思考的呢?
二. 推测作者构思过程,明白作者写作意图与主张。
王安石曾说三苏的文章为“战国之文”,多得力于《战国策》和《史记》,关于六国灭亡之原因,苏询和苏辙就有着不同的见解。 由现在(契丹、西夏侵宋,宋求和)——战国时(秦侵韩魏楚齐燕赵六国)——贾谊《过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借这种形式来“劝宋”,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主张。 出示标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苏洵如何看待六国灭亡,又怎样将自己的主张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
三.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
1.学生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
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理由:(1)赂秦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结论部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2.纠正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四、赏析文章结构。
1.赏析第一段:
第一段句子间是什么关系,本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总——分——总
因果倒装句(内含并列关系句)。
在全文的作用——
中心论点:有理,深刻,新颖
2.品析第二段。
本段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找出本段反义词,想想看这样写有——
对比鲜明。
3.推敲第三段
齐、燕、楚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
齐:与赢而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以……为,固定结构 把……作为或当作)
插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推究选材的目的。
赵:洎牧以谗诛
插叙:李牧被秦将王翦利用郭开施反间计所杀的故事,推究与宋相对应的历史史实,说明选材的目的。(例证法)
向使……则…… (假设论证)
理解:革灭殆尽、智力孤危
论据选择:确凿、丰富、新鲜
(设计意图:学生在写作中怎样选用合适的恰当的材料来为论点服务,比较模糊,而本文在选材上可谓独到、经典。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观点应怎样统帅材料,材料又如何支撑观点,成为观点强有力支柱,使观点成立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之一。)
4.学习第四、五段。
主张与意图的自然呈现。
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为……之所 固定结构)
第五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论证 : 充分、深入、严密
足够;深刻,透彻;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结合得紧,没有空隙。
五.总结。
1.学生梳理。
2.思考:议论文气势与力量的显示。
(设计意图:这样从结构入手,使知识条理化,有促学生整体意识加强的功用,在较短时间里有利于掌握,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借鉴(模仿)。
第二、三课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