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国名作家——宋元明清

柳永(987──1053)
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屡试不中,至仁宗景蠼元年(1034),四十七岁才中进士,只作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他对功名冷淡,以“白衣卿相”自居,经常生活在妓女、乐工之中。他的词反映了当时市民的生活,同情处于社会底层的歌伎,写羁旅行役之情尤其出色,流露了仕途失意后的伤感。他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由于精通音律,又善于吸收新鲜活泼的民间语言和运用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他的词音律谐婉,语意真切,受到当时社会的欢迎。著作有《乐章集》。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曾针对时弊向朝廷呈《上执政书》,提出改良政治的措施。后因上《百官图》讥讽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康定年间率兵镇守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戍边有方,使西夏不敢入侵。后入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提出均田赋、厚农桑等十项改良措施,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仁宗皇蠼四年(1052)病死在徐州。他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散文、诗词留传下来的虽然不多,但都写得很出色。其中《岳阳楼记》已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有《范文正公集》。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身贫寒,学习刻苦,二十四岁考中进士。曾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多次遭到保守派的排斥和打击。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政治态度日趋保守,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能积极培养后进,“三苏”、曾巩、王安石等人曾得到他的提拔。是北宋文坛领袖,领导了当时的古文运动,反对宋初华丽晦涩的文风,提倡效法韩()、柳(宗元),强调文章要注重内容。散文成就很高,说理透彻、委曲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能作诗填词,诗歌流畅自然,词作清新婉丽。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文学形式。著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编的《新唐书》。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年时不知努力,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两次应试不中,于是闭门潜心学习,历时五、六年,学识猛进。嘉蠼元年(1056)与儿子苏轼、苏辙同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向翰林学士欧阳修呈所著文章二十二篇,大受赞扬。传出后,风靡京都文坛。经宰相韩琦推荐,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主簿等职。晚年与姚辟同修礼书,写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病逝。他擅长写策论,风格奇峭峻拔,颇有纵横家笔意,与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嘉蠼集》。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世称蠼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幼年有“破缸救儿”的故事。二十岁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等职,后为并州通判。1058(仁宗嘉蠼三年)到京城任职,曾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敢于直谏,提出不少好意见,但大部未被采纳。生活俭朴,好学不倦。英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受到赞许,命其自选官属,置局继续编纂。神宗即位初,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神宗授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受,退居洛阳,继续编书。书成呈神宗,赐名《资治通鉴》。1086(元蠼元年)哲宗即位,司马光说:“四患(指青苗、免役、将官等法及西夏边事)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旋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排斥变法派,废新法、复旧制,史称“元蠼更化”。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著作尚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庆历进士。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县,注意兴修水利,借官谷给农民,以减轻高利贷剥削。任三司度支判官时,向仁宗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主张。未被采纳。1068年,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第二年,任命为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机构,筹划新法。次年,拜相。执政期间,陆续推行均输、农田水利、青苗、募役、市易、方田均税、保甲、将兵等新法。新法遭到保守派反对,两次罢相,1076年后退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宋神宗封他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认为天地万物是由火、水、木、金、土、“五行”组成。文风古朴,笔力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周敦颐(1016──1073)
北宋唯心主义思想家。字茂叔,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曾历任州县的地方官,较有政绩。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立濂溪书堂讲学,所以世称“濂溪先生”。继承并发展了儒学中的唯心主义哲学,杂以佛、道思想,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成为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弟子。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文集》等。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散文《爱莲说》以莲花作比,赞美高洁的道德修养,文字简洁优美,耐人寻味,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荫袭沭阳(今江苏沭阳)主薄。修沭水。后又任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令。修万春圩。嘉蠼年中进士,任昭文阁编作。因数学和天文学有专长,兼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五壶浮漏等仪器。王安石变法时,任三司使,积极推行新法。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其争黄嵬(今山西原平西北)之地无理要求。1080年,出任经略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破西夏骚扰。因给事中徐禧失陷永乐(今陕西米脂西),连遭坐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编著《梦溪笔谈》三十卷。一生著作很多,大部已佚,今仅存《梦溪笔谈》、《良方》、《长兴集》等数种。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二十一岁中进士,曾任殿中丞。王安石变法,他持不同政见,自请外任,先后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有人弹劾他写诗毁谤朝廷,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时司马光旧党执政,曾一度内调担任翰林学士,但因不同意完全废弃新法而遭到排挤,先后到杭州、颖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等地任职。以后新党再度得势,又被贬到惠州(治所在今广东惠阳东)、琼州(治所在今广东琼山)。徽宗继位,遇赦北返,第二年病死在常州。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机趣活泼,风格多样,开创了宋代新诗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一扫绮靡的旧习,开创宋代豪放派的词风,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后世辑有《东坡七集》等。他的书法造诣颇高。既重视传统,又不拘泥,在广采博取的基础上,别出新意,独创一格。他反对单纯“字中求字”,十分注意“字外功夫”,认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的字丰腴跌岩,豪放多姿,生机勃勃,被奉为宋代“苏米黄蔡”四大书法家之首。今存《黄州寒食帖》、《前赤壁赋》等。论书文字有《论书》、《评书》、《论唐六家书》等。又善绘画,喜欢画竹和枯木怪石。


