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老师《伶官传序》一课与欣赏组内课评后的启示
学习黄老师《伶官传序》一课与欣赏组内课评后的启示
学习了课,也学习了众多同事的感受与建议,我实在是不知关于这堂课我还能说点什么。但学习过,一定有收获,获取了就一定要回报,这是自然界能长久生存的交换律。因此,在此和大家共同探究一点我的疑惑:
自主赏析这类型课,我们该怎样来教与学呢?
我们先看教材编排:第五单元,核心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依次是:“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与前面四个单元相承四步成一系列。有方法指导有操练演习第三步当然就得牛刀试试了。
怎样才算自主赏析呢?按照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学习,算不算自主赏析?或许按照老师的问题,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共同探究就是自主赏析的话,那么什么叫做导读赏析? 确实,有些课我们可以将他作为讲读课来教,因为特别重要。可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这也担心,那也担心,担心孩子基础差,担心读不懂,如此担心下去,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自主呢?
我有时有点蠢想:觉得自主赏析课,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读一遍,有感觉吗?没有;又读,反复的读,变着花样读,读到能谈出点什么为止。 又有人会说,时间不够,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我就又生疑惑:我们是为完成任务而教学呢,还是让学生真正自主而教学?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真提高了那质量会不提高吗? 再自主赏析类型课后都设有“探究.讨论”“相关链接”栏目,学生可参考它们自主学习。
在自主赏析的课堂理,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是组织者,倾听者,欣赏者,激发者,点拨者。应该是课堂的后设计者而不是前设计者。
我读过一则孔夫子学弹琴的故事,觉得也可给自主赏析类文章教与学一点启示:
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方。”孔子兴奋地说:“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师襄子惊喜道:“我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圣人!我们的学生若能像孔子那样,怎会不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呢?
孔子的学是层层深入法,黄老师的引导也是层层深入,从理时间作比较得“盛”“衰”之难易,清晰简单形象,颇富创意。
撇开自主赏析类型课教学,学古文的目的很多,我个人认为主要应该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些了解,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有利于我们对经典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学经典古文的目的,我认为应该是欣赏与借鉴。用一句话就是学习怎样表达能够明白有美感。也就是从这些古典里学到一些简单的却能感人的恒久的表达技法。 这样学一篇文章,就会要从表到里,深挖细究。这点,黄老师做到了。如果还与这一单元第二个环节的赏析示例《六国论》在写法上做一做比较,横向点拨引导拓展一下,学生可能更有豁然开朗之状。
一堂课好不好,我的认为是看学生思路打开没打开,学生心境开阔没开阔;有听课者听课,看引没引起听者的思考。这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从学生的参入程度,从老师们讨论的热烈,可见,黄老师的课是一堂值得我学习深究的课!
罗里罗嗦,只因羡慕黄老师年轻有为;反反复复,却因我已经老了,心有余而力不及。
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就只有胡说,这是我一贯的作风!以此引起更多的探究,以此促进自己!这是我最感成功的妙计!
One thought on “学习黄老师《伶官传序》一课与欣赏组内课评后的启示”
妙如老师和黄老师:
您们都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仁者,智者,教书育人,公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