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高考研究

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分析与评价

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分析与评价

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在整体上保持了“典雅厚重,稳中求变”的命题特点,一方面紧扣教材和教学实际,另一方面注重理解、探究和表达。题目难易度比去年把握更好,大部分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作文命题形式新颖,有创意,但也引起一定争议。

————-

试题具体分析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

去除了去年的成语题和语病题,重新考了一道字形题和一道诗句衔接题。其中第3题关于“遗失启事”的语言表达“通顺、得体”的考查较有创意,在倡导语用测试的意义上提出了命题的新思路。应注意的是,词语题、语病题今年未考,并不意味着今后不考。在语言测试的范围内,需要考虑几个点的轮换变化。

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文为宋元之际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自戒》,本文仅400余字,比去年选文又少100余字,但因是纯粹议论文,难度并未降低(这一难度是合适的)。

翻译题得分率比去年略低,平均得分为6.75分(去年7.08分),得分率67.5%(去年70.8%,前年42.2%)。其中第二句中“不足”“妄谋”两个关键词的翻译失分较多。

断句题命题有所变化,不是从选文中抽取句子,而是在选文外提供了四个句子,让考生有些意外,不过这四个句子都来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等已学篇目,难度应该不大。

第三大题,古代诗歌鉴赏和默写(13分)

“诗歌鉴赏”题选材为中唐著名诗人李益的《度破讷沙》。李益在“大历十才子”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在十余年军旅生涯中创作的边塞诗。他的边塞诗有盛唐诗歌大气雄健的遗风,又感染了中唐低回感伤的时代色彩,情思与意境都很有独特性。对于读过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等名篇的读者而言,把握本诗的意境营造是不难的。

值得提出的是,第(1)小题考查本诗的诗体,不少考生未注意“题材”的限制,也可能不理解“题材”这一常规术语所指,而填写了“近体”“七言”等答案;也有的考生未把握“边塞诗”“咏史诗”“田园诗”等常见题材分类的诗体概念,导致“爱国诗”“反战诗”等一些想当然的答案出现,这也可见适当考查文学常识很有必要。

本题平均得分4.18,得分率为52.3%(去年64.6%,前年51%),应该说比去年更准确地反映了学生古诗鉴赏的实际能力。我们认为,我省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普遍偏低。

默写题平均得分3.51,得分率为70%(去年64.2%),控制较好。

第四大题,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多年来本题分数为12分,今年减为10分,前两年的简答题也改成了填空题,这一改革的得失,还有待观察。

选文为环境科学的自然科学类文章,这是考了两年社会类文章后的一次回拨,这种轮换意识是应该讲究的。

12小题填空属于信息整合归纳题,与去年带有探究性的简答题相比,难度有所下降。稍稍出人意料的是,本题考生答题中与标准答案(高度概括的表述)一致的不到10%。也许题干中“两种途径”前加一限制语“可概括为”更妥。

本题平均得分2.81,得分率为70%(去年65.33%)。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21分)

今年的选文为鲁迅的《忆 韦素园君》,联想到07年的《忆刘半农君》,湖南卷已是两次考鲁迅了,而去年的《想飞》,则是湖南第二次考徐志摩。我们感到这种重复略有不妥,毕竟文学阅读更应注重文章而不是作者。

15~16题,平均得分2.92,得分率为32.4%;17~18题,平均得分7.05,本大题总平均分平均分9.97,得分率47.5%(去年63.7%,前年55.8%)。

15~16题失分点:15题,谈对“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一句的理解,答案的第二层意思,“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影响健康的痛惜和无奈”,这层意思绝大多数考生未答出,甚至没往这个方向思考。

16题,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许多考生答道了“由喜而悲”的变化,而没有回答或准确回答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内容。

这两道题比17~18题难度更大,而分值较少,考生在思考较浅的情况下作答,而阅卷执行标准较严,得分率跌破40%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六大题,选做题(12分)

第四大题和第五大题减掉的3分,加到了选做题,这是一个较合理的配置。

本题为外国小说鉴赏和新闻写作的选做题。选做新闻题(20题)的考生约21万,约占三分之二,但本题平均得分7.39,比小说题(19题)得分少0.74。

本大题得分率为64.7%(去年69.2%,前年65%)。

19题又含两个小题,其中第(1)题要求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的心理活动。本题紧扣教材“人物”话题的相关内容,命题较有创意。

