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国古今名作家——现当代

鲁迅(1881-1936)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少年时代即和贫苦农民发生密切联系。1898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转入陆师路矿学堂),开始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学文,想用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两地中学任教,后任绍兴师范校长、教育部部员。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从此以卓越的文学实践,站在了反帝反封建新文化阵线的前列。1920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是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1927年以后,放弃进化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运动。1930年发起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以杂文为主要武器,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逐渐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旗手,无产阶级的伟大文艺战士。鲁迅著译达七百万字以上,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其中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十六集。此外还有《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等不少学术论文与专著。这些著译,集中体现了鲁迅对我国革命与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1892-1978)
杰出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革命家与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原名开贞,号尚武、鼎堂,四川乐山人,出身地主家庭。1914年到日本学医,1919年开始写诗,1921年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女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作。同年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回国,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创办《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陆续出版诗歌散文集《星空》,诗歌《瓶》。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出版剧作《三个叛逆的女性》,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流亡日本十年,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出版诗集《前茅》、《恢复》,散文集《创造十年》等。抗战暴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创作了《屈原》、《虎符》、《孔雀胆》等六部历史剧和大量诗文。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被定为中共风学习文件。解放战争时期,站在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前列。解放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要职,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写出《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诗集《新华颂》、《长春集》集。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茅盾(1896-1981)
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家境困窘辍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翻译。“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学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革命文学,是文学研究会的组织者之一。1926年春,到广州参加革命宣传工作,次年写成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夏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并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建立了亲密的友谊,陆续写出杰出的长篇小说《子夜》,优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抗战时期,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是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领导人之一,写了揭露国民党特务统治和反共反人民罪行的长篇小说《腐蚀》,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剧本《清明前后》等。他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结构严谨细密,语言流畅简洁,人物个性鲜明,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茅盾散文也颇负盛名,著名的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的积极战士。解放以后,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1894-1988)
小说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曾任中小学教师十余年。1922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以及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等职。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主编《诗》月刊、《小说月报》等。抗战时期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解放战争时期,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其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未厌集》、《四三集》等。1928年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童话作家,著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象》等。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1年加入文化研究会,编辑诗刊《诗》。1925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抗战以后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1948年拒绝接受“美援”面粉,在贫病中去世。其新诗作品大多收入诗文集《踪迹》、《雪朝》,代表作为长诗《毁灭》。出版有《诗言志辩》等文艺论著。以散文著称文坛,写有《背影》、《荷塘月色》、《执政府大屠杀记》等,作品表现了对丑恶现实的愤怒与对光明未来的追求,文笔清丽,用语隽永,情调恬淡,感情细腻,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闻一多(1899-1946)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早年就学于国民学校、清华学校。1922年留学美国学习绘画与文学,接受唯美主义思想影响。1925年回国,加入新月社,主编《诗镌》、先后任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从事新诗创作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出版《楚辞校议》、《杜诗新注》等学术著作与诗集《红烛》、《死水》等。诗作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对黑暗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诅咒。艺术上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新诗格律作了最早的探索。1943年以后,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曾被选为民主同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长。抗战胜利后,又坚决反对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19467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城市贫民家庭出身。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天津南开中学教师。1924年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任教,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以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收获《骆驼祥子》。其短篇小说大多收入《樱海集》、《蛤藻集》等集子中。抗战时期,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负责人。1946年赴美国讲学,完成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回国,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与全国作协副主席等职,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写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和大量通俗文艺作品。老舍善于表现北京市民阶层的特定生活与心理,文风朴实无华,语言通俗幽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鉴于老舍在我国文学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荣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冰心(1900-)
诗人,散文、小说家。原名谢婉莹。幼年居山东烟台,1913年就读于北京贝满女中。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学理科,后转燕京大学学文科。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1年赴美国留学,1926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1946年赴日本东京大学任教,1951年回国。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早期小说《斯人独憔悴》、《超人》、《去国》等,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和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还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等。解放后写有儿童文学作品《再寄小读者》、《小桔灯》以及散文集《樱花赞》等。作品感情真挚亲切,文笔清新秀丽、委婉隽永,语言流畅细腻、简洁凝炼。
 

