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培传善, 高考研究

第二轮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第二课时

         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是人写出来的,就会有一些共同的元素,譬如情,譬如理。如此,我们在应考时快速的再现作者的行文思路,把作者的思维意图揭示出来,就是捷径。

     第二课时    提高文本阅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命脉

教学目标:1、温习阅读同步问的读书方式。

                      2、掌握一些通用阅读方法。

        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是人写出来的,就会有一些共同的元素,譬如情,譬如理。如此,我们在应考时快速的再现作者的行文思路,把作者的思维意图揭示出来,就是捷径。

阅读同步问,可促快速:

                       蛙   [芥川龙之介]

         在我住所旁边,有一个池塘,那里有很多蛙。 (“旧”字在这里有什么暗示?)

         池塘周围,长满了茂密的芦苇和菖蒲。在芦苇和菖蒲的那边,高大的白杨林矫健地在风中婆娑。在更远的地方,是静寂的夏空,那儿经常有碎玻璃片似的云,闪着光辉。而这一切都映照在池塘里,比实物更美丽。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蛙在这池塘里,每天无休无止地呱呱呱嘎嘎嘎地叫着。乍一听,那只是呱呱呱嘎嘎嘎的叫声,然而,实际上却是在进行着紧张激烈的辩论。蛙类之善于争辩并不只限于伊索的时代。为什么要用“摆出”呢,其用意何在?摆出姿态说的话会有什么特点呢?

         芦苇叶上有一只蛙,摆出大学教授的姿态,说道:“为什么有水呢?是为了我们蛙游泳。为什么有虫子呢?是为了给我们蛙吃。” (为什么要用“摆出”呢,其用意何在?摆出姿态说的话会有什么特点呢?)

       “对呱!对呱!”池塘里的蛙一片叫声。辉映着天空和草木的池塘的水面,几乎都让蛙给占满了,赞成的呼声当然也是很大的。恰好这时候,在白杨树根睡着一条蛇,被这呱呱呱嘎嘎嘎的喧闹声给吵醒了,于是抬起镰刀似的脖子,朝池塘方向看,困倦地舔着嘴唇。(蛇出场了,意图何在?)

       “为什么有土地呢?是为了草木生长。那么,为什么有草木呢?是为了给我们蛙遮荫凉。所以,整个大地都是为了我们蛙啊!”

       “对呱!对呱!”

         蛇,当它第二次听到这个赞成的声音的时候,便突然把身体像鞭子似地挺起来,优哉游哉地钻进芦苇丛里去,黑眼睛闪着光辉,凝神窥视着池塘里的情况。(意图何在?)

        芦苇叶上的蛙,依然张着大嘴巴进行雄辩。

        “为什么有天空呢?是为了悬起太阳。为什么有太阳呢?是为了把我们蛙的脊背晒干。所以,整个的天空也都是为了我们蛙的啊!水、虫子、土地、草木、天空、太阳,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蛙的。森罗万象,悉皆为我这一事实,已完全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当敝人向各位阐明这一事实的同时,还愿向为我们创造了整个宇宙的神,敬致衷心的感谢!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啊!”

         蛙仰望着天空,转动了一下眼珠儿,接着又张开大嘴巴说:“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啊……”

        话音没落,蛇脑袋好像抛出去似地向前一伸,转眼之间这雄辩的蛙被蛇嘴叼住了。

       “呱呱呱,糟啦!”

       “嘎嘎嘎,糟啦!”

        “糟啦!呱呱呱,嘎嘎嘎!” (这一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在池塘里的蛙一片惊叫声中,蛇咬着蛙藏到芦苇里去了。这之后的激烈吵闹,恐怕是这个池塘开天辟地以来从来也没有过的。

         在一片吵闹声中,我听到年轻的蛙一边哭一边说:“水、虫子、土地、草木、天空、太阳,都是为了我们蛙的。那么,蛇是干什么的呢?蛇也是为了我们蛙的吗?”

       (为什么是年轻的蛙说呢?)

