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高招生语文试题(湖南卷)分析与评价
2011年普高招生语文试题(湖南卷)分析与评价
2011年是湖南省实行新课标高考的第二年,也是我省实施“分省命题”的第八年。从试题整体情况来看,在继续保持湖南“典雅厚重”风格的同时,今年的湖南卷更进一步贴近了新课程考纲,在考核指向和命题形式上都有了一些灵巧的变化。这种继承和创新充分显示出湖南命题组对于新课改的目标,对于语文与时代、社会之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更加清醒、深刻,从而使广大师生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试题整体评价
我们认为,2011年的湖南卷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注重探究、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个性表现:
试题中客观题进一步减少,主观题分值增加(6分)是其表现之一。更引人注意的是主观题中加大了探究、应用题的比重,如14、16、17、18、19/20小题,分数多达33分,比去年增加了约10%。而在主观题测试的要求中,增加了个性表现的空间,如18题和20题均要求“结合现实”谈看法,10题和19题均可以“自选角度”对相关内容加以分析或评论等。
二、更富于时代气息和人文含蕴。
去年的试题已初步显示湖南卷对“语文”的时代与人文内涵的重视,今年这一特征更明显,比如实用类现代文材料来自本年度的《读书》杂志,以当代电视文化的探讨为主题,文学类现代文选的是浪漫派诗人徐志摩的散文《想飞》,极为契合青少年的思想和情怀,轻灵俊秀而又大气磅礴。古代诗文的材料,古文《严祺先文集序》彰显士大夫的正气,古诗《春暮西园》揭示诗人之洒脱自由。而作文题材料来自于当前媒体访谈,却蕴含他我之辩证的哲思、尊重或谦逊的伦理关怀等。
一纸试题,一气贯通,可以看着是一篇微言大义、情思饱满的佳作。
三、设题稳中有变,难易适中,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尽管试题有不少变化,但都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范围内。多数主观题难易度把握很好,得分率在60~65%之间,“文言文翻译”、“古诗文鉴赏”、“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得分都有提高,且区分度好,更贴近中学教学实绩。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变化。
试题具体分析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
在原有的五道题基础上加以了调整,去除了“字形”题。成语、语用题难度减小。
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23分)。
选文为《严祺先文集序》,作者为明末清初文人归庄(归有光曾孙)。本文仅500余字,比往年同类文章字数约少200字,但蕴含丰富,思路清晰。此类短文的选择是高考文言文选材大势,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皆如此。
翻译题得分率有较大提高,平均得分为7.08分,得分率70.8%(去年为42.2%)。但第一句“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引苏轼语“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本是名句,考生却得分最少,其中“起……衰”多数考生未译对。
第三大题,古代诗歌鉴赏和默写(12分)。
“诗歌鉴赏”题选材为《春暮西园》,作者为“明代诗人之冠”的高启。本诗清新流转,字浅意深。答题要求为“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恐是湖南卷的首创,体现了“对作品进行个性的有创意的解读”的新课标精神。但无论哪一个角度,都需要对诗歌的意涵把握准确才能完满的做出解答。两句“尽管花可能已经飘零殆尽,但菜畦又蝶来蜂拥”,不正表明生意流转,不必拘泥过往吗?不少考生未解此意,形象、表达等角度的理解也就难免有隔。
本题平均得分4.52,得分率为64.6%(去年51%)。
默写题平均得分3.81,得分率64.2%(去年63%),控制较好。
第四大题,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选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蒋原伦的《今夜星光灿烂》,有删节。文章贴近当代大众文化,其内涵中学生有一定的体验和了解,而文字准确生动。这种选材的旨趣望能延续。
14题,“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以结合上下文,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参与电视的体验谈,答案多元,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需要阅卷者有较强的解读能力。后面文学类阅读的相关问题,也是如此。