夏衍(1900-1995)
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又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1920年留学日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7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组织艺术剧社,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1930年与鲁迅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编《艺术》杂志,为推进左翼戏剧运动和发展我国电影事业,作了不少工作。写出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剧作《上海屋檐下》、《心防》等。抗战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创办《华商报》,积极宣传抗日,写出《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等剧本。解放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影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积极致力于新中国电影事业,改编出《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电影剧本,出版了《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电影论文集》、《杂文与政治》等书。


 鲁彦(1901-1944)
小说家。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后改名王忘我),浙江镇海人。一生坎坷,过着贫病相煎的生活。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是文学研究会成员。抗战时期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主编《文艺杂志》,积极推进抗战文艺的发展。主要作品有《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八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乡下》,长篇小说《野火》(后更名《愤怒的乡村》)等。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村,表现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文风冷峻、细腻、朴素、自然,是我国乡土文学颇有成就的作家。


 郑振铎(1897-1958)
现代作家、学者。曾用笔名西谛、郭源新。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和叶圣陶、胡愈之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暴行。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迫旅居英、法、日等国。1929年初回国,一度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泰戈尔传》等;并有译著多种。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瞿秋白(1899-1935)
无产阶级革命家、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原名瞿霜,江苏常州人。“五四”时期,是爱国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1920年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以记者身分访问苏联,写有我国最早的通讯报告文学《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向我国人民全面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情况。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三至六大皆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紧急关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一度犯过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在六大上作了自我批评。此后曾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19309月,主持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11月在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等人的诬陷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以后在上海,与鲁迅先生一道领导革命文化运动。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委员。1934年红军长征,他留在江西根据地工作。19352月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军队逮捕,618日就义。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之一,在翻译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批判资产阶级文学派别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他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研究鲁迅的重要理论著述。还写有《一种云》、《财神的神通》、《流氓尼德》等大量杂文。文风犀利、冷峻晓畅,具有鲜明的革命批判精神。后来编有《瞿秋白文集》。


 柔石(1902-1931)
小说家。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1918年就读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到上海,从事进步文学活动,曾主编《语丝》、《萌芽》等杂志,创办朝华社,翻译介绍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和版画。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执行委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左联”代表名义,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2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中篇小说《三姐妹》,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等。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是他的代表作。


 巴金(1904-)
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五四”时期,产生民主革命要求,1923年离家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1928年回国,在上海从事翻译、创作活动。解放后曾任全国作协及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职。二十年代写有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三十年代完成《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愤怒地揭露了封建势力的罪恶,热情歌颂了革命潮流冲击下青年一代的觉醒与抗争,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四十年代写下长篇小说《园》、《第四病室》、《寒夜》等。此外出版有《复仇集》、《光明集》、《将军集》、《沉默集》等众多短篇小说集。解放后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保卫和平的人们》、《新声集》、《赞歌集》等小说散文集,表现了爱祖国、赞英雄等多方面主题,近年出版《巴金近作》两集与《随想录》多集。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强烈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丁玲(1904-1986)
现代小说家。原名蒋@,字冰之、彬芷,湖南临澧人。曾就学上海平民女校,1924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早年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表现了对旧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与对个性解放的追求。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编《北斗》杂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陆续写下《韦护》、《水》等小说。1936年赴延安,曾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抗战时期曾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访问前线。以后陆续写下《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彭德怀速写》等作品。1948年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解放后曾任全国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其作品多以女性为题材,长于心理刻画,文笔细腻流畅,抒情色彩浓郁。


 李健吾(1906-1982)
现代作家、戏剧家、评论家。曾用笔名刘西渭,山西省运城县人。1925年在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次年转西洋文学系学习法语。1931年去法国巴黎学习,专门研究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1933年回国后,在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解放后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坛子》、《使命》、长篇小说《心病》,话剧《这不过是春天》、《十三年》等。翻译作品有《福楼拜短篇小说集》,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和《包法利夫人》以及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莫里哀的戏剧集多种。另有《福楼拜评传》、《司汤达的研究》等多种。


 李季(1922-1980)
现代诗人。河南唐河人。1938年奔赴陕北参加命,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在太行山区任八路军总部某连指导员、联络参谋。1942年调陕北三边地区担任小学教师和县区行政干部及地方石印小报编辑,收集了不少陕北人民喜爱的文艺形式信天游。解放后曾任《长江文艺》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王贵与李香香》、《玉门诗抄》、《杨高传》、《石油大哥》等。


