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转载)
影视文化
影视艺术产生不过百年的时间,但它早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社会上的风光无限相比,它们在基础教育中却遭到了冷落,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专门的“影视”类学科引导学生了解影视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欣赏影视作品,往往是各个学科各行其是:美术课从画面构成的角度考察影视作品,音乐课则关注与剧情相配合的音乐,而我们语文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文学性,学习欣赏它的台词、剧本……我们设计这次活动,试图从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影视艺术及其有关的东西,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影视艺术著作,思考观看过的影视剧,梳理自己已有的影视知识。
教学建议
1.活动名为“影视文化”,做这样的活动,不能纸上谈兵,最好组织一些影视欣赏实践活动。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提供学生一份影视艺术理论阅读的书目,同时还应该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几部典型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讨论。
2.“影视百年”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观照影视艺术,让学生做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以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对影响影视艺术发展的诸多因素做一点分析,比如技术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因素等。因此在练习1之外,可以写一篇综述性的文章,比如电影小史、电视小史等。另一个方面就是考察电视和电影的相互影响。练习2的设计实际上一方面让学生谈谈电视和电影的不同特色,另一方面对它们的未来(特别是电影)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可以采用讨论会的形式完成。
3.“文学与电影”侧重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介绍了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和“影视同期书”两种现象,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艺术的不同特色,了解它们各自的艺术手段。如果泛泛而谈,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很难谈到点子上,不如选择一些具体实例进行对比。比如第三册《祝福》多次被搬上银幕,可以组织观看一部影片,讨论增加了哪些情节,删掉了哪些情节,改编之后效果如何,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等等。一段时间以来,古典名著搬上荧屏、金庸小说改编等都是热点话题,各种媒体上有不少评论,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展开讨论。
4.“大片!大片!”主要讨论好莱坞大片。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大片热”的原因,专家给出了很多的意见,那么作为学生怎么看?学生心目中的好影片是什么样的?好莱坞的大片有什么特色?网上对好莱坞大片有什么有趣的评价?可以组织一个讨论会,也可以设计一个调查问卷,调查中学生观看影片的情况,或者一些大片的票房情况。
5.第四项活动侧重探究国产影视剧的情况,可以组织一次“国产电影展播”或者“×××电影展播”,说说国产的电影相对于西方的大片,有什么样的民族特色,或者探讨某一位导演的作品,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的影片,在用光、构图、色彩等方面的特色。还可以探讨韩剧和日剧对于国产影视的冲击等。
有关资料
1.电影产生的物质、技术条件(黄文达)
电影成像的基础是胶片,画面影像的存在形式是:光和影。从感光胶片上我们看到的是静止的影像,而在银幕上看到的画面影像是运动着的。使影像从静到动的转变是电影得以产生的核心技术,它涉及到人和物两方面的条件。
(1)“视觉存留”原理
“视觉存留”是人的生理机能。1824年,英国人彼得·马克·罗热发现,人的眼睛在接受到光刺激之后,视网膜的视觉细胞已经将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沿神经传入大脑,构成视觉,即称之为“视后像”。这个图像在大脑中的存留时间在1/15秒—1/20秒之间。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又把视觉存留时间定为1/10—1/4秒。后来电影的发明人把最清晰、最佳的视留时间确定为1/7秒。英国人法拉第也对视觉存留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视觉转换频率问题。他认为“外在物体映入视网膜的形象,在未消失前瞬间是和以后的映像相连的”。也就是说,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并没有立即消失,而会继续短暂地滞留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做“视觉存留”。人们在观看影片时,当前一个反映在视网膜影像尚未全部消失,后一个影像又接着映入,于是,这个影像似乎就动了起来。因此,人们所看到的运动画面其实是一种“运动幻象”,只不过人的生理原因,即“视觉存留”的原因在起作用,而胶片上的画面依然是静止不动的。
