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际教育

舍弃与获得—-张子睿

                              舍弃与获得

                                    张子睿

        是源于非,非亦因是。世界并无舍弃与获得,世界却处处有舍弃与获得。金木水火土,行行相克,行行相和;短浅之人便相克,长远之人便相和。
        武士只是胜利在表面,禅师却长久赢在了心智。你若问他胜在哪里?他胜在舍弃,舍弃了无意义的比赛,赢得了鱼儿的重生,赢得了心灵的豁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反思。得到了宽容,救赎之类的喜悦,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于赞许。
        很久之前,来自苏北农村的四位失业青年,潜入了他人民宅行窃,被发现后,被金钱遮住了双眼的他们杀死来自德国的屋主普方一家。四位青年被捕后发现,四位青年中最大的才21岁,都是没接受过教育洗礼之人。普方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了解案情后,写信请求中国法院不要给予他们死刑。他的理由是: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既然现实不能被改变,为什么不给予他们重生的机会呢?
        最终,事件并没有以四个年轻生命的终结而结束。德国这位伟大的母亲,舍弃了给儿子以及亲人报仇的机会。她不犯浑,也不图利什么,她是聪明的,她的大爱获得了人们的赞许,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得到升华。她就像禅师,虽然舍弃了给亲人报仇的机会,但他获得了成千上万的人赞许与仰望,他得到了超越亲情的大爱。她得到的有太多太多,她是幸福的、伟大的,她更是自豪的。
         事后,普方协会也给苏北儿童进行教育资助,舍生取义,大爱既为义。
        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中国政府与共产党不断地对教育进行大量投资,这不也是舍弃金钱获得人民素养的提高?宽恕与救赎,让人性开出美丽的花朵。所以说舍弃与获得又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中,为了点小事争得不可开交的事情并非没有,同学们都乐此不疲于与人争吵。譬如,A同学在B同学不在时,动了B同学的东西,便与之争吵好久。并不是说争吵便是大错,人活一张脸,青少年谁都难放下各自的面子。但要学会适可而止,偶尔骂一下,说不定还能促进感情。请相信,我们历经世俗后的沧桑容颜,不只是为了学会用冷漠的脸来自我保护,更是为了学会用仁慈的心体谅他人。
        当你生气,学会看向长远,不要为面子什么的过不去,与他人过不去,只会让自己过不去,舍弃与获得共存。记住有一种退让叫做进取。
         但是,我们也不要什么都舍弃,学会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当利益与道德冲突,学会明晰是非,金钱失了可以再赚,道德失了便找不回来了。
        没有舍弃的,帮助不能成为救赎。有了舍弃的,获得自然便属于救赎。
        让舍弃如暖出的草苗,扎根在你温暖的心房,在剩下变成无尽的眺望。

2 thoughts on “舍弃与获得—-张子睿
  • 评论曾予说道:

    将与相
    中国文人与武士不和从古至今很是多见,武士认为人弱书生不懂保家卫国,文人认为野莽夫不知治国之道,将相之争,即有例外也是偶然。
    两个价值观卓然不同的人在一起,摩擦在所难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认定的东西,当不同的东西发生碰撞时,争执随机而生。不过我认为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短暂的输赢而不顾大局。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武建国以文治国,兵儒两家个就其职,创我中华千秋家业,他们之中的多数放下私利顾全大局,其中以蔺相如和廉颇为主。廉颇为赵之良将,身份高贵,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时攻城野战无不破之,视以为众将军之表率;蔺相如宦官之家臣,素贱人者,后以口舌为劳辱秦臣保大王,功之大也,位以廉颇之上。蔺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开始,同时这也是将相之争的射影。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背景。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瑶统一七国需要各个击破,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边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公元前283年,秦国正在集中力量对付楚国,虽然对赵国虎视眈眈,不是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大举进攻,况且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秦国不得不避讳。如果这时候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激化回事什么样子?
    我们想象一下没有“负荆请罪”的赵国。廉、蔺两派终于开战了,赵国的两根擎天柱相互争斗,朝野之上乌烟瘴气,江湖之间名不聊生 。情况一:廉颇输啦。蔺派欢呼雀跃朝堂有了难得的宁静,这时秦国在消灭楚之后,转矛指向赵,失去廉颇的赵国节节败退,最终加快了自己的灭亡,情况二:蔺相如输了。廉颇扬眉吐气,这一日秦赵相会,秦辱赵。赵受之,长此以往民心大失,赵国衰落走向消亡。无论是哪种情况无一例外都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虽然当时廉颇两人并不知秦会统一中国,但他们加长了赵国的几十年寿命。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正因为蔺相如的”宽之止此”,使赵国得以繁荣发展。文人与武将的价值观不同以”仁爱”武将以“强大”,当两者的情绪高涨时,总喜欢比个输赢,输赢本不错但应顾全大局,不必为了暂时的输赢而纠结。遇到与自己价值观不通的人时,学会去忍受从大局出发,不可应一己私利而弃国家,国家而不顾。
    将于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利用的好便是千古功名,利用的不好便是江山祸源。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若非谋之,应分清轻重,不可因小失大。有时输并不是输,赢也并不是赢。
    评论:最后一句让我觉得不是结尾,文章让我产生了一种戛然而止的错觉。况且,最后这句不是精华。没有让人意犹未尽之感。你的文章论的是将与相,侧重点不是输与赢,只是论将相之间,想要发掘出两者的力量与优势的“和”为前提。帮助他人成就自己。所以我认为最后那句省掉最佳。
    我欣赏的你,一起共同进步吧!
    from:王艺霖
    读此文所感并非我所能言尽,只能说此文颇具大将之风,读来叹服佩服,且有种怅然。
    from:顾左