 李清照(1084──约1151)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兼散文家。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地方官,是著名的金石学家。靖康事变,北宋灭亡,她流寓南方,不久赵明诚病逝。相传她四十九岁时曾再嫁张汝舟,数月后因张汝舟品行不端而离异。这以后,只身飘泊,在困苦、孤独、寂寞中度过晚年。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内容是闰情相思,歌咏自然;后期词由于国破家亡,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内容是思念故国,多表现哀伤的感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她的词风格婉约俊秀,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李清照又工诗能文,好的诗常表现对政治的关切和爱国主义思想。后世有《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


 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时经历了国土沦丧、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活,受到亲友们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礼部考试,受到秦桧的排斥。孝宗即位之初(1162)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夔州(今四川奉节)等地通判、宝章阁待制等官职。政治上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郁郁不得志。六十五岁罢官还乡。直至去世,始终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九千多首,内容丰富,多写抗金复国的志向,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慷慨雄壮,感情奔放,气势雄浑,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家”。他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以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作有《剑南诗稿》。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金兵统治的沦陷区。二十一岁时,率领两千多人起义,投归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害后,带兵回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浙东等地地方官。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作了不懈的努力和大量的准备,受到南宋主和派的多次打击,曾长期罢官闲居。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风格,把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注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不论是感慨时政、抒写情怀,还是登临怀古、畅叙离情,都融注了他北伐抗金、统一祖国的要求和愿望。感情丰富,想象新奇,笔力雄厚,多用典故,风格变化多样。著作有《稼轩长短句》。