在“视觉存留”原理被发现之前,利用光影的特性制作玩具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如中国古代的“走马灯”“皮影”,古希腊的“魔轮”(利用串在绳索上画片,上下拉动,表现骑手“上马下马”“飞鸟入笼”……)。从1832年到1850年期间,运用“视觉存留”原理,制作转动画面表现活动图像的玩具,在欧洲就出现了数百种之多。如普拉托1832年发明的“诡盘”和乔治·霍尔纳在1834年发明的“活动连环画转盘”,又叫“走马盘”或“旋盘”。格式塔心理学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像的运动学和深度感不仅产生于观众的生理机制(视觉存留),而且依赖于“特殊的内心体验”,即把各个画面组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心理过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知觉有想象补充的功能,即“完形需要”,就是说,当一个图形出现缺口的时候,会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对称、和谐的倾向。换言之,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就好像人们通常看到一块草坪、一个人工湖、一片山坡,它们的形状并非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几何图形,但人们在心理上还将它们认同为相近似的几何图。因此,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存留”原理提出新的异议,他们认为对运动画面的形成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存留”,而是“心理认同”。
不管这种争论结果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面影像是一种“幻象”,其实运动的只是胶片。胶片根据人的“视觉存留”原理,以每秒24个画格速度匀速向前移动,造出了一个幻象的世界。今天我们看到的早期影片,影像中的物体运动时给人一种间歇断裂的感觉,那是因为当时的机器是每秒16格。因此,即便是“心理认同”在起作用,也是在一定的“度”中发生的。至于如何合“度”,就是机器的问题了。
(2)形成电影的三大物质条件
① 连续摄影术
第一架“软片式连续摄影机”是由法国人马莱在1888年研制成功的,是在他自己的“摄影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② 胶片
最早使用的照相底版是仅能保持几分钟的湿版,后来出现了用溴化银乳剂的干底版,不久又发明了玻璃底版,但这种硬版根本无法适应连续摄影的要求。1887年在新泽西的纽沃克,汉尼鲍尔·葛德温试制成功了将感光乳剂涂在透明柔韧的赛璐珞底片,这种材料叫胶片。(这个词源于filmen.在古英语中,它指的是烧牛奶时产生的泡沫)另一位美国企业家乔治·伊斯曼(柯达公司的创立者)与之一拍即合,于1889年开始大量投放国际市场。葛德温与伊斯曼都无意于发明“活动画面”,但是,这种易于卷曲的“软片”显然比银版和玻璃版更适宜于连续摄影,能拍摄更多画面。
③ 活动放映术
解决活动放映问题的最重要的是两组人:汤姆斯·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
爱迪生的放映机技术是从两个华盛顿发明家那儿买来的。1891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这是一个长方型立柜式冰箱似的箱子,用干电池驱动,重约500磅,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柜内装胶片,首尾相连,可以连续循环放映50英尺35毫米胶片的影片(这种软胶片是由柯达公司刚刚研制出来的,胶片两边每格打4组小孔),其放映的速度是46/秒画格。但这个“电影视镜”每次只能有一个人透过放大镜来观看。爱迪生还买了另一个发明:在胶片两边打孔的牵引方法,以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的间隔向前移动。这种在胶片两边凿孔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一般的照相用胶片还是用这一办法保持胶片的匀速移动。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是自己研制的,与爱迪生“电影视镜”相比,它具有更多优点:
※成本低,重量轻,便于携带。手柄式自重还不到16磅重,适应拍摄户内户外,台上台下,人工布景,自然生活等各种场景。
※放映速度为1/16秒,更接近1/24秒的正常速度。
※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赛璐珞软胶片;集摄、印、放三位一体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他们解决了机器的片带牵引问题。他们依照缝纫机的“动—停—动—停”的原理制造了电影放映机抓片的机械,电影放映时,影片不是连续不断地通过片门的,而是经过片门时必须停止一下,让影像落在银幕上,接着当影片运动时,遮片就把片门遮起来,当第二格画面经过片门时,影片又停止不动,遮片打开,让画面上的形象通过片门又落在银幕上。
※它是一种投影式的放映机,即将影像打在银幕上,这样便从技术上确立了投影式电影的群体参与性,可以让更多的人同时观看。这样一次放映可以获得更多的票房收益,同时也为电影作为大众化的仪式性娱乐方式建立了基础,构成了电影的基本特性,从而最后实现了电影的诞生。
(选自《世界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电视电影(王晓玉)
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影片。直到1961年,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公司(NBC)首先在黄金时间推出了播放新片的栏目“周六晚间电影”,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电视台招揽观众的重要做法。但把电影直接搬上电视屏幕的做法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成本太高,由于各大电视网对电影的需求量很大,导致了好莱坞制片公司不断提高影片的电视播出价格;其次,制片厂卖给电视台的电影往往还是一些已经放映了几年的影片,很难真正提起观众的兴趣;此外,电影的长度以及制作的方式,都不太适合电视的特性。于是电视台开始考虑为自己拍电影。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为NBC制作了电视电影《看他们怎么跑》,从此,“电视电影”这一概念正式形成。
“电视电影”英语为“Movie made for TV”,直译为“为在电视上播放而拍摄的电影”。根据这一概念,为中国观众所熟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美国不分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绝大多数都是用35毫米的胶片进行拍摄,年产量700多部,其中有一半在影院上映,其他都在电视上播出;在欧洲,电视电影则指专为电视台制作的影片;就中国而言,由于从萌发至今只不过是几年的时间,因此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界定。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电视电影有采用16毫米的胶片、磁带、数字摄像机、DV机等多种媒介拍摄而成的作品,物质载体已不是界定“电视电影”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们所指的“电视电影”,只是片长90分钟左右,按电影的艺术规律拍摄,适合在电视上播出的电影。换句话说,采取电影的审美取向和电视的传播手段,是电视电影区别于影院电影和电视单本剧的基本特征。
