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培传善

一所年轻的学校——岳麓区第一小学

         老朋友大庆相邀,参观了她所在的学校岳麓区第一小学——

        办学才半年,

        校长28岁,书记年轻,主任年轻,

       老师平均年龄27岁,

       您说,年轻啵?

       年轻就是本钱——

       充满活力,

       充满想象,

      充满青春的气息——

      充满无限的希望——

     

2 thoughts on “一所年轻的学校——岳麓区第一小学
  • 思索的云说道:

    ——听陶妙如老师讲座有感

    认识陶老师已经有些年头了。读她的书,听她的讲座,学她的为人。更多的是每一次开会时,聚在一起面对面的倾心交流。和她的每一次交流都有不同的体会,都有全新的感受。在她面前,我如同一位海边拾贝的孩子,随走,随拾起魅力四射的贝壳,颗颗熠熠生辉,吸引眼球,令人欢欣鼓舞。

    听她的讲座,常常让人频频点头或者会心一笑,因为她总能将人曾经思考过却没有用心整理的思绪,心情,感悟,能将人心头有之,笔下却无的那些零碎智慧用精妙的语言,豁达的思想,准确地呈现在面前,令人心头为之震撼,为之喝彩;亦教人顿悟,豁然开朗,眼前明朗一片。

    一、 面对职业倦怠之时:会想。爱它,这里就成为圣地。

    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估计大多会产生职业倦怠:工资不高工作量却大,付出很多收获却少,要是再遇到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孩子学习不好却一味护短不讲理的家长,又或者所有的辛苦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评优评先上不去,和同行相比又总有差距……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难免会对这个职业产生质疑,产生厌倦,怎能不抱怨,又怎能全心全意投入教育?职业倦怠,不是教师个体的懒惰,而是教师群体的通病。

    我常常扪心自问:你为谁工作?你的工作为谁负责?每一次的审问,我得到同样的回答:我为自己工作,我为学生负责。

    不是吗?通过我的辛苦努力,孩子们有所进步,有所成长,这应该是教师最愿意看到的风景。而教师自身在努力的过程中,不也就顺便提升了自身素质吗?和学生共成长,这应该是作为教师的必经之路。孩子成长了,自身提升了,内心就会愈加充实。人的精神一旦强大,又启会随便被外在的一些东西所左右,所负累呢?秉持这样的思想,因此,在三尺讲台耕耘了24年的我,一直乐此不疲地坚守阵地,且激情四射,豪气干云。不为别的,只为发自内心的那份喜爱,那份眷恋。那份深深的教育情怀。

    那么,陶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她说:职业倦怠的终极解决方法:爱她,这里就成为圣地。

    会想,要想入非非,想象着我们所要达到的妙境。好一个“会想”,怎么想呢?

    我们要想象着自己能抵达的层次。

    人生的可贵在于展现精神层次的意境。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层次呢?我想借用《东坡突围》里的文段选作来说明: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笑的温和,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放下了名利的淡泊,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们要想象着学生可能登临的高度。

    教育,不仅仅是要我们教孩子们多少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点燃孩子们心中那一把火,让他们主动起来,去发现,去创造!

    1、这些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2、怎样才能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或者潜能发掘出来?

    3、是克隆出多少个像我们一样的学生,还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这里潜藏着许多个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让优秀的更优秀,让暂时有点犹豫的坚定起来。

    我们要时常想象着我们能创造的妙境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江湖。师生能沉醉课堂,相忘校园。

    如此,我们日日徜徉在自由追寻的天空里,沉醉不知归路时,您还会觉得疲倦孩子们还会觉得无趣吗?

    会想,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让孩子们走近你,心儿就开始荡漾!

    只有让学生的眼光瞄准远方,飘逸的思绪才会随之纵横驰骋,那渴望抵达的翅膀,才会在幻想的风景中自由翱翔……

    二、面对学生抄袭作业时,会化,教给他们创造的方法。灵活变通,融会贯通。

    首先,我们要会化。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们的学生语文水平不低,可读不懂物理、数学题,别人将题目一读他就知道做了。为什么”这是省城一重点学校一特级教师提的问题。

    学生语文水平不错,读不懂其他科目题目,原因有多种: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探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因而没有形成转化能力。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因而没有形成自觉推理的思维习惯。
    教师没有将专业语言与自然语言加以转化,所以学生没有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就是没有把书读活,也可以说是我们把书教死了。

    最为关键的可能是我们只能深入,没能浅出。

    其次,我们要会聚。将百科聚集于一体,成已之厚。

    高山不拒细土方可成其高,大海不拒细流方可成其大。

    第三,我们要会变。

    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将简单的事情变深刻,将严谨的计划变得模糊点,将神秘的东东变得平常点,将罗嗦的话儿变得无声点。

    第四,学会“抄”

    自古文人都是贼,天下文章大半抄。文章都是人写出来的,人是有心有灵犀的,是有英雄所见略同的,但要完全格式、观点、内容、表达都完全一样是难的。

    怎样创新,我们打个比方:

    用茅台酒瓶,装入二锅头酒来冒充茅台酒。这肯定是不行的,一喝就知道了。怎样把他变成是自己酿出来的酒呢?