失分点主要在两处,一是第一人称视角还有少数考生未把握,是用“他”来描述的;二是较多考生不是在进行心理描述,而是在进行分析和概叙(如“对木木的失踪,我感到十分的伤心,跑遍了整个莫斯科也没找到她,开始的时候还不以为然,发现她不在了才意识到她对我的重要性,她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哭了一整夜都没有消停……”)

20题,其中第(1)小题要求拟制新闻标题并陈述理由,得分率较低。失分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内容概括不全面(如“伦敦书展落下帷幕”,漏掉了中国元素),二是因文本内容及重点的理解失误导致标题意思偏误(如“中国书展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三是陈述理由时忽视新闻标题的形式特点(概括性、生动性、简洁直接性等)。

第七大题,作文题(60分)

湖南卷的作文题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形式,较有创意,所写的四句话,都是对展开的两只手掌的象征意义的积极联想,后面的省略号提示考生还可以展开类似联想,将“手”的形象及含义纳入自己的体验和想象中,并借此立意作文。审题是容易的,但就文章的立意及构思行文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下面试做具体分析。

作文答题反馈

先看一组数据:

排除0.99%的零分卷(空白卷),作文平均分42.1。

1~20分(偏题,照抄试题文字,字数不够),占0.7%;

21~35分,占2.67%;

50~59分,占1.4%。

与前两年相比较,今年作文不及格的明显少了,而与此同时,一类卷也明显少了(前两年在2.5%以上)。多年来罕见的是,今年挑选优秀作文非常艰难,也未给出一个满分

今年考生作文的具体情况,比较突出的有下列三种表现:

一、尽管作文题提供了四个角度,但绝大多数考生选择了明显适合快速作文的第一个角度——“伸出(双手)是温暖的服务”。以前的高考题中有过“帮助”,当前的现实中有道德冷漠的大量信息,这个角度是易于上手的。所缺的只是有深度的、个性化的见解。

二、四个或多个角度平行展开,每个角度写一段或两段文字,全文无中心主题。即使有些考生在技术上提供了一个似乎能“罩住”各分论点的总观点,这一观点其实也是模糊、笼统的,很难经得起推敲(议论文总是要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双手,创造出美好和谐的明天”之类,能是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吗?在哲学上,这是无意义命题)。

三、大量的套作或局部材料的移用。套作每年都有,但今年老师们反映最多,如“包容”“自信”“坚持”“变化”“坚韧”“拼搏”“理想”等等主题,有的与“手”及其运用根本没有联系,有的联系牵强。但多数都会用“手”来“贴标签”,如写“理想”的,用手“放飞自我”;写坚韧的,用手“捧起苦难”;写“自信”的,用手“紧贴胸口”,不一而足。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认为既是考生临场写作的一种正常反应,也与题目有关。因为题目话语中第二、三句话的表述难以触发兴奋点,而第四句又难以展开行文,所以只有选择第一句来立意,尽管多数考生知道自己会写得很平庸。

第二种情况。因为题目中的四句话是用逗点隔开,考生依据材料作文的经验,把它们看做一句话,试着把它们串起来(“想象—创造—收获”似乎是有意连的),但真正行文的时候,又难以避免散乱。

第三种情况,一般是作文能力特别是临场创作能力缺乏的考生所采用的方式,他们大多准备好了几篇作文,当看到题目难以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而其中某个角度(省略号也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又适宜于套用或改编他们的“范文”或典型材料,就果断采用了这一下下策。

总的来讲,今年的作文题未能充分激发考生的写作创意。在内容上,他们的写作缺乏个体深层体验、社会意识与时代关怀,在形式上,也缺少思辨、对话意识与纵向推演过程。而这与试题的放而未收、表述较朦胧是有一定联系的。回过头来看,近几年的湖南作文题一直追求独特与尖新,尽管在动机上努力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代,而在实际效果上往往与时代、社会及学生的生活状态拉开了距离,对比一下2010年的上海卷,2011年的北京卷以及今年的湖北卷和广东卷,我们的作文命题无论是在思想取向还是在命题技术上,都是应该深入反思的。

当然,考生作文的差强人意也与考生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有着更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后者才是内因。为什么同是写“伸出双手温暖他人”,有的能写得情理并生而另一些却是陈腐不堪呢?为什么多数同学只会用事例填充模板而另一些则能鞭辟入里呢?抛开应试的功利目标,贴近鲜活的时代和鲜活的生命,因材施教,恐怕才是作文由死复生的正途。

附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良田教授、周敏博士,雅礼中学张世程、王良、胡宏来等老师对本文观点多有贡献。

湖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   李作霖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