(选自《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名著原作与影视改编的比较”研究性学习(韩玉)
现代社会传媒的迅猛发展既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困惑,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创新和改革的机遇。这种从视听到心灵的冲击,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
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经典著作,即便是那些被称之为“永恒”的,能够穿越时代的,后辈人也必须能读出时代的新意来,读出个性来,这样才能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
有一位高一新生,这样描述她对名著的感觉:“名著都是一座座冰山──藏在水下的是八分之七,露出的是八分之一,名著因此而显得深不可测,遥不可及,让人敬而生畏。”这是高中生的普遍感觉。这种感觉既有因不曾接触名著而产生,也有因接触了却引不起兴趣或难以理解而产生。假如是不曾接触,那让学生接触即可,难把握的是后者,毕竟,我们的阅读对象是涉世还浅的中学生。
因此从高一开始,我们就把“名著阅读”教学纳入选修课课程,开设了影视欣赏课。学生对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二上学期,以杜鹃同学为代表的六位同学,专门设置了关于名著及其影视作品的调查问卷。设置如下:
1.对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你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应在于( )
A.对人物的刻画 B.对故事情节的描写 C.作品的语言风格 D.作品的构思条理
2.你所看过的名著和它相应的影视作品之间存在的偏差大吗?( )
A.非常大 B.不太大 C.偏差很小 D.没有偏差
3.欣赏一部名著,你认为应该先看原著,还是先看与之相应的影视作品?( )
A.先看原著 B.先看影视作品 C.无所谓
4.你认为影视作品中对细节的过多演绎是否影响你对原著的理解?( )
A.影响较大 B.一般 C.影响很小 D.没有影响
5.对于上面第4题中提到的影响,如果你认为有(如果你认为无影响此题可不选),那它应该是()
A.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原著 B.帮助你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C.给你的理解带来偏差 D.改变你对原著的根本看法(主要是好或不好)
6.你看过《红楼梦》的原著还是电视剧?( )
A.原著 B.电视剧 C.两个都看过 D.两个都没看过
7.你认为该不该更多地把名著拍成影视作品?( )
A.应该 B.不应该 C.无所谓
8.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人们应该先接触原著还是先接触其影视作品?( )
A.原著 B.影视作品 C.同时欣赏 D.无所谓
9.你更喜欢从哪种渠道了解文学作品?( )
A.原著书籍 B.电视 C.网络 D.人与人的交流
10.你愿意以下列哪种方式展开“名著阅读”活动?( )
A.把它纳入教学活动中 B.把它纳入自主发展时间
C.把它纳入各类活动中 D.只要有帮助任何方式都行
如果你对名著和其影视作品有更多想法,请简要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调查统计如下:
表格一
对个人影响较大的 | 以哪种形式欣赏过《红楼梦》 | |
原著 | 44% | 25% |
影视作品 | 56% | 75% |
表格二
是否应该把更多名著搬上银幕 | 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偏差 | |
是 | 52% | 25% |
否 | 48% | 75% |
也许学生的问卷调查不够严谨、不够科学,但毕竟这是他们自己设计、查找资料、动手实践、社会调查的一个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恰恰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走进名著的过程,也是他们研究活动的开始。这个过程也告诉我们,中学生对改编的影视作品,多数同学是赞同的,并持肯定态度。75%的同学认为根据原著拍摄的影视作品与原作品的偏差不大,没有离开原著的走向。75%的同学是先接触到影视作品,然后再去读原作。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
不可否认,媒体(电影和电视)、同学影响和自学在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中起到了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教师的作用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有增强趋势。
因此,为了克服学生们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名著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媒介、结合教材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祝福》《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电视剧《雷雨》(节选)、《红楼梦》(节选)。欣赏影视作品前就告诉学生,仅满足于欣赏剧情不行,要注意该剧搬上荧屏是否忠实于原著,哪些情节最使人感动,哪里还表现得不够。在比较阅读中,设置研究性学习的方向,提供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如: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是否有助于祥林嫂形象的刻画?
◇《药》原著采取明暗复线的结构,电影却有意将夏瑜这条暗线明朗化,其用意是什么?