       “是呀!蛇也是为了我们的。要是蛇不来吃,蛙必然会繁殖起来。要是繁殖起来,池塘——世界必然会狭窄起来。所以,蛇就来吃我们蛙。被吃的蛙,也可以说是为多数蛙的幸福而作出的牺牲。是啊,蛇也是为了我们蛙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悉皆为蛙!应该赞颂神的名字啊!” (两次说“蛇也是为了我们蛙的”心里有何变化?)

        我听到一个老的蛙这么回答道。 (将老的蛙、那个摆姿态的蛙和年轻的蛙话联系起来看,给了我们生活怎样的提示呢?

                                                     一九一七年九月作

         磨刀是不误砍柴工的,边读边问,读完你就知道了:作者为什么写,写的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样。下面我们就这篇文章出几道题试试手,看是不是快些,准确些。

1、结合全文,谈谈“有一个旧池塘,那里有很多蛙”中“旧”字的含意。(4分)

2、第二段是环境描写。你认为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3、  芦苇叶上“摆出大学教授的姿态”的那只蛙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和那“老的蛙”的话有什么联系。结合文本试作简要说明。(6分)

4、  你认为作为陪衬之物的蛇,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哪些?(6分)

5、  你觉得这篇文章哪里还可以出一道很有意味却在考点范围的题目出来。试一试,并请提供参考答案。(文体、语言、表现手法、探究等)

        高考试卷为了考核我们是否具有准确精细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在主观上,让这些表面上看来只是考核语言能力的题,实际上包含着复杂精细的思维活动。如果我们能理解语义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从含蓄散乱的言语中提炼、概括、还原出命题者的本意,那我们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不只是依靠语言的感觉来提高,而是一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深层提升了。这样我们就能快速穿透文字虚无缥缈的表象把握文章的实质内涵。

       无论什么文字,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在理解中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一道来梳理一些通用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1、整体入手,寻找“情物”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和短篇小说共有的特点之一,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散文我们就不举例了,这篇《蛙》中的“蛙”还是蛙吗?“蛇”还是蛇吗?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2、了解背景,探究“情缘”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小说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探究“情缘”,是阅读鉴赏此类作品的一把钥匙。“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

        《蛙》文写于1917年9月,那个时代的日本是怎样的情状呢?作者有怎样的情怀呢?了解背景,再对照原文,作者创作的意图就不难找到答案。

3、品味语言,体悟“情义”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文学是一种表现,作家和一般人的最大不同,不在于他有特殊经验,而在于他如何表现经验,所以我们常说作者的表现能力很强。反过来,我们要去捉住作者要表现的东西,才能深切体会文学。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从哪里体悟“情义”?语言里。要品味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品读时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尤其在阅读一流作品时,要一字一读,找出言外之意。

         “旧”字有什么暗示?我们会读出:老了,老化了;生活太久,安逸状况深入大脑;形成了自满状态;再不改会乱等信息;“恰好这时候,在白杨树根睡着一条蛇” 有什么暗示?危机就潜伏在身旁。这样我们也就读出了意旨。

        体会作品意旨要从语言入手,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4、瞻前顾后,理清“情思”。

         阅读散文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能快速把握构思。

         如《蛙》文,“摆出…..姿态的蛙”、“年轻的蛙”、“一个老的蛙”的语言联系;“睡着的蛇”,“挺起来,凝神窥视着”的蛇,“抛出去,叼住”的蛇以及后面“蛇也是为了我们蛙的”中所显示的危险一步步逼近的过程和生态平衡的一种必然。如果明白了旧池塘与蛙-蛙与蛇与整个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5、辨识技法,把握“情法”。

         作者的情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来抒发的,而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大多是借助许多的技巧来实现的。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比喻、反衬、对比、象征、排比、变换人称。

6、 把握文体,区别中西。

         注意文体特点,对中西小说做些比较,有促提高准确把握。譬如,先前的中国小说,大多写实,揭开伤疤让你看,从中明白道理;先前的外国小说大多写虚,于荒诞中给你启示,内容好像是远离你的,却感觉伴你身旁。譬如散文类: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当然这里还是要强调一点的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同学们,方法的“法”字是三点水加一个“去”字,浸润水中,方可儒润厚重。高考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选拔,我们只有从读懂文本入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练就快速穿透文字虚无缥缈的表象把握文章的实质内涵的能力,才能真正在考场中一笔定高分。