    如果把兰姆酒、白兰地、金酒、二锅头、茅台等掺和一起重新搅拌后放入自己的瓶中,那就是鸡尾酒、特色酒。

    融合,搅拌、整理、整合、提炼就成了新的东西。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使整个生命保持一种非常安详、从容、自在的状态。让爱智慧,做温暖的教育。只要我们真正涉及感情地去投入,我们就可能抵达灵感到达的层次!

    陶老师有一整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元素是“享,想,研,养,换,用,化,赏,度”,每一个元素,他都可以洋洋洒洒给你讲上半天甚至一天,而不至于疲倦,反而会神清气爽,精神为之振奋,为之蠢蠢欲动。听她娓娓道来教育的那些事,不仅让我想起他的为人。

    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这是她做学问的真。

    循序渐进,不弃不屈,这是做管理的真。

    有谁能像她一样,教两个班的语文,担任学校中层管理,且四处游学。班级教学质量上乘,讲座场场爆满……

    善。不计较无意损害她的人;不报复友谊伤害她的人;不拒绝真心实意帮助的人。多扶持需要扶持的人;多培养能培养的人,多促成能促成的人,甚至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这就是陶老师。

    “人品决定学品。”这是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她的真,善,因为她对教育无限真诚的热爱,因为她的博学广识,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经典名著的深入研究,她的教育教学中参透了《易经》《老子》等思想,才让她成为如今让人膜拜的名师,名家。

    仰慕她,追随她,成为她!

  • 陈莎莎说道:

    品 读 陶 妙 如

    ——有感于“做温暖的教育”

    岳麓一小 陈莎莎

    感动于陶妙如老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课堂是神圣的,它不能被忽视或者敷衍;面对它,我们需要充满信心但不能有半点骄傲或矫情,更不能随意。如果我们老师都认为什么事都可以先不上课,那课堂的尊严、课堂的神圣怎样形成呢!

    要想让学生敬畏课堂,就要让课堂具有威严。我们老师也须率先垂范。不迟到,不拖堂,不敷衍,不随意!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养成是离不开老师的严格与规范的。威自然而立,望不望而成!

    感动于陶妙如老师——坚持学生互相批阅作文

    “几十年的习惯,让学生互相批阅作文,教师做好指导评阅后的指导,并写下如何评价作文,如何看待作文评价等文章。”

    “评价时,提醒学生,反复读几遍后再评,用语能含蓄点幽默点更好。并提醒作者怎样看待评价。评价不一,觉得中肯的记下,不中肯或者你认为不接受的也将你的缘由写上。”

    自己虽然不是教语文的,当看到陶老师独特的作文教学方法后就明白了其学生在对待同学评阅他的作文后发出了“能生于凡世,便是凡人,若受不了凡尘,便一文不值。毕竟子期难觅,伯乐难寻,哪怕取笑于看客,便也是升华”的超凡脱俗与字里行间透出来的对生活的点滴感触。

    尽管评价不一,孩子那种“我的笔我做主”的鲜明的个性、担当和自我反思的精神越来越强!这样,更利于我们发现学生,知晓其发展空间;更清楚地明白,不同的层次审美价值不同,不同的经历审美需求不同。学生在相互碰撞中提升。
    感动于陶妙如老师——坚持了每学期两周学生自主上课习惯

    “ 让学生去尝试授课,效果是长远的。怎样上呢?你想怎样能让全体同学注意力都跟你来你就怎样上!当然啦,这么多老师给大家上过课,谁那里很有特点,谁那个环节特有引力,你都可以借鉴。”

    一开始,学生就进入了一种学习、借鉴的圈子,在科代表那报名,可以个人上,也可以几个人合作上。他们大多会利用假日一道研究。学生利用自习课去听其他老师上他们要上的课的内容,听完后和老师交流,说哪里可以借鉴,哪里认为这样上不行,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跟着老师来,说明课堂吸引力不够。学生是带着目的去听的,他们认为好就会说好,不好就不会说好。他们将课设计好后会征求老师的意见,而陶老师一般情况下看完后就一句话:“很好,大胆上就是。一定会不错的!”可见陶老师是想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是为了学生而教,是为了发展而教。学生自己选材,自己组队,自己钻研,自己授课,讲授后谈感受,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们用心去钻研一篇文章,这一钻研的过程就是深入探究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能力培养的过程。与其泛泛而学,不如让他们自己深钻细研一篇,让他们从学习一篇文章来了解学习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当然,陶老师会在后面听,若觉得那个点非讲不可,找个机会三言两语点拨一下,这样的教育怎么不会是高效的?

    陶妙如老师是在用心做教育,做温暖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正如陶老师所说:”用正直塑造形象,用真爱美化心灵,用宽容对待周围的人。这是让自己整个人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法则。”试想,我们都像陶老师在教育上面如此用心,我们的教育又何愁没有发展,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前行!

    2012年2月4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