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青蛙现象的启示——议论文练习(编写提纲)
一、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纵贯式结构方式 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叫纵贯式结构方式。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方式”。
2.并列式结构方式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
3.递进式结构方式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对比式结构方式
这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
在议论文中,上述结构方式常常交错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二、高考作文许多写的议论文却不像议论文。即“不合体”。
三、编写提纲
1、并列式(一):
引论(提出论点)
本论(证明论点):论据1+分析
论据2+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材料并列
论据3+分析
结论(照应全文)
2、并列式(2) 分论点并列
例文:2005年山西省高考满分作文:高尚不需要理由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话题
高尚不需要理由
穿越历史的星空,常看到许多惊人之举,觉得意外,然后沉思,才感到意外后的背后是亘古不变的情理: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高尚的心灵,才肯作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才符合情理。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
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
宫中传着可怕的消息,皇上要选宫女去与胡人和亲,其他的宫女惶恐万分,惟有王昭君不慌不忙。果然,几天之后,诏书宣布了选中宫女的名字,昭君也在其中。没有悲伤,没有无奈,有的只是一种坚毅与执着。她欣然登程,一路上,撒下了昭君悠扬的琵琶声。
许多人都感到意外,谁愿意离开繁盛的汉朝,那个月亮和星星都万分温柔的地方?
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王昭君的心中是一幅图景:大树下,百姓欢歌笑语;田野中,人民安居乐业。她高尚的品格决定了她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无须惊讶。
百年足迹,演绎出生命的华彩
新疆北部龟裂的土地上,行走着林则徐和他的下属。被革职候命的他等了一年,其间几次重病,最后等到的却是流放新疆的一纸圣谕。他强忍大起大落的悲哀,抵达伊犁之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在百姓心中,竖起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感到意外的人说,林则徐呀,你这是何苦?你遭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你应心灰意冷呀!
可是,高尚不需要理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早已决定你的生命,即使流放之中也依然彰显华彩,照映千秋。
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细雨蒙蒙,曾被划为犹太人区的地方,走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停在纪念碑前,既而是长久的伫立。其中一位突然双膝脆在碑前湿漉漉的大理石板上。原来,他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跪,超越外交礼节,令身旁的外交官大吃一惊,却从此掀开了德国与波兰及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关系的新篇章。
不必吃惊呀,有知耻之心的人才会有这一跪,有正视历史,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高尚精神的人,才会有这一跪。
高尚不需要理由。谈到这些人的事迹,你也许会吃惊、意外。然而沉思之后,应当明白:高尚不需要理由。惟有敢作出意外之举的人,才能永远留在青史之中!
阅卷老师的现场札记
其一,精于选材。选择哪些材料入文,作者首先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仔细遴选,这才最后敲定了三个事例。这些事例,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它们从不同层面阐释了话题题旨。选材的一以为十,显示了考生的才思、睿智。
其二,巧于结构。首先,拟写了一个能统领全文的精彩开头。作者不仅把材料的取舍定位在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反思上,而且紧扣话题,把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审视定格在人的心灵这一层面上。其次,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为文章主体部分设计了三个互有联系互为补充的段落:王昭君出塞,林则徐被贬,勃兰特下跪。均以“高尚不需要理由”的思想红线贯之,叙事、说理珠联璧合,浑然天成。最后,以简洁的语言收束全文,既照应开头、文题,又给人留下不尽的思考。
其三,长于说理。其一,化抽象为具体。谈及昭君出塞,匈奴、汉室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图,把和亲政策的意义和作用形象地表现出来。其二,引名言上品位。林则徐被贬伊犁,身处逆境却励志垦荒,大兴水利,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这样去做?作者没有用更多的语言去铺陈,却只引用林则徐的一幅名联来展现他的云水襟怀,磊落人格,真是再恰当不过,简洁不过。(武国屏)
提纲:
引论 高贵不需要理由 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 摆事实,讲道理,小结
本论 百年足迹,演绎出生命的华彩 摆事实,讲道理,小结