 姜夔(1155-1221)
南宋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终生未仕,一直过着清客的生活,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名人交往。擅长诗、词、文、书法。通晓音乐,曾向朝廷上《大乐议》。晚年旅居嘉兴、金陵(今南京市)一带,最后死在钱塘西湖。词多为抒写离情、感慨身世以及咏物、纪游之作,少数作品感伤时事,情调比较低沉,但艺术性较高,音节谐美,表达含蓄,词风清幽冷隽,是格律派代表作家。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词由他自己谱曲并且加注旁谱,是研究宋代词乐的重要资料。另有《白石道人诗集》。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大臣、抗元将领。原名云孙,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1256(宝蠼四年),中进士第一名,为海宁军节度判官。1259(开庆元年),蒙古兵围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跑,他上疏反对,请斩董宋臣,并建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历任秘书省正字、知瑞州、江西提刑、军器监兼崇政殿说书等职,后又出任湖南提刑,旋改知赣州(今属江西)1275(德蠼元年),在赣州起兵勤王,入卫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次年,任右丞相,到元军营中谈判被扣。后在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又至福州。时益王赵即位,任他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与张世杰、陆秀夫等誓死抗元。1277(景炎二年),率部攻入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战败,退入广东。1278年,因叛徒出卖,在今广东海丰五坡岭遭元军袭击,被俘。元将张弘范百般诱降,并令其写信招降张世杰,被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答。次年,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忽必烈用高官显位多次诱降,文天祥坚贞不屈,于1283(至元十九年)在柴市被害。后人为纪念他,于他被囚的兵马司故址建文丞相祠。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
元代戏曲作家。号己斋叟(或作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生活在金、元之际,长期置身城市下层社会,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活动,与当时许多剧作家、演员、歌伎都有密切往来。写有杂剧六十多种,现存十八种(其中有的尚有争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蝴蝶梦》等。题材广泛,思想深刻,战斗性强,许多作品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塑造了不少成功的艺术典型。其剧作情节紧凑,矛盾集中,语言质朴自然。还作有散曲小令五十七首,套曲十四套。《窦娥冤》元代杂剧。关汉卿作。剧中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具有反抗性格的劳动妇女形象窦娥。她三岁丧母,七岁时替父抵债做了童养媳,十七岁成婚,两年后又死了丈夫。恶棍张驴儿父子欺负她婆媳双双守寡,赖进她家,妄图霸占她们婆媳。窦娥执意不从,被诬为杀人凶手,在官衙受尽酷刑,被贪官屈杀而死。临刑前她指控天地,并发下三桩誓愿:热血飞染白练,三伏降雪三尺,楚州大旱三年。死后桩桩应验。三年后,窦娥的鬼魂帮助作官回来的父亲惩办了真凶,冤狱昭雪。窦娥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残酷现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和谐统一是该剧的突出特点。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做过东平学正、监察御史。因上书批评时政言辞激烈触怒极贵而被罢官。复官做到礼部尚书,后辞职归隐。1329年关中(今属陕西省)大旱,又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灾救民,积劳成疾,死于任所。作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为《云庄乐府》,多描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时常流露出对官场的厌恶和不满。也写过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如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套曲《南吕·一枝花·咏喜雨》等就具有较强的人民性。睢景臣元散曲家。字景贤,或作嘉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写过《屈原投江》等三个杂剧,都没有流传下来。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几支散曲,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制作新奇的不朽之作。这借一个乡民之口,对做了皇帝、衣锦还乡的汉高祖刘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撕下了“天子”神圣尊严的假面具,告诉人们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不过是一个装腔作势的无赖。用诙谐泼辣的语言、对比鲜明的形象,表现如此大胆的见解,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的作者。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非常少,可能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是江苏兴化人。时代略早于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传说他曾和当时的农民起义有过一些联系。他在宋元以来长期广泛流传的有关宋江起义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写出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杰作《水浒传》。哀祭是诔文、哀辞、吊文、祭文的总称。它是用来哀悼死者和祭告山川鬼神的文体。哀悼与祭告,没有实质的差别。主体部分一般都用韵文,或骚体或骈体,或四言或六言,开头与结尾有一定的格式。祭文也有用散文句式、不押韵的,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散体。


 罗贯中(1330-1400)
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名教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隐语。


 宋濂(1310-1381)
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上是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人,后徙居浦江(今属浙江)。幼年家境贫寒,刻苦求学,靠借别人家的藏书来学习,有时外出百里去请教学问。元末社会动乱,隐居为道士。后来受征聘出来辅佐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参加过《元史》的修撰,明初的许多重要文诰诏令都出自他的手笔。朱元璋大兴党狱,受到牵连,被流放茂州(今属四川),病死途中。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传记文更见特色。《王冕传》、《秦士录》、《记李歌》、《送东阳马生序》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


 刘基(1311-1375)
明代文学家。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作过地方官,因受压抑排斥弃官归隐。后被朱元璋邀请出山,受到重用,参与机要,筹划用兵,协助朱平定天下。明朝建立后,又与宋濂等人修订朝廷规章制度,封诚意伯。因为遭到皇帝疑忌,忧愤而死。诗歌散文都有一定成就,前期诗歌多反映元末社会现实,同情人民苦难,后期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散文洗练遒劲,尤其擅长运用寓言形式,写有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讽谕散文《卖柑者言》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是其代表作品。有《诚意伯集》二十卷。


 高启(1336-1374)
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苏州)人。元末社会动乱,隐居在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朱元璋称帝后,召他参加纂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授官户部右侍郎,坚辞不受,退隐青丘。不久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性格狂放不羁。诗歌也充满浪漫主义精神,俊逸奔放,擅长七言古诗和七言律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和《明皇秉烛夜游图》是他的代表诗篇


