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奥运标志看中国印章艺术
北京奥运标志采用中国特有的文字和印章的形式,创意十分独特。会徽的原创者郭春宁 说,能够做出这样的会徽,灵感其实就出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把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他创作的思路。郭 说,开始创作前,他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和资料,最终决定采用文字和印章的形式。因为文字和印章都是我们的国粹,文字是中国特有的,记载着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而印章是符号艺术的一种,它们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体。另外,印章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还有承诺、诚信的含义,这也为会徽创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就是我们中国郑重承诺要举办世界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
顺着这个思路,郭 开始了他的创作构思:用篆体创造一个新的“京”字,寓意“新北京、新奥运”,再把“京”字拟人化,变幻成一个跑动、跳跃甚至舞动的人形,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
其一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这个标志还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其二是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符合市场开发目的,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其三是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中国印、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美。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其四是有利于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国际奥委会知识产权注册机构认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主体图案具有作为独立商标注册的条件,在城市景观布置、场馆环境布置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中国独特的印章艺术
“印章一方,以辨真伪”。在民间,许多人家都有印章。印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直到今。
说起我国印章的产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它是群众根据需要而发明创造的。古代,人们在封存或递送物件时,光用绳子扎住,怕被别人拆动,就在绳结上封一块泥,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封口。这种泥块叫“封泥”。后来传递文书(写在竹木简上),封库房也用印章封口,这就是印章的前身。
根据史籍记载,印章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产生的。最早的印章使用,在春秋时代。到了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为了保证商品交换的安全转移和存放,需要有一个
信用上的凭证,印章才大量使用,并成为当时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今天遗存的大量古玺印中,就有许多是战国时代的。《周礼、司市》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货贿,指货物通行。玺节,古时经商所用的符节。玺,就是印章。可见当时已有将印章作为凭证的习俗。
印章,最早时称“玺”,为一种信物,人人通用,不分贵贱。古代以印信封记的文书,统称“玺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臣以下称“印”,并规定了多种等级的印章(包括质地、钮制、大小等)。秦以后玺便成了皇帝专用的印,“玺书”也成了专指皇帝的诏书。唐武后时曾将玺改称为“宝”。汉以后官印也有称“章”的,或连称“印章”。在印文上,还常常增用“之印”两字。因为汉代相信“阴阳五行说”,认为“汉据土德,土数五”,用五个数是吉利的象征。反映在印章上,就用五个字,如“牙门将之章”,“丞相之印章”等。唐代官印有称“记”的,或称“朱记”,以别于墨印。因印章有鉴藏图书的作用,后误称印章为“图书”,转化为“图章”,沿用至今。明太祖时,因发现官场中在使用印章时有作弊现象,就规定用半印的办法,即要两个半印相吻才有效,以严关防。后称这种半印为“关防”。现在,有的单位的介绍信,为防伪造,在存根与介绍信之间,也盖一个骑缝章,有类似关防的作用。
