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培传善

研究语文教学,提炼教学文化——2012年长沙市中学语文教师交流

         

         今天,与长沙市中学语文教师交流的标题是:研究语文教学,提炼教学文化。没用课件,黑板板书,提纲如下:

         研究范围:学、教、考、研(讲)

         研究内容: 问苍茫大地——看漫山红遍——闻空中天鸡——序天伦乐事

                                昨日之师——今日之师——未来之师——  教之大师

                               术——道

 

         感谢,老师们的鼓励!

        感谢,长沙教育学院栽培!

12 thoughts on “研究语文教学,提炼教学文化——2012年长沙市中学语文教师交流
  • 冰芷兰说道:

    陶老师,您好!今天听了您的讲座,我对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首先是您绝对的自信,就是给学生注入了兴奋济;其次您是一位(至少在我眼中)有魔力的教师,您大胆的改革、大胆的设计,大胆的主张,大胆得让我们惊讶,我们可以借鉴但决不是可以能随意模仿得到的;再者您那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时刻萦绕在我的眼前,我们时常感觉到疲惫,在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很少进行更多的学习和钻研,的确有了职业倦怠,我想;要好好反思,要多向您学习。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后,您,就是我的源头活水!谢谢!!

  • 卷帘人说道:

    课后感言
    陶老师,您好!听您的课有几天了,从听后的激动渐渐也归于平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您激昂的表达,大胆的主张,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让我慢慢淡忘,而是越发清晰的意识到,我无法模仿您。优秀的语文课不是上出来的,而应该是从教者的身心中流淌出来,它绝不刻意,毫无做作,在思维的火花中,自由自在,甚至任意妄为!如此“鲜活”的语文,那天我在您的从容中亲见了,我想我有点崇拜您。
    我是一个追求教学幸福感的人,在我的教学中师生心灵的互动,学生的兴趣是第一要位的。我每每在课前做许多的工作,想各式各样的办法,来激发,营造这种场面,但往往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启而不发,声东击西的现象时常发生难得行云流水呀。
    见到陶老师,我明白了,我的语文素养不深厚呀,看的书太少了,写的文不够呀,没有点滴的积累,就难成江河湖海,又怎能有您指挥倜傥的汹涌之势呢?
    在大谈语文课要学生积累的同时语文教师的积累应该更为迫切!

  • 陶陶居 薇说道:

    语文教师何为?

    —-语文教师培训心得

    2012年7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长沙市教育局主办的初中教师全员培新,短短五天时间,领略了吴江林老师严谨科学的“课堂观察”,学习了李玉上老师如何“提升教学品质”的措施,接受了刘兵老师“关于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分析”的引领,更享受了陶妙如老师一堂“研究语文,提炼文化”的熏陶……一堂堂精彩的培训课在我稚嫩苍白的教学理念上着了些新的色彩,更引发我对自身职业的思索:语文教师何为?

    语文教师何为?语文教师营造的文学意境如何应对严谨复杂的课堂观察?文学本身的魅力如何在考试的大环境中让学生饮之如饴?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幸福感和诗意心情?几位老师的讲座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个问题。

    印象最深的是陶妙如老师的妙语连珠,陶老师将研究语文分为“学”、“教”、“考”、“研”四个方面。喜欢读《易经》的她以“先终后始”的原则贯穿于研究始终,她认为,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任何时候都在生活中,只有教师全情投入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将衣钵传予学生。在她心中,有昨日师、今日师、未来师,而每位老师心里都有一个“教育大师”,当今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存在很多误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语文课堂的思维运动化为了视觉刺激,作为老师,应该充当思维引导者的角色,读书,不停地读书、“清”“静”“雅”地读书……陶老师以作文教学和“自主课堂”为例与大家分享她激励学生、点燃学生心中之火的经验,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并非是教些字词,中心句,段落大意,也并非是教会学生欣赏文章的构思、体会诗词的华美。

    由此,我对语文教师的身份意义和存在意义都有了些新的体悟:

    我认为:把语文定义为帮助学生高考的工具,或者日后文字工作的工具,或者其他什么工具的说法只不过是在为语文逃避责任找借口,这种想法虽然务实也更吸引人,但它应该有也必须有更重要的任务。

    数理化各个学科教给学生的是逻辑地思考问题,也就是理性,面对问题时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说法也就是“价值无涉”。这些会教会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客观,摒弃感情和价值判断。但是中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没有良好的引导,很容易成为药家鑫之流。因此,能够帮助塑造价值观的学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上,这些学科指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