 吴伯箫(1906-1982)
现代散文家、教育家。原名吴熙成,山东省莱芜县人。1919年入曲阜师范学校学习,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开始散文写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科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先到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又到佳木斯东北大学(后迁长春,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担任教学行政领导职务。解放后,致力于教育、出版工作,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羽书》、《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


 赵树理(1906-1970)
现代作家。山西沁水人,贫农家庭出身。1925年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捕入狱,1930年获释后过着飘泊、流浪的生活。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牺盟会。1939年到《黄河日报》任副刊编辑,后又到《新华日报》、《人民报》工作。解放后担任全国文联委员、《说说唱唱》月刊主编等职。19709月被“四人帮”迫害去世。主要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灵泉洞》(上部)、《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


 曹禺(1910-)
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生于天津。官僚家庭出身。自幼酷爱戏剧,中学时即参加戏剧活动,加入南开剧团。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写出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雷雨》。1934年毕业,在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两年后发表另一优秀剧作《日出》。抗时期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重庆积极推进抗日戏剧运动。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次年回国。解放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全国文联常委,全国剧协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职。主要剧作还有《北京人》、《原野》、《蜕变》、《王昭君》等。其作品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场面灵活,人物个性十分鲜明。


 艾青(1910-)
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地主家庭出身,幼年曾寄养在一个贫苦农妇家里。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次年留学法国学绘画,1932年回国。抗战时期,加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1年赴延安,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解放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诗刊》编委,全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解放前主要作品有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等。解放后作有诗集《欢呼集》、《海岬上》、《光的赞歌》等。其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感情深挚,形式自由,具有散文化与浪漫主义的特色。


     唐
现代作家、学者。原名唐端毅,用笔名风子、晦庵等。1913年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不识字。他在亲戚资助下念到初中二年级辍学,考入上海邮局做拣信工作。1933年起,开始在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不久结识了鲁迅,得到请教的机会。曾参加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抗战时期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洪流。日本投降后,在上海从事文化编辑工作。解放后曾任上海《文艺月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作品有:杂文集《推背图》、《海天集》、《短长书》等;散文集《落帆集》、《莫斯科抒情及其他》;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在文学战线上》、《燕雏集》;写作谈《文章修养》、《创作漫谈》等。


 杨朔(1913-1968)
当代小说家和散文家。山东省蓬莱县人。青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英语和古典诗词都有较深的功底。抗战爆发后,两度去延安,后转战在西北、广东、华北各地。解放后在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曾到朝鲜前线。1956年起,主要从事外事和作协工作。曾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等职。“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不幸逝世。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红石山》,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亚洲日出》、《生命泉》、《海市》、《东风第一枝》等。他的散文《香山红叶》、《海市》、《泰山极顶》、《荔枝蜜》、《茶花赋》、《秋风萧瑟》、《雪浪花》、《画山绣水》等均被誉为名篇佳作,广为流传。


 孙犁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人。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员。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并曾到延安鲁迅艺术风学院任教。解放后任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孙犁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大都以冀中白洋淀一带为背景,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均为蜚声文坛之作。此外还有《铁木前传》(中篇)、《风云初记》(长篇)《文学短论》(文学评论)以及散文《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等。


 碧野
现代作家。原名黄潮洋,祖籍广东省大埔县,1916年生。幼时生活贫苦,由老师资助上到高中,因领导闹学潮被开除,并受到通缉。后逃亡北平,一边到大学旁听,一边在图书馆自修,并开始写作。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曾参加华北游击队和河南农村巡回演出队。抗战胜利后,先后在重庆、上海等地教中学。1948年进入解放区从事文教工作。解放后曾两次到新疆深入生沃活。1960年后长期生活在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写出不少优秀的散文。主要作品有:小说《肥沃的土地》、《风砂之恋》、《没有花的春天》、《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阳光灿烂照天山》;散文集《在哈萨克牧场》、《遥远的问候》、《边疆风貌》、《情满青山》、《月亮湖》和游记《天山南北好地方》等。《天山景物记》是他的优秀散文作品,被选入《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