◇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结尾,写李甲重病、孙富暴死。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
◇电视剧《雷雨》将蘩漪和周萍的爱情上升为主线,周朴园则排在第三位,你以为这是影视剧追求商业利益促使的吗?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王熙凤出场见黛玉有一段:“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阅读小说,品悟作品的语言功用。
比较阅读是一种易于操作的研究性阅读。它把内容或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研究,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于作品的新的认识。我们希望学生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又能走出课文之外,使研究活动更深入地进行。
(节选自《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4.大学生对西方电影的接触程度与评价的调查(张弛)
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随着二十多年改革开放,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门越开越大,各种西方文艺制品大量引进对国民,特别是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广大青年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西方文艺制品中,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青年大学生。各类好莱坞大片,高科技影片以及奥斯卡提名影片的炒作热浪不断,它所宣传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那么,大学生对西方电影的接触程度与评价倾向如何呢?为此,笔者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本科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
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表(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选项类别 | 性别 | 专业 | 所有年级 | |||||
男 | 女 | 文 | 理 | 大一 | 大二 | 大三 | 大四 | |
人数 | 150 | 150 | 163 | 137 | 58 | 96 | 74 | 72 |
百分数 | 50% | 50% | 54% | 46% | 19% | 32% | 25% | 24% |
西方电影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它在宣扬西方文化时的隐蔽性,不易引起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抵触,所以易被青年认同,在广大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市场,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调查显示,在各类西方文艺制品中,56%的同学认为电影是自己接触最多的。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生对西方电影接触与评价的倾向性表现如下:
(1)大学生对西方电影的选择意愿较高,接触行为主动性高。
调查显示,在国产影片、港台影片、欧美影片、其他影片中,看电影时更倾向于选择欧美影片的占54%。其中,男生选择欧美影片的占60%,女生选择欧美影片的占48%,男女性别在选择意愿上有一定差别,但不明显,大学生对西方电影选择意愿比较强。
此外,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西方电影接触的主动性比较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接触西方电影途径的主动性上,如表(二)所示,大学生接触西方电影的途径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途径包括:看电视或电影,租借或购买书籍杂志,租借或购买声像制品,网络;被动途径包括:听他人谈论,广告与海报。
从曾有过的接触西方电影的途径的选择看(多选),主动途径选择比例略高于被动途径,但不明显。可见,大学生接触西方电影有主观上积极主动的一面,也有客观上受外部环境影响、同化的一面。
表(二)大学生接触西方电影的途径
途径 | 主动 | 被动 | |||||
看电视或电影 | 租借或购买书籍杂志 | 租借或购买声像制品 | 网络 | 听他人谈论 | 广告海报 | ||
曾有途径 | 人数 | 216 | 156 | 198 | 180 | 174 | 144 |
百分比 | 72% | 52% | 66% | 60% | 58% | 48% | |
最经常途径 | 人数 | 120 | 66 | 78 | 18 | 6 | 12 |
百分比 | 40% | 22% | 26% | 6% | 2% | 4% | |
94% | 6% |
从最经常的接触西方电影途径的选择上看(单选),一般情况下主动接触西方电影的大学生占94%,仅有6%的大学生完全被动地了解西方电影,这反映了大学生接触西方电影主观上积极因素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同化作用,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西方电影的认同程度。在选择倾向于欧美电影的同学中,有22%的同学认为欧美电影更贴近自己的生活。
对西方电影选择、接触的主动性反映了西方电影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反映了大学生对西方电影的认同程度以及西方电影对大学生影响的大小。从以上数据和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电影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电影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不断整合,形成新的思想。
大学生选择欧美电影意愿较强,主动性较高,原因何在呢?