    中学课程中涉及传统人文学科的无非是:政治、历史、英语和语文。

    政治自然不用说了,特殊情况下的国情是以一家哲学代诸子百家。历史也无非是官方书写的独白,而从来不存在对话。这两门课程教会学生学习历史、运用道德,但教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追寻自由的勇气和毅力方面显然有所欠缺。中学生学习的英语还过于简单,无法阅读经典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因此学生无法通过这个渠道去感触泰坦的心灵,也谈不上价值观塑造。于是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语文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当然,处于福柯影响之后的我们在使用正确的价值观时,我总是怀着敬畏的心态:什么才是正确的?谁定义了当下的“正确”?如果不小心,就会使得正确变成一种虚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传声筒。但是,这又是不可避免的。这里不是在作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意识形态批评。因此,我们可以单纯地以经受过悠久历史考验的人道主义来笼统地称呼语文课程应该传达给学生的意识。而且,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会暗含着理想主义的情愫:不为金钱,不为名誉,不为利益,只为发自内心的追求和爱好,只为自由的心。如果他热爱大海,就鼓励他将自己用一生奉献给大海,让他的生命与大海共舞,不要去害怕被大海的狂暴所吞没;如果他热爱高山,就欣赏他去触摸巅峰和虚空的勇气,不要害怕他离死神太近;如果他热爱天空,就为他自由的飞翔而祈祷,不要在乎他是否太过天真。这些正是一个健康和宽容的民族所应该传达给一个中学生的。我只是期望着能有那么一天,读师范专业不会因为收入不高没有发展而遭人冷落,学艺术不会因为不务实而遭人嘲笑和讥讽,学文学不会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惹得家人担心。每个人都有独立选择的权力和尊严,而那些鄙视的人、讥讽的人、担心的人正是一个民族贫穷了太久的结果,因为穷过,我们更加重视物质,因为穷过,我们更加重视当下,因为穷过,我们愿意牺牲理想。改变这一切正需要在价值观形成期的时候有一位谆谆善诱的语文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引,不求为灯塔,只求为萤火。

    实际如何呢?很多语文老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是日复一日纯粹技术性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完全不在乎那更加神圣的责任。到现在为止能记得自己的语文老师给了人生哪些启示的人恐怕寥寥……思及此,于是庆幸自己初中遇到的那位教会我感恩的语文老师:姚老师,也便渐渐觉得身为新任语文教师,肩上似乎有了些重量。

    一个民族如果要赢得尊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的繁荣,这只能给你带来对暴发户的尊敬;需要的不只是文化的悠久,这只能给你带来对地主的尊敬。唯有国民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唯有国民懂得宽容和博爱,这个民族才能像犹太人那样赢得世界的尊敬。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教育;欲新一国之教育,必新一国之语文!

    看着五天下来满满的笔记,一篇一篇的经验、一条一条的箴言、一点一滴的灵感……真切地感受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真谛,职业初始,能得大师点化,吾之大幸也!

  • 伍岭说道:

    这位薇老师,我在你的新浪微博留了言:

    好长。药家鑫是文科生,他价值观沦丧和理科所要求的摈弃感情和价值有什么关系。亲,有一部分文科生(还不少)正是因为掌握不好理科的要求所以才学艺术、学文科的好不好。亲,论点和论据当有逻辑关联,而且要强,才可称之为“论”;不强那叫做扯淡。帮陶老师改网站时不小心看了您的熊文,大部分观点都无关赞同不赞同,但我很反感似是而非的黑理科那么一段,sigh~

    然后我才看到陶老师把你的comment放了出来,我就再多说一句,也教教你怎么去理解一个科学名词:

    什么叫做“价值无涉”?你究竟是看到了这个词就想象它大概是什么意思呢,还是真心明白它的概念?

    ——科学研究等工作不使用价值判断,只采用逻辑判断,客观说明“事实是什么”,“事物如何变化”,即价值无涉。

    韦伯要求科学工作者全身心进行研究,而不把科学作为一种可利用的工具,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拒绝借“科学之名”宣扬包装过的意识形态,避免价值观的沦丧。

    你现在明白你的理解离事实有多远了吧。对你说的理科会带来价值观的沦丧的观点,我再从反面给你五个方向帮助你理解,你用右手边圆圆的那玩意结合屏幕前很多按钮的玩意儿搜搜baidu或者google,或者去那种有很多很多书的房间翻翻相关资料:文革时期周汝昌做过什么事?文革时期余秋雨做过什么事?章诒和怎么描述冯亦代对她父亲的所作所为?章诒和怎么“回忆”冯亦代、黄苗子的所作所为?范增怎么对待沈从文?