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摆事实,讲道理,小结
结论:
(二)对照式
基本模式:
引论:提出论点
本论:论点正 论据(事实)分析 小结
论点反 论据(事实) 分析 小结
结论:评析照应
正 摆现象 ——析本质
观点—— —— 深 —— 联系实际——总结照应
反 指危害——找原因
例文:六国论
青蛙温水现象的启示——议论文练习(拟题) 温水青蛙现象的启示——议论文练习(提纲与选择材料)
4 thoughts on “温水青蛙现象的启示——议论文练习(编写提纲)”
压力可以让人心慌意乱、不知所措。相反,在压力的刺激下更能挖掘出无限的潜力。
认识压力,挖掘潜力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次宴会中邀请了许多著名的心理学者。会上他提出一个要求让每个人用最简短的文字为自己写一个自传。许多有名的老一辈都冥思苦想,突然一位年轻人站了起来,将自己的自传念了出来,很简单的三个标点符号给自己做了一个自传,当场的人都被惊呆了。谁会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竟会到达这般境界呢?可这就是事实,潜力是无需隐藏的,不论年龄与资本,潜力就是真实的存在着。
承担压力,激发潜力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结伴而行会走得更快更远。同样,每个人的压力聚集在一起会更有力的激发潜力。班里自从分了小组后,每个小组都在竭尽全力克服困难。都说男生的脑瓜子聪明一些,可是我们这组全部都是女孩子,谁说女生就差一些呢?我们一样可以前进,、再前进。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跟随着我们的计划前行。虽然,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每天照常讲解难题。每次考试我们都在前进,或许幅度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在付出,付出就有收获。一次次地进步难道不是成功吗?不论性别差异,潜力是均匀分配的,承担得起压力,就会激发出自己的潜力。
战胜压力,迸发潜力
中国的教育频道总会播放一些令人感到震撼与赞叹的故事。早几年报道在湖南省一个偏僻的村庄里发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具有顽强毅力的小男孩。他的父母死于车祸断送了生命也断开了家里唯一的一丝经济来源,家里还住着一个身患重病的爷爷,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妹妹。小小年纪便开始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却因此而不能上学。那一刻起,他决心抚养妹妹照顾爷爷。他每天要做所有的家务活,在砍柴的途中会去学校教室外偷听老师讲课,晚上回家还得辅导妹妹学习,这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所能承受的吗?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在湖南省教育局的帮助下让他参加了高考,成绩出来后,他被北京大学录取了,这十几年以来的日日夜夜他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贫穷山村里的孩子,在照料家的同时学业却没有耽误。我们生活在如此好的环境中却还整天抱怨着。跟他相比,我们又算什么呢?战胜压力,让潜力得到更好的体现。
我们都承担着压力,压力并不可怕,它是一个放大镜,当你用它来观看自己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是那么的巨大。同样,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用压力激发潜力,你会发现潜力是无穷的!
无忧必难安,不安何以乐?没有忧患意识,我们就难有安定的生活,甚至安全的生命。无忧之人必难成大器。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我们有着忧患意识,处处小心警惕时,遇到危险状况我们通常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如果放松警惕,只贪图享乐,等到发现危机来临时一切为时已晚。安乐也只是暂时的,安终将成为灭亡的导火索。
楚庄王在一次上朝是要求群臣进言,然而群臣没有一个上前进言的,楚庄王退朝时面带忧色,申公巫见状就问楚庄王:“大王退朝是面带忧愁的神色,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今天上朝让群臣进言,他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提出国家存在的问题。没有发现国家存在危机的人,我的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所以我会出现忧愁的神色。”当失去了忧患意识是、时,灭亡也就不远了,又谈何安乐呢?
有忧患意识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长久地安乐。
实验中的青蛙就是因为在温水中只知享乐而放松了警惕,失去了忧患意识,连危险慢慢来临都没有发现,最终落得臧身锅底的下场。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这样。在贫困时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家庭甚至是为朋友的晚饭而忧。这时他们会努力拼搏,这些人往往有所小成。以后的日子也算安乐。但随后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在安乐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变得不再有忧患意识,只贪图享乐,他们最终都会走向衰亡。隋炀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又一部分人能继续保持忧患意识,在成功之后也不沾沾自喜,始终警惕着身边的危机,他们能够一直过着安定的生活。如何不乐呢?所以,无忧,难安亦无乐。
杜甫忧国破家亡,所以他能够成就千古绝句。勾践忧国破民苦,所以他能三千越甲反吞吴。孙中山忧民族民生,所以他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千古伟人中谁又不是先有忧患意识而再建立起一番功业的呢?他们成就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千古伟业,他们又如何不安?何以无乐呢?