  • 满婷说道:

    不以输赢论英雄
    为人之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我们真的会因赢而得到什么或因输又失去什么吗?生活处处有竞争,竞争中面面显人性。宽容与计较,长远与眼前,一念之间便可定胜负。
    所谓规则, 通俗来说就是按照规矩条理行事,现实的社会有着太多诱惑让人无法抵挡。难以抗拒地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或逼不得已或心有不甘或随世俗走。
    几乎每个人都会说高考是这个社会最公平的事。这话虽没错,但这公平的背后也许只属于那少部分有信用有责任的人。现在不管坐落在哪个城市哪个学校的哪个考场。只要有逼迫就一定会有小心机。家长的期望,老师的重嘱咐,对手的强压力。无时无刻让我们感到肩负重大使命却又心有余力。于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有人选择了不择手段,有人选择了碰运气。有的蒙混过关了,有的沾沾自喜。拿着与别人错一样的试卷得一样的分欢呼雀跃,甚至拿分数与名校录取分数相提并论。老师,家长不知道,看不见,但学生本人真的踏实自在吗?每走出考场门,总会听到有抱怨的同学愤怒的职责某某莫做了敝。过路人有人苦笑,有的痛苦,有的什么也没听见。别急,日子虽长着,但该来的日子不会迟来,习惯不至于被判刑。但上天永远不会掉馅饼,至少老天会光顾诚实勤奋的孩子。不管是走出考场的人苦笑,痛苦还是什么都比拿了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人沾沾自喜的还。因为要知道,胜利不属于他们,因为在刚比赛时,他们已经践踏了规则,开跑的时候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生活中,琳琅满目的商品物质让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勾勒出他们的样子。因为太想拥有,所以无时无刻都在想方设法,但条件和思想毕竟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等价交换,就拿我父亲做生意来说。总可以听到爷爷无时无刻地提醒着这一大家子——诚信经营。可以说,父亲禀着这一点信念坚持了十多年还不及其他在我爸之后的做生意那样发展致富。不知道是别人的钱挣够了还是经营不下去了,反正都纷纷退出了市场,父亲钱虽然挣得不多,但在我们那个县赢得了一片好名声。到最后能笑着退出市场的在我看来非父亲莫属。就像游戏一样,只有坚持原则,遵守规则,不管过程有多长,笑到最后的就是赢家。
    输赢只是个结果,它只是给别人看的表现。竞争的一路上能伴随到随后的始终是对手和自己。只有对手和自己才知道对方彼此的能力与技巧,甚至原则与心态。
    英雄的名称不是源于结果,而是有一颗恪守原则,恪守德义,恪守灵魂的心。当一个人都违背了自己的心时,就意味着这场比赛你已退出。
    评价:确实,在现实社会就是这样,所承受的输赢并不是真正地输赢。就像战争一样,胜者未必是英雄,反倒是一些输家永垂与人心。本文举了与我们生活如此贴近的两件事,带动了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走,最后得到‘英雄不论输赢的“结论。若要挑出一些小毛病,我认为是字可以再宽一些,这样大家读起来会更加流畅舒服。我欣赏的MT,继续加油,写出更多的,更好的文章吧!
    评价人:姚雪晨
    文章思路清晰,从生活中举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列子来论证:“不以输赢论英雄” 真正的英雄是有颗恪守原则,德义,灵魂的心。文章的语句应更简洁些,两个论点之间的过渡应更加融洽。
    评价人;李小凡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输赢的含义理解极为透彻。文章开头写出了决定输赢的不是别人的就是我们的心。后文就围绕这个主题分别列举两个例子分别从反面与正面来论证。不过文中有两个句子应该是“无时无刻不”文章书写整齐,条理清晰,分段合理,中心论点明确,写的很好。MT,加油!
    评价人:王思佳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