第一,国产影片不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所以大学生要求影片形式多样化。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看电影是为了娱乐,消遣,从紧张的学习和各种压力下得到放松,而国产影片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部分正统说教色彩太浓,不能适应大学生要求,国产影片中有为数不多的几部可以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从数量上和类型上是不够的。调查显示:在国产影片,港台影片,欧美影片,其他影片中,看电影时倾向于选择国产影片的大学生仅占2%。
第二,西方电影自身特点满足了青年大学生多元的精神需要。由于欧美电影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景象,必然会引起大学生对那种生活的向往,从而产生对大学生的巨大吸引力。此外,欧美影片数量大、种类多,经典片、现代片、历史片、娱乐片、警匪片、特技片、动作片等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能够满足大学生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与需要。
第三,从青年大学生自身特点看,他们正处于思想的活跃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影视审美心理具有渴求知识、开阔眼界、揽胜好奇、寻找榜样、直觉逆反等特征”,这些都成为了大学生选择欧美电影的心理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欧美电影具有国产影片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所展示的青年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引起大学生浓厚的兴趣。
(2)大学生对西方电影接触范围广,但选择意识层次较低,主要以自身兴趣与需要作为选择标准,对影片中西方文化消极的方面辨别抵御力不强。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欧美电影接触面广,接触类型多种多样,但接触最多的电影类型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见表(三)),可见,大学生对西方电影是具有一定选择意识的。
那么,大学生选择影片的标准是什么呢?在大学生对西方电影的选择上,一般情况下,选择看欧美电影的原因,是消遣、娱乐的占80%,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占14%,是看喜欢的明星的占2%,是寻求感观刺激的占2%,是大家看所以看的占2%。可见,消遣、娱乐是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观看西方电影的主要原因,因而,大学生对电影的选择必然是根据兴趣而决定的。在接触最多的影片类型中,选择纯娱乐性质的动画片、动作片、生活片的比例就占到了52%。(见表(三))大学生这种较为单一的选择标准,可能导致其在对西方电影进行选择时并不 对消极影片进行过滤的倾向。
表(三)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电影类型
类型 | 名著名片 | 科教片 | 纪实片 | 动画片 | 动作片 | 生活片 | 限制级影片 |
教育性质 | 娱乐性质 | ||||||
百分比 | 28% | 12% | 8% | 22% | 24% | 6% | 0% |
48% | 52% |
青年大学生对西方电影中的消极因素抵抗力如何呢?以大学生对限制级影片的接触程度为例,男生中看限制级影片的占56%,女生中占32%。(现实中比例可能更高)显然,限制级影片对男生的影响比女生大。在选择看过限制级影片的男生中,在选择一般通过何种途径接触时,33%是在传媒中偶然看见(被动);8%一般在朋友处看(主动与被动交织);69%自己租借或购买音像制品看(主动),这部分占男生总数的28%。从这个角度看,青年大学生接触某些消极影片主动性还比较高,抵御其中消极因素影响的能力不够强。可见,以兴趣与需要为基础的选择标准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西方电影中消极因素的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依据。这种层次较低的选择意味和没有意识抵御不良信息的倾向性,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受到西方消极思想的侵害。
为什么青年大学生接触欧美电影时选择意识层次较低,对影片中消极内容抵抗力不强呢?
第一,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处于整合期,社会化过程还在进行,“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过渡性质”,因而原则性与自控力较差,随意性比较强,这决定了大学生在很多时候可能会凭感觉与兴趣行事,而缺乏某些稳重的思考。
第二,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力度不够,极少部分学生的思想处于完全自由放任状态。这样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被我们自己拱手相让了。另外,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比较陈旧,只有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其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会成为乏力的说教,必然不能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认同。
第三,大学时期正是青年性成熟的阶段,但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大学生又必然处于性压抑阶段,这种矛盾性必须正确引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大学生对性的观念还比较模糊,正面引导不够的话,很容易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而这一方面又是教育最薄弱的一环。如何进行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也是当前还需要研究的问题。