印章开始使用时主要作为物品交换交接时的凭证。后来,逐步扩大了使用范围。手工作业者在制造某一种器物时,往往将自己的名章烙在上面,以示负责或区别于别人的同类产品。也就是说,将印章作为在器物上的记名之用。有的在某一器物以及动物身上,也印上图记,如战国时代标准器量上用的专用玺和在马身上烙上“常骑”大印等。也有作为某种金印的形式,如战国时代楚国的金印,就用玺印盖成。作为随身携带的佩印,多用以辟邪。这种印,中有孔,可以穿带子。印上多刻吉祥语或迷语。用印殉葬是古时的风俗。开始是生前用什么印,死后就用什么印殉葬,后来真的官印上缴了,或因是世袭官职,真的印要留给子孙用,便再制作一方作为殉葬品。
到了南北朝纸张和绢的生产发展了,印章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直接盖在绢或纸上,并开始使用印色。
印色,也称“印泥”,最初用墨色。后来多用朱红色。唐宋以后,书法家和画家在签到、鉴定和收藏图书、字画时,往往用自己的印章代签名,或签名后再盖章,既表示负责,又是一种艺术美。特别是书法家和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落款时,必定在名字下盖章,而且往往不只盖一处。这表示作品是真迹外,又是一种艺术处理。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战国时代的官、私印,大都为铜质,间也有用玉、金、银、铁、铅、水晶等。官印中玉最贵重,金次之,银又次之,一般官都用铜印。宋代官印也有用瓷的。私印,就是姓名印,以前主要是用玉、牙、角等。用石头刻印是明代以后的事。据说,用花乳石刻印是元代画家王冕。这种石头质地较松,易于运刀,用刀做印材,篆刻艺术也就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明文彭治印,开始也用牙骨,后来才用冻石(花乳石的一种)。据传,文彭在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时,有一天,坐着一顶小轿上街,看到一头驴子驮着两筐冻石,一老翁跟在后面挑着两筐冻石,还在同一个人争吵。文彭停下来询问,原来有人买了老翁的石头,却不肯付力钱。文彭征得老翁同意,用钱买下了四筐石,又多付了力钱。他回家后试用冻石刻印,效果很好。冻石之名始见于世,并艳传四方。这说明,明代已由石章代替了玉章、铜章、牙章等,成为主要的印材。直至现在,虽然还有牛角章、水晶章、象牙章等,但石章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鸡血石、田黄等,更是珍贵的难得材料。在石章尚未出现以前,一般由书家书篆,工人制造,都是采用铸印或凿印的方法。使用花乳石以后,文人才可能亲自参加刻印,从而大大提高了篆刻的艺术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篆刻事业的发展。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古称“玺”。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够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庄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 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 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将军所用称“章”。 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满文。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婉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 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现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总称。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带 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 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吉语印既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 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 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穿带印(又名“两面印”)
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盛行于汉代。
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 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 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用于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 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母兽,内小印为子,钮作子 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 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 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 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又名“急就章”)