        ◇        有时,我们静静地去读,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会突然发现,我们已听到了作者潜藏于平静的文字下的那多频道的声音。

4 thoughts on “第二轮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第二课时
  • 陶妙如说道:

    温总理在线交流最让人感动的“十句话”

    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是温总理继去年2月28日后第二次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温总理在与广大网友的在线交流中,真心、真情、真意贯穿始终,交流中,温总理朴实的言语既振奋人心,更令人感动,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温总理的“十句话”。

    第一句话:我在中南海25年,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节假日的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25年放弃了节假日。最近8年的春节,温总理都来到人民群众当中,与百姓共度新春佳节。25年没有节假日,从未有媒体报道过,足见温总理的低调。此番总理亲口讲出此语,不知那些春节假期后延时放假的政府机关,那些平时不能自觉遵守作息时间的领导干部,心中有何感想?

    第二句话: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还想,当一个人为多数人所信任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他已经是“公共财产”,属于人民了。面对祖国的需要,面对人民的召唤,温总理夜以继日地忙碌,无论是地震灾区,还是抢险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哪里就有温总理奔波忙碌的身影。倘若广大党员干部都能把自己视为人民群众的“公共财产”,都能够在人民需要时夜以继日,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伟大祖国将会更加阔步前行。

    第三句话: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我是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的。正是因为带着真心、真意、真情而来,所以,温总理与网友的在线交流才会深得广大网民的期待。正因为拥有了真心、真意、真情,温总理才听到了广大网民最为真切的声音,交流中才会始终饱含着真情实感。温总理的真心、真意、真情,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第四句话: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在与网友关于住房价格高居不下的交流中,温总理说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并表示本届政府有决心在任期内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总理尚且知道“蜗居”的滋味,这是否会让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汗颜?

    第五句话:一个人能有工作,不仅解决生存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严。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可做,不仅能让大家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能让每一个人活得有尊严。温总理的话,何尝不是提醒相关政府部门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呢?眼下,在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纠结,面对这样的矛盾,需要政府部门及时站出来解决问题。

    第六句话:我每天要看价格表,甚至细到今天的粳米一斤多少钱、籼米一斤多少钱,面粉一斤多少钱,猪肉、牛肉、蔬菜,我一一都要看。我知道价格连着人们的生活,连着民心。温总理每天坚持看价格表,看得那么仔细,把关商品价格的政府部门,是否切实做好了对物价的监管?是否能真正为老百姓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第七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这是霍懋征老师的一句话,温总理对网友说:我对霍懋征老师特别尊重,她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有各种升迁的机会,但她都没离开她那所小学。她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她把爱整个倾注在教育一线……我们能否像温总理这样关注教育一线的人?

    第八句话: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良知。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二次分配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公平,也就是说,通过财政和税收,更加照顾困难群体。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做是政府的责任,那么,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那就是政府的良知。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都能够本着良知开展工作,又有什么事情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呢?

    第九句话: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我们一定严惩不贷。温总理的言语间寄托着对广大企业家的殷切期望,企业家必须本着诚信为本的理念创业,任何侥幸的心态终究经不起岁月的考验。关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绝不能手软的要求,既是对那些不法商家的震慑,也是在给相关监管机构敲警钟。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能流入市场?这背后是否存在着什么猫腻?

    第十句话:我提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这就是我讲的尊严的含义。

  • 陶妙如说道:

    温总理访欧演讲引用的名言

    近日,温总理出访了欧洲四国。在演讲中,温总理不时地引用中国的古典名言,不仅向国外的人民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使国人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这些古典名言的传统和现实意义,对丰富高三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文学内涵有着重要价值。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选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温总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二、和实生物

    释义:选自《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不同性质的东西相加称作和,和能生成新事物;相同性质的事物相加称作同,同则产生不出新事物。和谐确实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一味求同就不能持续发展。

    三、和而不同

    释义:选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在诸多事物相矛盾的情况下找到彼此和平相处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将事物等同划一;小人则是简单地等同划一,而不能使矛盾的事物得到和谐的境界。

    温总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释义:选自《尚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人民只可亲近,不可以轻贱。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我看天下的事情,就是一般愚笨的人,也能胜过我。

    温总理: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五、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释义:“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民胞物与”选自宋代张载的《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温总理: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相关链接