(3)青年大学生对西方电影评价倾向表现为:对西方电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有比较强的认同感,西方电影对大学生思想影响比较大。
在看过西方电影后,大部分大学生都会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或冲击,对电影反应比较明显、深刻。西方电影将其所宣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形象化、生活化、情感化,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相同认识的共鸣、反差认识的冲击,调动出了大学生积极思考西方文化优势的主动性,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整合与变动。
表(四)大学生看完西方电影后的反应
反 应 | 人物 | 百分比 |
看过就算了 | 48 | 16% |
要激动一阵 | 96 | 32% |
有人物或情节在内心盘踞几天 | 132 | 44% |
在现实中模仿过所欣赏的人物的外形、生活、处事方式 | 84 | 28% |
有对影片情节、创意的评价与思考 | 120 | 40% |
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同学对曾经看过的西方影片中的情节或人物产生过自己就成为了其中角色的幻想。关于曾有的幻想内容见表(五),可见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平等、追逐金钱等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另外,西方电影最经常引起大学生想象与共鸣的内容,体现了西方电影对大学生思想诸多方面影响的大小。如表(五)所示,西方电影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爱情观、生活方式、个人主义、金钱观和性观念。
表(五)大学生对西方电影中情节或人物的幻想
内容 | 反映思想 | 百分比 | |
曾有 | 经常有 | ||
追求爱情的角色 | 爱情观 | 46% | 31% |
具有超能力的救世英雄 | 个人英雄主义 | 36% | 21% |
生活、工作、处理方式 | 生活方式 | 56% | 30% |
有钱的成功人士 | 金钱观 | 56% | 16% |
性幻想 | 性观念 | 6% | 2% |
西方电影能够在青年大学生中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其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旧体制的瓦解、新体制的建立,要求破除旧观念,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观念。欧美影片中反映出的很多观念适应了这种要求,适应了新形势的发展,必然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第二,西方文艺制品说教少,娱乐性强,强调生活与情感化,制作精良,包装前卫,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口味。据调查,大学生对更喜欢欧美电影的原因的选择中,认为情节更动人的占54%,认为效果更刺激的占50%,认为更接近自己生活与心理的占44%,认为自己能学到更多东西的占34%,认为喜欢片中明星的占32%,认为广告宣传更吸引人的占26%。可见,欧美电影中的观念渗透的隐蔽性,注重生活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流行、前卫的包装与炒作,使得其文化在娱乐中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选自《青年探索》2002年第2期)
5.大片走过的八年历程(夏辰)
(1)大片的出处
“大片”这个京味十足的名字,最早大致是出现在《北京青年报》上。“大片”被叫开后,中影公司还徒劳地进行过“正名”。中影公司的机关刊物《中国电影市场》刊发了“中影公司总经理吴孟辰答本刊记者问”。吴是大片引进的三个关键人物之一,另两位是当时广电部副部长田聪明和电影局副局长兼中影公司书记窦守芳。吴孟辰称“大片”这一提法容易造成“对我们工作的误解”,并正式更名为一个颇为拗口的称谓:“‘两个基本’进口影片”,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强调它不等于“高票房影片”,更不等于“好莱坞美国影片”。但是,在公众的印象中,“大片”仍然是高成本、高票房的影片,甚至就是“美国大片”。
检点一下这八年来的大片目录会发现,虽然也有英国片、法国片和(中国)香港片,但确实是好莱坞的大片占了绝大部分。
大片毕竟是个小名,它的学名是“进口分账影片”。大片的故事,因此需要从“进口”和“分账”两条线路去回溯。
(2)大片前世
解放后一直到1976年的几十年间,在中国大陆公映的美国电影只有一部,是从第三国购入的被称为进步影片的《社会中坚》。
解放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几乎被好莱坞垄断。好莱坞电影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在三四十年代占据了中国市场的75%以上。早在1927年,美国官方就发表了一份极为详尽的中国电影市场调查报告,其中最长的部分是有关上海、香港、天津、北京、汉口、大连、长沙、曲阜、汕头等主要电影放映城市的影院调查。美国八大公司不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设有办事处,甚至在西安也有常驻的代表。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上海解放,在上海进口的美国电影近2 000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出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拒映美片”运动的开展。1950年11月的《大众电影》刊发《扫清美帝电影影响涤除媚美恐美心理》一文。文中指出:在抗战前每年350部、抗战后每年450部,“可以想象它是怎样像洪水猛兽一般危害人们的思想”的美帝影片,从1950年11月15日起不再上映了。1951年1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人民电影事业一年来的光辉成就》,文章指出:中国电影市场“已基本肃清了毒害中国人民的美国影片”。