一般凿印是指刻印的一种方法——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 章。其印纹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相传其起源是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 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 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 刻家所取法。
印章选材众多,包括金属类,玉类,牙角,陶瓷,竹木,瓜蒂果核等。而以印石制印则首推元代的画梅圣手王冕,他所用花乳石出于今浙江萧山,有类青田石。王冕印俱为阴文,运刀老沉,如锥画沙,纵横适意,充分发挥了印石的材质特点,高古出尘。由于印石“似玉而非于”质地细腻温润,色彩变化万千,质软易于受刀,此后文人多以印石治印并有意识的进行创作,精雕细刻,细致入微。中国印章开始从不自觉的实用艺术转向了自觉的篆刻艺术。
明清两代印石成为印章主流,许多珍贵的叶蜡石如福建寿山石,浙江昌化石,青田石和内蒙巴林石等在名家治印中被大量使用而成为收藏和欣赏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价值。一.青田石系
青田位于浙江温州北侧,雁荡山下,主要开采地有山口,方山,季山,周村一带。清田石形成于距今七千万年至一亿九千万年的中生代。与火山喷发有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水,还有铁,钠,钙等。高硅低铝的青田石硬度都在2度左右,石质较韧;低铝高硅的,硬度在1度左右,石质较脆,含水多的便成冻色。
灯光冻是产于山口区和北山区的青田石中的极品。其质纯净通灵,正色为黑,深浓似琥珀,灯下照之呈红黄色。绝产已久。著录记载和传说中的灯光冻,晶莹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而价重于金。包裹在硬度在8级的坚硬岩石中,产量甚微。分六个品种:封门灯光,官洪灯光,尧士灯光,北山灯光,一线灯光,小顺灯光。此外,其他青田佳石甚多,如龙蛋冻,风门青田,紫檀青田,黑青田,冰纹青田等。
青田石受到强烈温差后,表皮容易出现裂纹,裂纹不深的如瓷器上的开片。人们根据这一特点人工制成了冰纹青田,红色的称“红筋章”黑色的称“黑筋章”。还有人成功的对青田石进行染色,如“煨红”是由原青白色或黄色的青田石通过硝酸铁溶液的浸蘸后,经煨烧而成的,但色泽多浮于石表,与原色差距太大。
二.寿山石系
寿山石也是以叶蜡石为主要组成的一中名贵石料,质地细腻,色彩丰富,具有腊状光泽或珍珠光泽。分三类:“田坑”,指福州市寿山乡一带溪水旁水田里所埋藏的零散独石;“水坑”,指寿山乡南面的坑头矿脉,其中冻化的部分,质优通灵,俗称“水冻”;“山坑”,指寿山周围的石矿,由寿山,月洋两个区域组成。
其中,田坑中的田黄是寿山石中的瑰宝,素有“石中之王”的尊号。零散埋藏在寿山溪流域水田底下的古砂层中,无脉可寻,采掘极难,因此极稀有而见珍。田黄的外观特征是温润而有透明度,颜色外浓向内渐淡,石表常带有黄皮或黑皮,间有红格,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萝卜纹。田黄细腻而富有灵性,所谓灵性指其透明度与情韵,“田黄冻”色泽纯洁,透明度极强,谓之通灵。田黄石色泽品位较多其中橘皮红属极品,煨红,橘皮黄属上品,黄金黄,枇杷黄属正品,等等。
除田黄外,田坑名品还有田白,田红,田黑,搁溜田,银裹金,金裹银等。水坑名品有坑头冻,水晶洞,鱼脑洞等。山坑有高山石,都成坑,芙蓉石,艾叶绿等。
三.昌化石系
昌化石产自浙江昌化,石质细韧而夹砂和石英小颗粒,大多杂色而生主要有白,黑,红,黄,灰,豆青,天蓝等,白色者称白昌化,灰色杂黑色块状者称黑昌化,多色相间者称花昌化或昌化根,带有红斑的称鸡血石,被认为是印材中的奇葩。
鸡血石为朱砂(硫化汞)渗透到高岭石,地开石之中而形成,这样两者交融,共生一体的天然宝石,在国内外是极为罕见的。昌化鸡血石产地在浙江省临安县上溪乡玉岩山,矿洞分布在康山岭一带。以其石质的润、温、腻、细、结、凝以及鲜艳的色彩、灵活的肌理纹脉取胜.。鸡血石的品质高下,在地在血。石质中的红色斑点为血,以“鲜,凝,厚”为佳,有瑰红,条红,斑红,霞红。“血”凝结的石头的质地,称为地,即地子,有多种类型,以羊脂洞为上,其他有藕粉冻,乌冻等。
四.巴林石系
内蒙石又叫巴林石,产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石的透明度较高,色彩丰富,艳丽,主要有蓝灰色,白色,粉红色,绿色及花色。他的硬度叫低,所以色泽更润泽柔腻,但成色元素不够稳定,易变色。巴林石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冻石类,彩石类,鸡血石类。
巴林鸡血石不同于昌化鸡血,外观上,巴林鸡血鲜艳,而昌化鸡血血色深沉;色泽寿命上,巴林鸡血易氧化褪色,尤其在紫外线辐射下,会因汞的分解而褪色,昌化鸡血则比较稳定;从质地上看,巴林鸡血的花纹较多,昌化鸡血质地较纯。 印章的诸多材料中,以印石最具魅力,运用最广泛。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古今文人雅士多有爱石藏石者。石章登上印坛的六百余年的印学史中,篆刻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各异,为中国的“诗书画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支主流文化。而后衍生出美化印石的雕钮、薄意,圆雕等工艺艺术又给印石文化锦上添花了。
这块石头高16厘米,宽10.5厘米,厚6.5厘米,石质坚硬,石面光滑细腻。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