  • 陶妙如说道:

    2010年最新时政作文素材温总理素材总结汇总(近几年)

    3月13日上午10时,2009年“两会”进入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举行的时刻。9点59分,当温总理出现在招待会现场时,记者们纷纷起立鼓掌,热烈欢迎这位大国平民总理。温家宝笑容满面,亲切地向会场媒体记者招手、点头致意。

    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开始了。将近两个半小时,总理的气度依然那么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总理的回答依然那么睿智、机敏、大气、精彩;总理的对人民的感情依然那么真挚、热忱;总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依然那么有信心。这近一百五十分钟时间,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让参加“两会”的记者们难以放弃。

    温总理数万字对几十个问题的回答,一时半会还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但其中的许多话,明显已经震撼了听众的心,倾倒了无数民众。尤其是听到他回答一位台湾记者提的问题说“虽然我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台湾)”时,让人看到了一代平民总理对祖国宝岛的无限向往之心和对台湾同胞的无比关怀之情。

    当然,温总理这样回答台湾记者的问题只是他这次记者招待会上最为精彩的回答之一。有媒体综合出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八大最精彩的回答,现摘录于此,以飨广大网友。

    一、最深入浅出的回答:温总理解读“四万亿”一揽子计划

    温家宝说,其实人们没有读懂中国所采取的一揽子计划的全部内涵,我们形成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四项内容,就是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这四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体现了我们计划的远近结合和标本兼治。

    二、最直言不讳的回答:温总理坦言忧虑希望美国保持信用

    温家宝说,中国确实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十分关注美国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总统的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我们对于这些措施的效果予以期待。

    温总理说,我们把巨额资金借给美国,当然关心我们资产的安全。说句老实话,我确实有些担心。因而我想通过你再次重申要求美国保持信用,信守承诺,保证中国资产的安全。

    三、最语重心长的回答:“保八”既是承诺和责任也是信心和希望

    温家宝在回答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提问时表示,实现“保八”这个目标确实有难度,但是,经过努力也是有可能的。温总理说,对于百分之八左右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要考虑它的需要和可能;第二,这是政府的承诺和责任;第三,它表明我们的信心和希望。

    目标不是决定一切的,但是它就像一艘航船中的罗盘一样,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没有罗盘,它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航行,什么时间到达。有一句谚语:这样的船只有逆风不会有顺风。

    四、最激励人心的回答:温总理号召全体中国人以暖心来暖中国经济

    温家宝在回答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提问时表示,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温家宝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人的心开始暖起来了。我以为,心暖则经济暖,我深知这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但是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五、最真挚动人的回答:走不动就是“爬”也愿意去台湾宝岛看一看

    温家宝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六、最深切关怀的回答: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生计和尊严

    温总理说,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之所以采取一揽子计划,加大财政投入,是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其实,解决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达百分之九。

    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我们都已经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要狠抓落实。我们将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我讲过一句话,我说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对这个问题,我们政府将百倍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七、最正本清源的回答:达赖喇嘛是一个政治流亡者谎言是赖不掉的

    温家宝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关于西藏问题时表示,我们说达赖喇嘛不是一般的宗教人士,而是一个政治流亡者,是有充分依据的。他们设立在达兰萨拉的“流亡政府”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由达赖喇嘛直接操纵的非法“政府”。

    八、最掷地有声的回答:应对金融危机不仅不能减缓改革,而且要加快改革

    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提问时,温家宝指出,应对金融危机不仅不能减缓改革,而且要加快改革,因为只有解决机制和体制上的问题,才能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我们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而且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仅要有国家大规模的财政投入,而且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民间资本的投入。不仅要有调整和振兴的宏观规划,而且要尤为重视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以为在当前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二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各方面的监督,使政府的行政运转依法进行,并置于监督之下。

  • 陶妙如说道:

    教学反思:
    本帖最后由 陶妙如 于 2011-4-15 22:07 编辑

    边读边问,读完明白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写得怎样,这是极快把握文章,快速作答的基础。虽然经常这样引导,但还是有学生和我交流说:我只能懂浅层的意思,不知往深里想。
    提供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文本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能力是很重要的。
    曲径通幽。

陶妙如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