本题平均得分3.92,得分率为65.33%(去年3.77,得分率为66%)。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22分)
《想飞》是徐志摩的散文佳作,表达了一颗中学生尚能共鸣的童真之心。四个问题问得恰到好处,布点合适、亲切、本质,有开放性。其中,17题是“小说鉴赏”知识的巧妙移用,18题鼓励有创意的解读,都给人一种如临课堂的亲切感。
本题平均得分14.02,得分率63.7%(去年12.27,得分率55.8%)。
第六大题,选做题(9分)。
本题为新闻短评和中国文化经典的选做题。新闻题比较中性,但区分度较好,文化经典检测很基础,但很有导向性(墨家观点不在教材内,但应在视野内)。本题得分率为69.2%(去年65%)。
第七大题,作文题(60分)。
2004年“分省命题”以来,高考作文题已超过100道。既要规避被猜中题目的风险,又要避免重题,还要力求创新、有内涵、贴近考生和时代,作文题命题之难是可以想见的。今年就全国各地的作文题来看,或者有重题之嫌,或者调门过高不接地气,或者肤浅少内涵,少有让人认同甚至激赏者。
湖南本年度的作文题为材料作文,蕴含了较多的立意角度,如①从“自我中心”到“具有他人意识”, ②尊重他人/谦逊;③感恩/分享;④语言艺术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⑤角色转换/换位思考等。隐含的意义或道理既有时代内涵,也能与中学生的体验和思想状况相对接,我们认为这个材料题是形式活泼而内容实在的,在与考生的亲和性上比往年有所进步,对本省的作文教学也起到了启发、推动作用。
当然,如何在立意角度的丰富性与材料整体意思指向的明晰性之间把握好平衡,如何以有限的文字引导、激发考生快速审题、准确立意,需要命题组予以更多的重视。
本题平均得分41。
就考生作文提几点意见
对考生作文的反馈本不是“试题分析”的必要组成,但在历届评卷教师的要求下形成如此的写作惯例,我们也就继续下去吧。这些内容对来年的作文命题也许也有提示意义。
2011年湖南考生作文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解读题意的能力有欠缺。材料作文的立意把握和选择,应在准确把握材料整体意义的基础上,果断选择其中一个较为新颖、深刻而自己能够发挥的角度,联系实际作文。今年有不少考生的立意是“变化”,而且多不是与材料含义“类似”的变化,这是未领会材料含义,或对材料语与提示语的内在关联把握不准。而更多的同学写“感恩”,这是选择了一个常见的立意角度,写“感恩”的文章千篇一律,呈现的是一种平均化的脸谱,不见真实的眼神一闪,遑论个性。
2、思想平庸,没有个性。
思想平庸指的是考生作文没有具体、深刻、独到的对问题的意见,观点笼统、流俗化或意识形态化,提不出有个性的意见。数万考生写“感恩”之思,能有几人的文章如见其人?!数万考生写“尊重”或“谦逊”,有几人写出了“观点有启发性”的文章?应试教学模式不改,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和自我,呈现给诸位的,便只是文字的僵尸,哪怕装饰得漂亮,也是僵尸。
我们去年强调了写议论文要有理性,要讲普遍和辩证,现在看来个性是首要之急。因为没有个别的、真实的、差异的意见,就不可能有辩证统一的观点的产生。
3、思维贫弱,文艺帮腔。
思维贫弱是议论文历年来的通病,我们早就描述过它的症候,如在提出一个大而无当的观点后,平列几个发散性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之后,再提出个把两个事例加以佐证。不切入事物内在的事理,也不考虑在道理上把读者说服。把“直接读者”(评阅教师)说服的手段就只有“漂亮”的文字。这些漂亮的文字手段包括形象的描述、排比句式、题记和小标题形式等。
4、语言缺乏连贯性和个性。语言与思维是硬币的两面,思维过程不能延展,只能扩散,语言的语义连贯性就会很差;而思想没个性,语言便没有真切感,而无意识的运用一些大词和惯用的修饰语,没有鲜活的细节描述,只有陈词滥调。
以上问题,第一点可以通过短期有针对性的训练加以提高,后面三点却需要
长期的努力才能改变。能否列出一个长期、有序的训练计划,把作文与阅读更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考生在鉴赏评论方面的能动性,也许是作文教改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到老师们需要加强阅读。教师阅读量的不足在议论文教学和评卷中反映比较明显。语文科包容了较宽的知识面,而且需求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新课程对我们提出了自我能力培育的较高要求,其中的作文教学的能力提升也许是更高也更为急迫的要求。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愿同志们继续探求新知,不断蝉蜕,升华。
湖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
李作霖
2011年6月18日
2011届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安排 《高考同升》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已由语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