 方纪
现代作家。原名冯骥。1919年生于河北省束鹿县一个农民家庭。后到北京求学,参加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左联”。抗战爆发后随军南下武汉、长沙、桂林等地,做政治宣传工作。1939年从重庆到延安,在《解放日报》社等单位从事编辑和写作。抗战胜利后曾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在前线做随军记者。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短篇小说《来访者》,散文特写集《长江行》、《挥手之间》,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文学评论集《学剑集》等。


 秦牧
当代散文家。原名林觉夫,祖籍广东澄海。1919年生于香港,三岁时随父母迁居新加坡。从小喜爱文学。1932年回国读书。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救亡运动,曾在广州、韶关、桂林、重庆等地,当过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和编辑。抗战胜利后,在香港度过了三年职业写作生活。广东解放前夕,他进入东江解放区。建国以后,一直在广州工作。1963年入党。先后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品》副主编、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后皆并入《长河浪花集》)、《贝壳集》、《长街灯语》;中篇小说《黄金海岸》;童话故事集《巨手》;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语林采英》等。他的散文以题材广泛、知识渊博著称,寓深刻的思想于趣味之中,享有“南国花城”之誉。


 魏巍
当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小学、乡村师范。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赴晋察冀边区,长期做部队的文化宣传工作。解放后于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出不少反映抗美援朝的优秀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历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诗集《两年》、《黎明风景》、《不断集》。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贺敬之
    现代诗人。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出身贫农家庭。在亲戚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滋阳县乡村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又随校赴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诗歌、小说创作。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抗战胜利后,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解放后担任作协和剧家协会理事,《剧本》月刊、《诗刊》编委等职。主要诗作有《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东风万里》、《十年颂歌》,《回答今日世界》等。1962年发表的《雷锋之歌》,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大反响。粉碎“四人帮”后,写有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袁鹰
    当代作家。原名田复春,江苏省淮安县人,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杭州、上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曾在上海几所中学教书。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学校、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解放初,由《解放日报》社调至《人民日报》社,历任文艺部编缉、副主任、主任。还担任《人民文学》和《儿童文学》编委。主要著作有: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唱一唱北京》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与闻捷合著)、《悲欢》等,诗集《红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等。


 周立波(1908-1979)
    当代作家。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县人。曾在长沙省立一中、上海劳动大学读书。1932年在上海因参加工人罢工活动而被捕,关押两年多。1934年出狱后参加“左联”,同年入党。1939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4年冬随八路军南下抗日。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后曾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兼《湖南文学》主编。主要作品有:《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等。


 柯岩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恺,诗人贺敬之的夫人。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原籍是广东省南海县。青少年时期即爱好文学,1948年考入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9年苏州解放后参加革命,到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现任《诗刊》社副主编,《儿童文学》编委。她的作品开掘深、构思新、语言美,时代气息强。主要作品有儿童剧《娃娃店》、《双双和姥姥》、《飞出地球去》、《水晶洞》,儿童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我对雷锋叔叔说》、《讲给少先队员听》、《“小迷糊”阿姨》等。粉碎“四人帮”后,发表了诗作《我的爷爷》、《周总理,你在哪里?》、《请允许……》报告文学《船长》、《特邀代表》。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被认为是一曲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颂歌,受到一致好评。


     王愿坚
    当代作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县人。1943年以前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个军分区宣传队当宣传员。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0年曾下连队当兵,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去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吴晗(1909-1969)
    现代学者,作家。原名吴春晗,浙江省义乌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喜爱历史。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1931年考进清华大学历史系,专攻明史。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7年被聘为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40年起,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他与邓拓、廖沫沙合作,在北京市委《前线》杂志《三家村札记》专拦写了大量杂文。1959年至1961年写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文章及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中遭到诬陷、迫害,196910月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投枪集》、《海瑞的故事》等。


 马南
    邓拓的笔名。邓拓(1912-1966),现代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杂文作家。原名邓子健,福建省闽候县人。1930年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1949年到1958年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此后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主编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66年文革开始,被迫害不幸去世。著有《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著)、《邓拓诗词选》等。


 翦伯赞(1898-1968)
    现代历史学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916年进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不久又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后曾在湖南常德中学任教。1924年至1925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经济。1926年参加北伐军做政治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问题。1937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从事理论宣传和统战工作。解放后历经燕京大学社会系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十年动乱期间,倍受折磨,196812月被迫害致死。主要著作有:《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历史问题论丛》、《中国历史概要》(与邵循正、胡华等合编)、《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