 吴承恩(1500-1582)
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出身在一个由下级官员沦为小商人的家庭。少年时就喜爱神话传说故事,文思敏捷,性格幽默诙谐。虽然博学多闻,才华出众,但科举功名却很不如意,作了一两年县丞,目睹官场黑暗和世态炎凉,毅然辞去官职,专意从事文学创作。作品表现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一生创作丰富,因家境贫寒,又无子女,有不少作品散失了。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归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三十五岁中举人,六十岁中进士,做过知县、南京太仆寺丞等官。针对当时文坛上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复古主张,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学习唐宋散文“文从字顺”、“平易舒畅”的文风,被称为“唐宋派”。他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作家。其散文善于抒情,笔调平淡自然,不事雕琢而有真切之感。但题材过于狭窄,缺乏广泛的社会内容。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有《震川先生集》。


 宗臣(1525-1560)
明代散文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嘉靖进士,曾任吏部考功郎、稽勋员外郎等职。因反对权臣严嵩被贬为福建布政参议,后因抵御倭寇有功,升任福建提学副使。他是“后七子”之一,但没有染上太多的拟古风气。散文风格刚健雄厉,著有《宗子相集》。代表作品《报刘一丈书》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现象,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冯梦龙(1574-1646)
明末文学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别署子犹。室名墨憨斋,因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苏州)人。在当时就很有才名。参加过复社活动,仕途不得意,五十七岁时,才补了一名贡生,充当学官,六十一岁任寿宁知县,三年后退职还乡。清兵南下时参加过抗清活动。江浙沦陷后,忧愤而死。在诗文、小说、戏曲、民间文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编的时调集《桂枝儿》、《山歌》保存了明代的不少民歌,编辑过散曲集《太霞新奏》,写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传奇。小说成就最大,增补改写过《平妖传》、《新列国志》等,所辑录编订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影响很大。

徐霞客(1586-1641)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南直隶江阳(今属江苏)人。他从22(1607)起直到56岁逝世时止,在34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每天的考察都详细记载下来,经后人编辑整理成有名的《徐霞客游记》。长达40余万字。徐霞客的科学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特别是他对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的考查所得出的结论,和近代一些科学原理均相符合。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技术史》中说:《徐霞客游记》读来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查记录。徐霞客开辟了我国地理学系统调查自然、研究自然、揭示大自然内部规律的新方向,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张溥(1602-1641)
明末文学家。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中进士。与张采共同创立著名的在野政治社团“复社”,联合正直的文人士大夫,标榜气节,用诗文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主张“兴复古学”革除弊政。受到当权派的攻击。复社后来成为反清爱国社团。著有《七录斋集》,编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散文成就较高,作有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朴实豪健,充满政治激情。代表作品《五人墓碑记》歌颂在一次反抗上层黑暗势力的市民暴动中英勇献身的五位义士,议论慷慨,爱憎分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魏学洢(1596-1625)
明代文学家。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末诸生(秀才),一生没有做过官。父亲魏大中因为弹劾宦官魏忠贤入狱,死于狱中。魏学奔走营救,无效,也悲伤而死。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林嗣环(生卒年不详)
约生活在清朝初期。号铁崖,福建省晋江县人。顺治年间进士,善写诗文。著有《秋声诗》。诗集自序中的一段──《口技》,维妙维肖地描写了一个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后世广泛传诵。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青年时期参加过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进行武装抵抗。明灭亡后,坚决不为清朝做官,隐藏乡间,专门从事著述。他学识渊博,对天文、算术、地理、经史百家等都有研究。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思想。哲学上,他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在理气关系问题上,他认为“气”是本体,“气”先于“理”而存在,“理”只是“气”中的条理和秩序,但在心物问题上,又认为“心”是一切主宰。“心”的活动和变化,形成了宇宙间的千变万化。一切存在都是“心”的表现,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他的《明夷待访录》,是反映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重要著述,对后世很有影响。此外,还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初名绎,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遍游华北,搜集材料,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复兴。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天文、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在哲学上,他认为“气”是宇宙的实体,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提出来的。