先忧,必安后有乐。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先忧中复忧又怎能安然复乐呢?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忧患意识不可残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必成大器!谨记无忧,难安亦无乐!
“温水煮娃”既是生活中的故事也是生活中的哲理。发现哲理并不是哲学家们的专利,擦亮你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总是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是哲理,也是自然地法则。
也许你会对温水中的青蛙嗤之以鼻,施以嘲讽之色,让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穿越历史的星空,趟过时间的长河。
始皇之强,鞭笞天下,金城千里。翻阅史书,即使是从文字指间,秦朝的强大也给我们一种冲击,古朴的气势在空气中蔓延。奈何,奈何,秦受纷奢,秦朝的无可匹敌酿就了那一盆“温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正如同那只青蛙。
乾隆大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犯我天朝者,虽远必诛。”这是一种气概,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如果没有英法联军,或许我们还是天朝,还是那么不可一世。凡是没有如果,泱泱大国转眼之间沦为阶下囚,奢华如颐和园,全付之一炬。奈何,奈何。五千年的文明与繁华酿就乐五千年后的历史。“温水青蛙”只反映出了青蛙的不堪与卑微吗?
古欧洲的罗马帝国,版图横跨三个洲,国力之强盛,大有扫平天下之势,可惜强大的国家不可长存于世。这仿佛是一个天理,罗马帝国数百年后由盛转哀,泯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秦朝、清朝、罗马无一不是显赫一时的大帝国,为何在史实面前又是如此弱不经风?反而一些小国又得以长存?
国家强盛,百姓生活安逸,反而使国家灭亡,国家弱小,百姓兢兢业业,奋发图强,国家飞速发展。
现在的中国正犹如刚从开水跳进温水的青蛙,太多的认忘却了历史,忘却了伤痕,当初的锐利已被磨平。
现在再来看“温水青蛙”这一生活故事,难道只是徒增笑料吗?小故事蕴含着大智慧,青蛙的反应值得我们自省其身。青蛙如此,人未尝不如此?任何事物在“温水”中都会腐朽思想、行为、道德……
我们现在正犹如温水中的青蛙,水还没有热沸,我们还可以奋力一跃,夺得生机。
我们现在
请抓紧自己
人世间红尘百态引人无限的遐想。人,都是有欲望和思想的,不同的是有的人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而又有的人,只能一生飘乎不定,被自己的愿望所左右。所以,请转进自己!
现在的社会早已经不像古时的那样简朴与单调了,如今的我们是生活在科技发达、文化混杂的大都市中,信息量庞大并且更新速度迅猛,一旦进入这高速步调的生活镇南关,我们还能否把握住自己的本性?所以,我们更要将自己抓紧。
迷失自己心中本性的人,只能图受自己欲望的驱使,却无法发现自己早已站在绝灭的高崖边徘徊。青蛙死了,并不是它没有注意到水温的变化,而是它在渴望,渴望在温柔的水中多呆一会儿,哪怕只是一秒。可就是这单单的一秒钟,却葬送了它的生命。
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将自己的手伸进了一个贵重的花瓶中,不料却被卡住了。男孩的父亲急切地过来,反反复复检查了很多遍后,发现实在无法将它打开。最后只能准备打碎这个花瓶。而在打碎之前,他决定做最后一次尝试。“儿子,将手伸开,把手指都并在一起试试。”“不行,爸爸。”男孩说,“那样的话我会失去一分钱的。”许多时候,我们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反而抛弃了更加重要与珍贵的东西。;如何才能诱惑之中挣脱出来,这也许太过困难,但如果一开始别、便能紧握住自己的本心、本性。这样的情况就不存在了。
人生漠漠多磨难,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的人格品性都是下下等,吃喝嫖赌样样都懂。喜好女色。整天只知道和狐朋狗友们相聚在一起,让人见了就心生厌恶感。然而,如此朽木不可雕琢的人,在人生大义之前,也能斩白蛇建邦立国,手握赤霞,成为一世之帝王。他便是刘邦。在红尘滚滚的凡世间,他也没有失去那颗帝王之心,在兄弟情义之间也能痛下决则,方才有了君王之席。不得不说他抓住了自己的命运。
人间红尘多温柔,把握本性太清苦,这便是人们堕落、颓废的缘由。它时刻都缠绕着我们的“手”。试图将它拉开。而这双手到底能有多紧,请问你可知道?不在磨炼中成长,就将在磨炼中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