1978年,英国黑色电影公司经理罗斯曼访问中国,将卓别林影片在中国的放映权售给我国。卓别林影片无疑是进步影片,于是作为美国影片的代表首先回到中国。1979年美国电影协会主席瓦伦蒂访华,与中国文化部、电影局商讨美国电影在中国发行的问题。1980年中影公司组团访美并拜会瓦伦蒂再度讨论进口美国影片事宜。美方提出分账发行,中方的意愿是“买断”发行。两度讨论未能消除分歧达成一致,中方转而向美国独立影片公司接洽。
许多年以来,我国进口国外影片的方式,除了影片交换等非商业性发行之外,就是“买断”发行。“买断”又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影公司对国产影片“统购包销”的延续。用来“买断”国外影片的通行价格是2万美元。以这样的价格买进的影片,自然只有三四流的影片,或者过时的小成本影片。中国观众看到的国外影片与国外有10年左右的时差。而在20世纪30、40年代,好莱坞的影片在纽约上映一周后就能在上海看到。
(3)大片来了
改变至少来自两个因素。一个是1993年1月广电部的3号文件。一个是电影市场的状况。根据3号文件,中影公司不再包销国产影片。各制片厂将直接面对各省市发行公司,而进口影片仍由中影统一发行。1994年广电部、电影局提出(批复)中影公司每年可以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
中影公司首先与香港嘉禾公司达成初步协议。随即惊动了早已觊觎中国市场的美国八大公司。捷足先登的是华纳兄弟公司。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华纳出品的《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郑州、广州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
《亡命天涯》在北京的票房并不理想,经过两轮只有200多万的收入。但是它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在北京创造票房奇迹的是《红番区》。《红番区》在1995年大年初一的北京正式上映。
在第一轮引进的大片中,有3部成龙影片,另两部是《大醉拳》(即《醉拳3》)和《霹雳火》。7部美国大片中,《亡命天涯》是1993年暑期美国十大卖座影片之一,《阿甘正传》既是1994年的票房冠军,又是1994年度奥斯卡的最大赢家,《狮子王》《生死时速》都各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大制作《真实的谎言》1994年的票房约为1.46亿美元,是当年的卖座季军,它是7部美国大片在中国的票房冠军。
(4)刺激1995
国产片也在1995年开始以票房分账的形式发行,并且按照大片的方式操作。第一部有此待遇的影片是2月份上映的《红粉》。《红粉》刚刚在柏林电影节赢得了电影节专门为其设立的最佳视觉效果银熊奖,几乎是与此同时,《红粉》在北京的14家一线影院全面推出。以380万买断了《红粉》(成本280万)发行权的港资大洋公司欣喜地看到,《红粉》在北京一地就有200万的票房。
9月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北京电影公司为该片举行了史无前例的“(超前)首映权”竞标拍卖活动,映期9天,标底是15万元。大华、首都、紫光三家影院最后以28万元夺得超前首映权。9月1日,“阳光灿烂”赶上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但三家影院的当日票房却分别以61 000元、61 000元、50 000元超过其上映《阿甘正传》《狮子王》《亡命天涯》甚至《红番区》的首映日记录。截至9月9日,三家影院分别以54万、66万、43万超过各自除《真实的谎言》外的所有进口大片的票房纪录。9月20日,“阳光灿烂”全面公映。该片成为1995年度票房表现最好的国产影片。
9月18日,地质礼堂超前首映《红樱桃》。《红樱桃》曾经是一部濒临绝境的影片。在武夷山举行的有19个城市电影公司参加的南方购片会上,《红樱桃》连一个拷贝也没有订出去,原因之一是它多达70%的俄语对白。《红樱桃》复活的一幕高潮是在北京电影公司为它举办的首映权拍卖会上。底价是15万,最后由地质礼堂以52万夺得独家超前首映权。地质礼堂超前上映10天,票房收入70万,加上后续10天公映,总票房是130万,超过了进口大片的影院单片票房纪录,并且带动了北京和全国的《红樱桃》卖座热。《红樱桃》在广州票房是237万,超过1995-1997年的所有美国大片。
(5)《泰坦尼克号》
与1996年相比,1997年被称为大片的低迷年,该年度的票房冠军是《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2》),该片成为《真实的谎言》之后中国市场上最卖座的美国大片。但大片在中国的票房总冠军是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的成绩不仅空前而且至今绝后。该片在中国的总票房是3.2个亿(另一种说法是3.7个亿),在该片海外票房榜上排第9位。当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是14.4亿元,《泰坦尼克号》占了1/5强。
耗费了2.5亿美元的《泰坦尼克号》首先在1997年11月轰动了东京电影节。1998年春节前,中影就组织了媒体的记者、影院的经理和评论家观看和研讨。2月9日,《北京青年报》用一个整版介绍《泰坦尼克号》。媒体闻风而动,电视台开始播出影片的拍摄花絮,电台播出影片的主题音乐,各报纷纷刊发评介,甚至有“九评”《泰坦尼克号》的系列文章。当时的《泰坦尼克号》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起“事件”了。
同年,陈凯歌的大片《荆轲刺秦王》史无前例地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却遭到媒体的“刺杀”。投资2 300万(一说是3 000万)的叶大鹰的《红色恋人》以2 500万的票房成为当年国产片的冠军,该片在北京的票房是600万,恰好可以支付该片男主角张国荣的片酬。
(6)贺岁档期