    为什么说这些方向可以帮你理解,因为上述提到的人都是纯的人文学者,他们从未接受过半点科学教育。作为现在公认的大师,对社会的价值观影响之大也是公认的,那么他们的道德沦丧从何而来,是多学点语文、历史可以解决的么?

    最后说一句,我最不喜欢那些不懂装懂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来黑理科的家伙,看到就忍不住。我不懂这种人对孔老二讲的知之为知之到底懂还是不懂还是装作懂还是懂归懂说还是要照歪的说。你现在应该明白“价值无涉”理论防的就是你这种解释法,我想你以后不会用这个词去“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我打住。

  • 陶陶居 薇说道:

    弱弱地声明一句:我不知道博文会出现在这里,更不知道伍老师除了在博客里留言外还如此义愤填膺,链接到各种我恰好也常逛的场合……如此看来,我在自己博客里小小澄清是无法平息前辈的怒火的,为证明我并非您说的“黑理科”的“家伙”(以我初为教师的浅薄的知识和狭隘的视野,这样的立场太荒谬),再加上您的行文风格太过中伤,让人不舒服,是以回应。我是学文科的,本来没啥逻辑,但是为了便于您理解,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第一,您误解了我文章的意图,显然这篇文章之所以激怒足下,是因为“似是而非的黑理科那一段”【看到这里我惊讶了,因为诠释的力量明显大过作者的话语权(福柯意义上,这里不是为了卖弄,而是我的信誉受到了质疑,所以我为了赚取起码的信任以及固定术语的用法而采用了这种注解方式),大概这就是意图谬误(布鲁克斯意义上的)?】,可惜的是,我的意图压根不在于黑理科(实际上文理分科不过是个畸形的教育体制的结果而已,我不太喜欢这个措辞,所以用了数理化,但是这里遵照您的用法以便于您理解),只是意在说明人文关怀这一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应当是人文学科(liberal arts,阁下喜欢中英夹杂,我投其所好,便于您理解),否则说自然科学也具有这种功能不是很奇怪么(科学家作为个体或行动者是可以的,可是学科本身没有这个作用和责任啊,当然了,也曾有人说科学有这个功能,但是被科学家们笑了,阁下可参见“索卡尔大战”始末),而在中学教育体制下就是指的是政治(原本想说哲学,但是中国嘛,政治里面包含了一丢丢的哲学)、历史、文学,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史哲。这一点几乎是common sense(这个术语太复杂了,太多人用了,这里告诉您是普通意义上的,而非康德意义上哦,亲),如果这都有怀疑的话,我实在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举个例子吧,因为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的,但是他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对社会造成影响大概不是其质能方程(也就是说物理学科不具有这个功能,话说回来,牛顿之前的科学是有这个力量的),而是他参与了废核运动(个人行为),用萨特的话来说叫做“介入”(engagement,换句话说,就是价值关涉)。换个角度,从历史上来看,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一度是由人文学科学者来承担(如启蒙时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以及赫赫有名的德雷福斯事件领袖左拉,还有马克思爷爷),直到二十世纪才出现了以科学家身份影响社会的科学家(如前述爱因斯坦、数理逻辑学家罗素等等,不好意思我科学知识浅陋,知道的有限,希望您补充),而在中国亦然,如民国时期,知识分子胡适先生也是学人文科学的(杜威学生呀),更不用说梁任公、章炳麟等人了。好吧,我这里证明的是历来输送人道主义意识形态(这里的ideology并非在马克思意义上,而是在巴赫金意义上,所以你不要误解了,他不具有贬义)的是人文学科知识分子,而人文学科是输送人道主义观念的主要途径(例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等,所以这些学科被认为是有意识形态性的,如果对意识形态这个观念有疑问可参见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齐泽克的《图绘意识形态》以及Terry Eagleton的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第二,前辈几乎是人身攻击地怀疑了我是否真正明白马克斯·韦伯的“价值无涉”,这一段是我最气愤的,因为你冤枉我了亲~的确,我这个文科生学无所成,偏偏记忆力又不好,读过的书老忘。但是,无奈硕士论文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可以用百度扫盲哦)为题,所以三大古典社会学家的论著还都看过一丢丢。怎么就那么巧,其中就有韦伯大人的东东,什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啦,而且碰巧就看过《学术与政治》(大概是广西师大的?)中收的“以学术为志业”(是这么翻译的么?因为vocation这个词很难翻译。反正我忘记了,但我又不想用百度来伪装自己,毕竟用记忆说明自己还是看过地……)其次,你说我的理解错了,可是,根据你的引文:
    “科学研究等工作不使用价值判断,只采用逻辑判断,客观说明“事实是什么”,“事物如何变化”,即价值无涉。
    韦伯要求科学工作者全身心进行研究,而不把科学作为一种可利用的工具,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拒绝借“科学之名”宣扬包装过的意识形态,避免价值观的沦丧。”
    我实在没觉得自己哪里理解有偏差啊,客观啊,拒绝价值判断,采用逻辑判断,这是没错的呀,我行文中说的是:
    “数理化各个学科教给学生的是逻辑地思考问题,也就是理性,面对问题时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说法也就是“价值无涉”。这些会教会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客观,摒弃感情和价值判断。”
    哪里错了?恕我才疏学浅,真的没看出来啊,亲~这里就是我对“理科”的黑么?