 侯方域(1618-1655)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朝宗,号雪苑。商丘(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皆为东林党人。少年即有才名,性豪迈不羁。加入复社与名士交游时,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并称“明末四公子”。曾入史可法幕。入清,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三年后抑郁而死。擅长散文,为文学韩愈、欧阳修,早期工于辞藻,功力不深。后期文富有气势,流畅恣肆。其传记文,善于刻画人物,颇能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形象鲜明。与魏禧、汪琬并称“国初三大家”。诗多感慨时事,成就不及文。著有《壮晦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周容(1619-1679)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茂三,山,鄞县(今浙江鄞县)人。明末秀才,有较为高尚的民族气节。明朝灭亡以后,曾出家为僧。清政府为网罗人才、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开设博学鸿词科,不少人劝他去应试,誓死不肯答应。有广泛的艺术修养,精通书法、绘画,著有《春洒堂诗集》、《春洒堂文集》等。作品中常流露出怀念故国的深情。所作寓言散文《芋老人传》文笔流畅,语重心长,生动的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魏禧(1624-1681)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号叔子,又号裕斋、勺庭,江西宁都人。明亡后不肯为清朝做官,隐居在故乡的翠微峰。以散文见长,文笔简洁,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品《大铁锥传》叙事鲜明生动,最为人传诵。


 邵长蘅(1637-1704)
清诗人。一名衡,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人。诸生。因子除名,后入太学,罢归乡里,再未求仕,以布衣终。曾为宋荦幕,编选王士祯、宋荦诗为《二家诗钞》并作序。早年诗学唐人,后改学宋人,前后诗风迥异。内容多为写景、吊古,常借以寄托怀念明室之意。其诗具有浑脱苍凉、流畅自然的特点。文宗唐宋,继承唐顺之,归有光为文传统,与侯方域、魏禧齐名。著有《青门全集》。


 方苞(1668-1749)
清代散文家。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进士。1711年因文字狱牵连入狱,得人营救,两年后出狱。后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内容,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结构条理,语言雅洁;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所作文章多宣扬封建礼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义。著名的《狱中杂记》,记述了在狱中耳闻目睹的种种丑恶事实,暴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传世。


 蒲松龄(1640-1715)
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出身在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少年时就聪明好学,十九岁中秀才,但此后多年参加乡试,始终没能中举,直到七十一岁才补为岁贡生。长期在乡下教书并进行文学创作。由于仕途失意和生活贫困,使他同情人民的苦难,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写有一些诗词、俚曲、戏剧等


 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出身豪门贵族,生年不详,死于1763年或1764年。自曾祖父起,三代任江宁(今南京)织造之职,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其父被免职并被抄家,家道衰落,迁居北京。晚年住在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艰难,最后贫病而死。性情高傲,好酒健谈,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危机和统治阶级腐朽凶残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作,写出了《红楼梦》这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


 吴敬梓(1701-1754)
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三岁考中秀才。性格豪爽,不爱钱财,乐于助人,又不会治家,几年后家业衰落,三十三岁时不得已移居南京,晚年生活更加贫困,依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度日。五十四岁时死于扬州。生活的剧变和广泛的交游丰富了他的阅历,渊博的学识和科举功名的失意,使他看到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满怀愤世嫉俗的感情写出了批判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优秀长篇讽剌小说《儒林外史》,此外还有《文木山房集》等。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人。乾隆年间进士,选庶吉士,后在蕺山端溪书院讲学,不再出来做官。曾因文字狱坐过牢。平生对史学、文献古籍有较深的研究,著有《经史问答》等书。还写过一些散文,赞扬明清之际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如《梅花岭记》、《张公神道碑铭》等。


 袁枚(1716-1797)
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溧水、沭阳、江宁等地知县。后辞官退隐,居住在江宁(南宋)小仓山的随园,所以又称“随园老人”。继承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创“性灵派”,提出诗歌要抒写性情,强调灵感的作用,反对儒家的“诗教”观点,对在创作上一味摹仿唐宋的时弊也深为不满。他的诗歌理论在当时影响较大,但作品描写的不过是封建文人的闲情逸致,并没有多少充实的社会内容。著作有《小仓山房诗文集》、《子不语》、《随园诗话》等。


 姚鼐(1732-1815)
清代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礼部主事、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等职。晚年曾先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对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也有所补充发展。著有《惜抱轩全集》,文风简洁朴素。代表作品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游媚笔泉记》等。所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流传较广。


     姚鼐(1732-1815)
清代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礼部主事、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等职。晚年曾先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对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也有所补充发展。著有《惜抱轩全集》,文风简洁朴素。代表作品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游媚笔泉记》等。所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流传较广。


