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教研教改, 语文教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生曾予课堂实录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时间: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第三节

地点:高一(六)班教室

授课人:曾予

指导老师:陶妙如

实录:   刘美霞

课前准备:板书。

黑板中间板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黑板左边板书:

思考:

1、本词上阕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本词下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黑板右边板书:

易安 婉约如诗 哀国家破灭 愁凄凉人生

曾予:同学们好。大家都知道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我们学习了婉约派的词,如柳永的《望海潮》,李清照的《醉花阴》。豪放派词,大家自然也不陌生,已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派词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自范仲淹发豪放词之先声后,苏轼为豪放派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辛弃疾,豪放派词达到顶峰阶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位集豪放之大成于一身的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政治家。一生主张抗金,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他在21岁的时候参加过抗金的义军,抗金期间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现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

学生齐答:《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曾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背诵一下。破阵子,预备起。

学生齐背: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曾予:很好。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但是基本上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大家请看黑板右边,我以李清照为主写了对联的上联,学习完这首词之后,请大家以辛弃疾为主来对这幅对联的下联。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感受它的豪放之气。水龙吟,预备起。

学生齐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曾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现在我们还是按老规矩,抄读课文。边抄边读,并思考黑板左边的两道题。好,现在开始。

学生抄读5分钟。

曾予:有没有同学准备好了?请举手。先来回答一下本词上阕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A:描写了“楚天”“水”“遥岑”“落日”“断鸿”,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报效的思想。

曾予边解说边板书: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上阕。“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开头两个“秋”,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体现了作者的磊落胸怀。第二句“遥岑”的“岑”字指的就是“山”,作者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出了山河的美,如“玉簪”和“螺髻”。这么美的景色没有让作者很愉快,反而引起了他的愁怀。看“献愁供恨”,一个“愁”一个“恨”,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学生B:报国无门。

曾予:准确。这首词写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仅担任一个建康通判,作者满腔热情为国报效,希望前去抗金,但南宋统治者却一直希望保护既得利益,偏安一隅。作者得不到重用,不能一遂报国之愿。报国无门的心理自然流露而出。词中“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字面上的解释是“失群的孤雁”,这里作者用“失群的孤雁”来表明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上阕的精华在最后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作者直抒胸臆,从“看”“拍”“会”“登”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来抒发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心态。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问:本词下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C:作者用了“季鹰归未”“刘郎才气”“求田问舍”三个典故,体现出了他拥有伟大的抱负,却报国无门的心境。

曾予:下阕运用了三个典故,“季鹰归未”是一个典故,“求田问舍、刘郎才气”两句是在一个典故里,还有“树犹如此”。

第一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的典故是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书上有注解,主要体现了作者有家难归的乡思,作者的家是在长江以北的北方,而南宋是在长江以南。总体抒发了作者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刘郎才气”一个是贬,一个是褒,“刘郎”即三国时期的刘备,“求田问舍”指的是许汜,他是一个只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人。作者在这里用许汜来讽刺当时南宋的统治者,而把刘备来比喻自己,说明作者内心很看不起南宋的统治者,觉得他们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安危。“树犹如此”指的是恒温感叹时光的飞逝,作者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功业未建、年华虚度的感慨。作者当时已被闲置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对作者来说是虚度了的光阴。

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的一种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自伤抱负,但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一种悲叹。

下阕前面的三句话,从“休说鲈鱼堪脍”到“树犹如此”是整首词的核心,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发展到高潮。三个典故,一用反问,一用推测,一用感叹。体现出此文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板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反问

推测

感叹

    叹时光已逝

     比喻自己雄才大略

 南宋统治者谋取私利

  乐于归隐

爱国主义者形象

身世心境

国势衰颓

磊落胸怀

楚天千里清随天去无际。遥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曾予:基本内容清楚之后,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背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背诵文章。

曾予:有没有同学能够背诵下来了?暂时没有的话就请同学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我们先请一位男同学。

学生D铿锵有力地朗读。(全体鼓掌)

曾予:再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一下。

学生E有感情地朗读。(全体鼓掌)

曾予: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首词。上阕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描写的?

学生F:情景交融。

曾予边讲解边板书:对,情景交融。作者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描写的景物有江水、山景、落日、断鸿。动作有看、拍、会、登。下阕用典抒情,描写了四个历史人物:张季鹰、许汜、刘备、桓温。运用了三个典故,使整首词更能表达作者报国无门的愤恨心理。

黑板左边板书:

上阕:情景交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概叹

      景物:江水  山景

落日  断鸿

          动作:看  拍  会  登

下阕:用典抒情——对徒然虚度光阴的忧愤

      张季鹰——乐于归隐

      许  汜——谋取私利

      刘  备——雄才大略

      桓  温——叹时光流逝

曾予:这首词是辛弃疾早期颇负盛名的作品。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逐渐成熟,有一种豪而不放、壮中见悲的艺术风格。

下面我们回到前面所讲的对对联,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思考一下,尝试着对下联。

学生思考2分钟。

曾予:有同学对出来了吗?

学生G:易安 婉约如诗 哀国家破灭 愁凄凉人生

稼轩 豪放似曲 吟壮志难酬 唱抑郁悲歌。(全体鼓掌)

曾予:非常好!我自己也尝试着对了一联,以供交流。

易安 婉约如诗 哀国家破灭 愁凄凉人生

稼轩 豪放似歌 叹英雄埋没 悲虚度光阴。(全体鼓掌)

曾予: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请陶老师点评一下。

陶老师:今天我们把点评权交给广大同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点评这堂课?曾予同学是这样上的,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上这节课?

学生H:我觉得这堂课整体是不错的,内容很丰富。可见曾予化了很多心血。但是这堂课的互动环节不多,气氛没有调节起来,可以穿插一点幽默的元素。

学生I:我感觉这堂课准备得还是有点仓促,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拿着本子看一下念一下,不太好。

学生J:刚开始上课的方法很新颖,但是关于各个字的解读不是很详细,可以更详细一些。

学生K:黑板排版,左边的两个思考题完全可以不用写在上面,写上去的话就没有一种神秘感,通过自己上课时写出来或是讲出来,别人比较容易听得懂这节课。另外,对下联的时候并没有给很多人很多互动时间,只有彭泊睿一人讲了出来,但我们坐在后面的同学根本听不到彭泊睿讲了什么。还有,这一节课既然是学生自主课堂的话,不一定只讲一些课堂上的东西,还可以讲一些自己想讲的东西。比如说,自己可以提出自己对这首词的看法和见解。(全体掌声)

曾予:很感谢各位同学给我的意见,以后上课的话我会继续努力的,还有不足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见谅。(全体掌声)

陶老师:同学们,别忘了将你的创意设计写在听课笔记上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