贺岁片是一个来自香港的概念。每到岁末,香港演艺界的明星会应约而聚,凑起来花几天时间,拍几部热热闹闹的全家福式的贺岁片。这是狭义上的贺岁片。广义的贺岁片则是在元旦春节这一黄金档期上映的影片。《红番区》是第一部在全球华人区同步上映的贺岁片,它是1995年的大片中的票房亚军,仅次于《真实的谎言》。在贺岁档期大获成功的成龙,接下来又陆续推出《白金龙》(1996)、《义胆厨星》(1997)、《我是谁》(1998)。1998年,内地版的贺岁片《甲方乙方》登场。
同为贺岁片,成龙打的是春节档,冯小刚赶的是元旦档。《甲方乙方》在北京的票房是1 150万,超过《我是谁》。1999年,《不见不散》在北京掳获1 280万。同样贺岁的《没事偷着乐》落了370万,《男妇女主任》得了280万。2000年,冯式贺岁片开始回落,《没完没了》在北京的票房是1 000万。2001年,冯小刚忙于《一声叹息》没来贺岁,贺岁的《幸福时光》《防守反击》《美丽的家》《考试一家亲》《大惊小怪》集体收获480万。2002年,又是《大腕》独秀,另外两部贺岁的《绝对情感》《一见钟情》的主要成绩是为贺岁片添了新片种──言情片,此前,内地的贺岁片一直在冯小刚或准冯小刚的路线上走。
我们的贺岁档(元旦-春节档)相当于美国的圣诞档。但美国市场的黄金档期还有暑期档。中影和各地的电影公司在2000年已开始有计划地开发中国的暑期档,《珍珠港》就是被有意识地投放到2001年的暑期档并且赢得了1.05亿的票房收入。但是国产暑期电影迄今还未出现。
(7)大片改造影院
在票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在哪里看哪一部电影,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需要斤斤计较的问题。结果就是,那些最具视听效果的高科技的大片以及最能展现视听效果的环境舒适甚至“豪华”的影院成为大赢家。商业时代“赢家通吃”的“真理”在中国电影市场也同样应验了。
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有1.5万家影院。这些建于50年代至70年代的影院,如今大多已陆续被淘汰出局。2000年,正常经营的影院已不足4 000家。以《珍珠港》的放映为例,在参映的765家影院中,票房收入排前30位的影院占了全国总票房的35%,排前300位的影院占有全国总票房的91%。票房最高的影院收入300万元,最低的影院收入仅几百元。在前30家影院中,有9家是近年合资新建的多厅影城,如上海的梅龙环艺影城、广州天河影城、北京新东安影城;有8家是国内资金新建的影院,如上海影城、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另外13家是经过多次改建的老牌影院,如北京首都影院、上海大光明影院、广州市一宫影院。在这30家影院中多厅的占60%。
世界第一座有6块银幕的多厅影院由美国AMC国际院线集团建于美国的奥马哈。多厅化是美国连续10年票房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多厅影院最早出现在90年代初的成都。在大中城市的“好”影院,除了环境的舒适,还包括最重要的SR、SRD、DTS等视听设备。擅长制造视听奇观的好莱坞大片毫无疑问地促进了中国影院的改造,而影院的改造反过来刺激了大片的票房。
1954年5月中影公司下发通知,规定全国的最低票价为500元(合新人民币5分),最高票价为4 500元(合新币4角5分),全国平均票价2 000元(合新币2角)。到了1970年,中影公司革委会规定的票价标准是:大中城市为1角5分、2角、2角5分、3角;小城镇为1角、1角5分;农村电影以包场为主,平均每人次为2-5分。
(8)票价与票房
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美国影片为中国电影市场调高了价位。1985年1月,中影公司在美设立子公司──中国电影进出口(洛杉矶)有限公司,该公司购进的美国影片包括创中国票房纪录的《霹雳舞》等。同年8月,电影局批准每年有10部左右的影片可以执行浮动票价。第一部实行浮动票价的是《第一滴血》。
1993年7月,北京上映的《英雄本色》票价6元;9月,《霸王别姬》8元;10月,《唐伯虎点秋香》8-10元。1994年6月,《画魂》10-12元;11月,《新少林五祖》12元;《亡命天涯》12-15元;《红番区》15-30元。到了1995年4月,《真实的谎言》20-30元,最高票价是50元,双人座是120元。
1995年4月,中影紧急通知:要求每部“大片”的最高票价不宜超过20元。但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最高票价达到80元,比美国的最高票价(7.5美元,合人民币60元)还高。香港的最高票价是25港币,折合人民币是30元。日本是1 500元,合人民币45元。2000年美国的平均票价是5.39美元。据介绍,2001年北京的平均票价是10.5元。
1998年中国的总票房还有14.5亿,1999年陡降到8.4亿,美国大片被停映5个月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2000年中国的总票房(据不完全统计)是10亿,如果按10元的票价计,全年的观众只有1亿人次;如果按5元票价计,只有2亿多人次。相对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连续十几年保持年平均观众200多亿人次的辉煌纪录,相对于中国的13亿人口,相对于美国票房2000年76.6亿美元、2001年的83亿美元,大片进入之后,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真是降到了“冰点”。
(9)大片怎么了?
大片刚进来的头两年真如洪水猛兽,每部片子的票房动辄五、六千万。但是《泰坦尼克号》吊高了观众的胃口之后,大片的票房开始持续走低。据介绍,如今一部大片能有2 000万就已经是大片了。2001年除《珍珠港》收入1.05亿,《垂直极限》接近3 000万,其余都在2 000万以下。大片中最惨的是《诺丁山》《蓝眼睛米奇》《小鸡快跑》,只有二、三百万的票房。票房低迷的原因,大致都是可以想见的,无非是盗版冲击、观众分流、票房瞒报,还要加上媒体煽动的日渐乏力。
大片只是进口影片的一部分,我国每年发行的进口影片有四五十部──占全年公映影片的三分之一,分账大片之外仍然都是买断式的,影片也相对比较新鲜,包括《钢琴课》《美丽人生》。这些真正的好片由于宣传待遇的不同,票房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选自2002年3月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