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学生授课实录 刘荣、姚杰、王惠莹等
http://www.atsjt.com/jiaoan/JaDocVideoView!Viewvideo?jaid=40288096369062cf0136aacdbe7d153c
One thought on “雨霖铃学生授课实录 刘荣、姚杰、王惠莹等”
做温暖的教育
http://www.atsjt.com/jiaoan/JaDocVideoView!Viewvideo?jaid=40288096369062cf0136aacdbe7d153c
雨霖铃教学设计
设计者:刘荣、姚杰、王慧莹
一、 引入
1. 课前/刚上课 播放音乐《雨霖铃》
刚上课:在接触今天所学内容之前,先让我们来听首歌吧。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优美的曲子叫《雨霖铃》,是由北宋时的一首词改编而成的。《四库全书》中有句话,“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柳词,就是指柳永所作的词。而《雨霖铃》这首词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那究竟是怎样的词才能写成那么美的歌呢?是怎样的粗才能让人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呢?
二、 朗读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那这首词齐读一遍。
不知道大家读了一遍后体会到了什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这首词给大家的第一感受是怎样的,想想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朗诵这首词。讨论结束后我会挑几个小组,让小组代表来读一读。
好了。有没有自告奋勇的同学愿意来读一读。
我们先读到这里,如果后面还有时间的话我们再进行朗读。现在请大家把词抄上听课本,边抄边想词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了什么,根据全词弄清楚他到底在讲什么。
抄完之后,请大家回答,这首词美在哪里?(能说明为什么觉得这里美吗?)
——本文描绘了大量的意境,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伤心之地,船更令人漂泊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黄昏意境,酒是别离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离别,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一件件伤物,一幕幕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么我再问,这些景物哪些是近景,哪些是远景,哪些是实物,哪些是虚境。
实:寒蝉、长亭、兰舟、暮霭
虚:酒、杨柳、残月
就是这远近结合,虚虚实实才呈现了一个极其伤感、低沉、抑郁、痛苦的意境
刚刚我们分析了意境,现在再分析句子
先将上阙齐读一遍
我们来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两句大家读出了什么?
运用神态动词作描写,将一对情人离别的场面出现在读者眼前,仿佛在舞台上看到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诉无语,泣无声,千言万语化为嚎啕大哭,此时无声胜有声。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则暗写他们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
再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读出了什么?
“今宵”一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的凄清悲凉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浪涌,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现请再齐读下片
再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从这一句读出了什么?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味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