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再别康桥》与美 ——我教《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与美 ——我教《再别康桥》

         从前,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突然,一棵高大的古松树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三个人就有三种审美观。商人说:这棵树可卖多少钱;学者说:这是几百年前的古树,有研究价值;画家说:这是难得的艺品。商人重利,他是用包含利益的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学者重知识,他是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古松;画家重美,他是用一种欣赏的心去对待古松。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看法,就有不同的价值,所以,美感的经验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面。

 

          美,是一种感觉,那是从情韵里生发,惟有心与心碰撞,她才会显现的。今天我们就来会一会一位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徐志摩!这是我某次教学《再别康桥》的导入语,说完并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了:

                     浙江北大美国英国日本西游东逛康桥定风景,

                     幼仪徽因小曼美感新月此起彼伏诗坛成主流。

          我以此为线索用极简单的话语介绍了志摩的爱的美的诗歌(话语是简单,但描述完大概用去了15分钟),最后用“总想飞”来作横批,想飞的脑子总是空灵的,空灵的大多是纯美的,下面我们就自由读一读这些诗句,看看她到底美在哪里?

          学生自由朗读。大约5分钟后,同桌学生互相交流:美在哪里。大约3分钟后,我提出了一个机械性的模式,让学生按照我提供的框框填空,但同时又说明是可以变换模式,也可以干脆来种新的,但一定要让人感觉到有点儿美感。

                 我认为最美的是                                           。

         示例:

             我认为最美的是今晚沉默的康桥,她的宁静,让我只能悄悄地慢慢地甚至有点惆怅伤感地相随在他的身旁

             您说,这题一出,这课还会要老师来上吗?他们全都溶到康河的柔波里去了。

           也就那么一点儿时间,学生争先恐后抢着说(谁说大孩子不愿说,有说话的氛围自然就会说):

           一男生:我认为最美的是那软泥上的青荇,她的柔美,让我只能缓缓地深情地陶醉般地偎依在她温暖的怀里。

           “哇,美!”学生掌声响起。我趁机打诨,是不是感觉比老师还有情调?这时,又一男生站起来说:

          我认为最美的是那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情景。他的激情,让我愉快地向往的畅想般地顺着他的长篙融进了他的歌声飘进了他的思絮里。

          “太拽了” “太有才了”学生赞美升级。这时又有学生要说,我打住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确实!你们比老师强多了。下面要升级,说出美在哪里后要将这一节读一读,看能不能让人听了你的朗读还能生出更多种美的感觉来——

         话音一落,一个女孩子说:

          我认为最美的是那榆荫下的一潭,他的深沉,让我深思地无限感慨般地去猜想他的有着彩虹似的梦的心理。

          说完便用自己感悟到的那种深沉地语气读了这一节。还有一学生说他也想读一读这一节,让他读完后,我们就不再公开展示了。让学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美感来。当然,就在这时我按下了《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带,让他们赏一赏名家的水平。

         学生有时能说得很美,读起来就不一定那么生动形象了,让他们多一点时间来自己品读,同时放一点声音视频给点参照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的。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我们怎么去发现。一切皆可创造,关键是我们应怎样来拥有。

 

         河的上游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像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暝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用心地去体悟周遭的一切,你感觉出的就可能是填补这个世界空缺的那块补天石。

                                                陶妙如反思整理于2009年10月

                                                                 2011年9月

4 thoughts on “《再别康桥》与美 ——我教《再别康桥》
  • 高一(6)说道:

    高一(6)胡晗
    我认为《再别康桥》最美的是:安静的康桥中有一潭,那是榆阴下的一潭。她的清澈把我触伤,她的平静让我不敢触碰,不敢喧哗,不敢撒狂,那是一种静静地甚至有点凄清的境界。使我不自愿的又默默地贴近她的身旁。

    高一(6)皮伟程
    我认为《再别康桥》最美的是:沉淀着彩虹式的梦,她的绚烂,使我不禁仰面沐浴在那一圈圈柔煦的光环下,享受着,享受着,享受着,慢慢升华,升华……

    高一(6)王小玲
    我认为《再别康桥》最美的是:那悄悄别离的笙箫。她的安宁,给了我心平气和的美丽,让我平淡了,宁静了,不会再为别离而无尽的忧伤!

    高一(6)向胤豪
    我认为《再别康桥》最美的是:那榆阴下的一潭,清澈,彩虹倒映!那是我心中唯美的一弯新月,我噤声了。不是我的已经穷尽,只是害怕一句不经意的轻声细语,那绝美的梦就会化作一潭波澜泡影……

    高一(6)刘元钦
    我认为《再别康桥》最美的是:那河畔的金柳,她的娇弱,让我只能轻柔地担心地甚至有点小心翼翼地守护在她的身旁。

    高一(6)彭冠卿
    我认为《再别康桥》最美的是: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是飘渺的,永远是那么迷蒙、神秘,她是不属于人间的仙女,让人如痴如醉。侧身,回眸,百媚生,绝代风华的她,永远不乏追求者。水中月,镜中花,她又永远笼着一层薄薄的面纱,让人欲穷尽一生去寻求她……

  • 程伊婧说道:

    我认为《再别康桥》最美的是: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她是那么美,美的那么深情,美的那么宁静,美得那么神秘。用她那轻盈的节奏,动听的旋律,既舒缓而又悠长,使人深深的沉醉。

  • 周彩云说道:

    看着陶老师精心的,独特的教学设计,真的是震撼!

  • 陶妙如说道:

    在很多人看来,证婚人在新人婚礼上的“证婚词”,都应该是“美言善词”。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有一份堪称旷古绝今的“证婚词”,不仅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则佳话,也为今人的婚恋生活敲响了一记警钟。

    1926年10月3日(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那一天,宾客如云,连陆小曼的前夫王赓也派人送来贺礼。席间,梁启超和胡适端坐在证婚席和媒人席上。出人意料的是,梁启超在婚礼上做了让当事人相当尴尬的证婚词。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志摩、小曼,你们两个都是过来人,我在这里提一个希望,希望你们万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万万不可视作儿戏。现时青年,口口声声标榜爱情,试问,爱情又是何物?这在未婚男女之间犹有可说,而有室之人,有夫之妇,侈谈爱情,便是逾矩了。试问你们为了自身的所谓幸福,弃了前夫前妻,何曾为他们的幸福着想?

    古圣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当不属封建思想吧,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幸福,有什么荣耀,有什么光彩?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再娶。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证婚词惊动世人

    身为新人的徐志摩与陆小曼自是羞愧难当,而宾客们也是惊愕不已。证婚词讲完后,礼堂里鸦雀无声,过了好一会儿宾客们才从惊愕中清醒过来。不过他们心里还是非常佩服:这才是梁任公,秉正率直!

    这番“证婚词”字字千钧,掷地有声,令“新人及满堂宴客无一不失色”!证婚词扣住了两位新人的“软胁”,评人论事可谓入木三分,不仅坦露了梁启超刚耿的为人和直率的性格,也表明了梁启超这位近代大儒对婚姻生活的态度!

    事后,梁启超说:“我平生演讲无数次,唯有这一次最为特别。”而徐志摩则说:“我听了先生多少次课、谈话,唯独这次铭心刻骨。”

周彩云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