 龚自珍(1792-1841)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身于世代书宦之家,精通经学、史学和文字学,早年即善诗能文。但屡试不第,三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晚年辞官,到丹阳云阳书院讲学。他看到了清王朝的衰落腐朽,主张更法变制,改革内政,加强战备,抵御外侮。支持林则徐禁烟。哲学上,反对万古不变的观念,认为事物“无不变迁”,“无不移易”。学术上,提倡“通经致用”,联系时政,冲破旧思想的束缚。文学上,诗歌和散文都很有成就。作品内容多为对现实的批判和变革现实的期望。文辞瑰丽,想象奇异,纵横自如,独具一格。著有《定庵全集》,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薛福成(1838-1894)
近代改良主义政治家。字叔耘,又字庸庵,江苏无锡人。清穆宗同治年间副贡。提倡洋务,主张变法,是洋务派中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代表人物。光绪十五年(1889)起,曾先后出使英、法、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散文多为议论时政之作,在日记里也记录了一些海外风情,比较注意那些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知识。他的记事记游的小品,文笔精练流畅。《观巴黎油画记》,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描写生动传神,有很强的艺术说服力,是一篇优秀的书画杂记文。著有《庸庵全集》。


 刘鹗(1857-1909)
清末小说家。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研究过数学、医学、水利学,做过医生、商人和巡抚的幕宾。因治理黄河有功,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后来又做洋商的经理,当了买办。主张办洋务,实业救国。因曾用低价购买俄军掠夺的太仓储粟,转卖给饥民,被以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病死在乌鲁木齐。章回小说《老残游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现实,艺术成就较高。他还是最早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的人之一,他拓印的《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字的书籍。(马万昌)


 李宝嘉(1867-1096)
近代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秀才,以后多次参加省试都未考取。1896年到上海,编辑过《指南报》、《游戏报》、《绣像小说》半月刊等。政治上倾向改良,作品多揭露社会弊端,讽剌清末官吏的昏庸腐败和贪污勒索,是近代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以《官场现形记》最为著名,此外还作有《文明小史》、《活地狱》、《庚子国变弹词》、《醒世缘弹词》、《南亭笔记》等。


 彭端淑(生卒年不详)
清代文学家。字乐斋,四川丹陵人。雍正年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诗文集》。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的恒心和毅力。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康有为的弟子。1895(光绪二十一年),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文章,鼓吹变法,声名大著。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入京,参与领导戊戌变法,与康有为齐名,并称“康梁”。戊戌政变时,逃亡日本。于国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失败后,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组织形容系,支持段祺瑞,任段政府的财政总长。“五四”运动后,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晚年任教清华学校。著作有《饮冰室合集》。


 林觉民(1887-1911)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少年时代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读书,毕业后留学日本。不久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活动。1911年春回国,约集同乡革命同志前往参加广州起义。进攻总督署时受伤被捕,誓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五岁。刑前绝笔《与妻书》,表现了革命党人杀身成仁、献身革命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县翠亨村人。初求学于本村私塾。1892(光绪十八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先后在澳门、广州开设药房行医。1894年,赴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图强建议,被拒绝。11月,于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89510月,于广州筹划起义,未遂。流亡日本,旋赴欧、美考察政治。1900年,派郑士良发动广东省惠州起义,失败。19058月,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继而与改良派展开激烈论战,驳斥“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相继组织和发动了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12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1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宣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接着发布几十道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法令。213日,执行南北和议,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荐袁世凯继任。为确保共和,制定、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月,被推为国民党理事长。9月,受任为全国铁路督办。次年初,赴日本考察。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后,回国发动“二次革命”,事败,流亡日本。19147月,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被推为总理,继续讨袁。1917年,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因受西南军阀排挤,次年,愤而辞归上海。创办《建设》、《星期评论》杂志,著述《建国方略》。1919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4月,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就任非常大总统,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因陈炯明叛变而失败。次年,返回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实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924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发表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国民党改组成民主革命联盟的组织。5月,创设黄埔军校。11月,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商议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进行斗争的主张。1925312日,逝世于北京。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有《总理全集》、《孙中山选集》等。

One thought on “中国名作家——宋元明清

匿名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