    第三,药家鑫学的是不是文科这为什么就震颤了你的神经了呢?这与我的文章哪里相干了呢?而且他是学文科的恰恰证明不才的论点啊。我指出的正是中学教育因为工具理性(哈贝马斯意义上的)的缘故放弃了人文关怀,才导致了这样的惨剧啊(我在谴责文科啊,亲~),没有要推给“理科”的意思啊。如果他是个学理科的,那倒是符合你的论点了呢,亲~况且我从头到尾也推论不出“理科带来了道德观的沦丧”这样彪悍的结论啊,难道我被过度阐释(唉,为了证明我的确没乱用词,请参见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我没百度哦,是靠记忆的,有错误请担待)了?

    第四,不好意思的是卿举出的一系列的人文学者的趣闻,不才在大学期间都听老师说过了(sigh~这个没法证明,姑且可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清良教授求证,他目前在湖大任教),所以省却了百度了,但是您是要论证什么呢?不学科学的人文学者都是王八蛋么?还是有些是王八蛋?这我力挺你呀,你还可以举出什么周作人啊,冯友兰啊,郭沫若啊等等等等……可是,我谈论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价值取向啊,以免误伤了孩纸们,这有错么?我们只要让他们多向梁任公啊、鲁迅啊、章伯均啊罗隆基啊(章诒和对他们总算是尊敬吧?)顾准啊等人看齐不就好了?干嘛一棍子拍死呢是吧,其实告诉你吧,周、余、范之流在学界也是被人悄悄唾弃的,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这段的论点在于,鄙人认为:学不学科学跟道德沦丧莫有关系,因为科学是价值无涉的,我不认为它们有关系,反倒我认为这是人文教育的罪过,是文科的罪过(好吧,这个本意已经被你误解了,所以整个就歪了,sigh again~)

    第五,我太认同你的说法了,好多人都是学理科学不好最后去学文科了,文科的孩纸们普遍比较笨嘛,但印象当中有个要当工程师的孩纸最后跑去学哲学了,那个人就是维特根斯坦哥哥哦(他的书我读过一点点,推荐《天才之为责任》哦)。不过当然啦,这完全不能以偏概全啦,毕竟曾经有个爹爹差点误国呢……但是,哥哥也不要忘记了哦,陈省身和杨振宁写信还赋诗哦,钱伟长当年考的是清华历史系哦,他的叔叔是钱穆哦。所以别把文理科分的那么清楚嘛,但是,在美国常春藤的体制中,大一大二进行人文通识教育是事实哦……所以,大家各有擅长嘛,毕竟不要太打到一大片的好嘛,我虽然不才,但是还是有很多牛人的,马克思爷爷算一个吧……

    第六,如今“识尽愁滋味”的我以后再也不敢用一些不懂装懂的词来糊弄人了(您得原谅我,都是在学校写论文害的,学会了不懂装懂的毛病),可也麻烦你看懂了文章不要歪曲了别人才好(毕竟我也读过两三本书的,但是你如果连一篇小文章都不仔细看清楚就到处批判似乎不太符合前辈您自己的规矩吧?),毕竟晚辈也是有自尊的。明确了这一点,晚辈一定务必确定以及肯定选择敬而远之,惹不起我还是能躲的~您说呢,前辈?

    搁笔。

    • 陶妙如说道:

      微:有人关注总是好事,何况是这样一位很有思想、很优秀的老师。伍老师在我网上有很多留言(网是他帮我建的,高中数学老师),骂我也好,表扬也好,我都高兴!这样可时时提醒我。用语确实欠温和,要所有男孩子时时都温和也难。

  • 伍岭说道:

    这位读了硕士的语文老师,你的原文我简略下,是“数理化各个学科……教会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客观,摒弃感情和价值判断。但是中学生……没有良好的引导,很容易成为药家鑫之流。因此,能够帮助塑造价值观的学科……这些学科指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

    文章中的一段话,前后之间必然需要因果关系维系,尤其是“论”这样的文体。“但是”表转折的意思,前后也必然会有逻辑关联。你这段话前后意义的关联突出,恐怕不是我理解能够错的了的。

    你的观点是“因为理科讲究“价值无涉”,塑造价值观的重任落在文科上。”

    我反对你的观点,我的观点是“你对‘价值无涉’的理解有误,并且塑造价值观跟学不学文科无关。”

    你反驳我科学家也写诗、维根斯坦学哲学,与我们的争论有何关系?我又不是在向你看齐,贸然断言“学了文科就没有价值观”?不管文科生、理科生,都要学习逻辑。逻辑学不好,起码要讲道理。至于你说“我是学文科的,本来没啥逻辑”,我善意的理解你是在不讲道理,不过我必须得纠正,你确实是没什么逻辑,但学文科的还是不乏逻辑好的人在。

    你举出维根斯坦,那就是在搞笑了,他难道是学了哲学以后才塑造价值观的吗?他搞工程时、参加一战时,难道是价值观败坏之人吗?你举维根斯坦的例子,正说明,并不需要特意去学习文史学科,也可以有健全的价值观,理科不是价值观缺失的罪魁祸首。

    至于陶老师说我欠温和,我看了这位语文老师的回复,我觉得我太温和。我要你了解下某些文人的道德品行,是用来反驳你说的学文科塑造价值观的观点,你却诡辩称我是在提醒你注意你的价值取向;我全文没有辱骂你一句,你却说我人身攻击。辩论不赢,就从道德这个角度上去抹黑对手,是很多文人的劣根性,他们难道就不知道即便某某某道德败坏,与某某某讲的对不对,是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的?你既如此,我想你的价值取向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实,注意也没有用了。

  • 陶陶居 薇说道:

    谢谢您,陶老师,原本就是坐在讲台下听您讲课并有所感的学生,现在的我更是一个轻狂好斗寻您安慰的学生了……无论如何都高兴,是您的从容境界,让我深感惭愧。感谢您,老师!

    • 陶妙如说道:

      微: 如果有人来指出我们的不足或者错漏处,那是我们真正提高的开始。是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欢呼的事情!现在,能够真正用心来读你的文章,而且提出真知灼见的人太少了!你说是吗?
      这种探讨可以继续,有利于思维激活,有利于阅读步伐的加快。至少,我们会去看一看自己还没有读到过而这里提及了的书。

  • 伍岭说道:

    两点,有没有点什么联系随意想。但是,3+3=6!(这个“但是”用的怎么样?)

    首先我要讲点干货。

    这几年,我一直受教于一名很有学识的学者。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名人的话,她却指出,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尽量要用自己的观点论述,尽量不要引用别人的原话。她讲一是不见得能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没搞好就搞瓢了;二是显得没自己的内容,一目望去全是别人的货;三是那些名人名言未必正确,你自己完全可以写出比那更好的观点,要自信。

    当然,学者的原话比我这种土话“死板”多了:)

    我回家,把那篇文章中的引用全部换成自己的话,文章读起来果然漂亮许多。

    陶主任,那位学者是谁,你还记得吗?嘿嘿。

    接下来继续“刻薄”——

    我前几日批评一位网友,他在评论哈尔滨大桥倒塌事件中,拿胖人、肥猫过桥,去比拟总重500吨的三辆大货车过单道限重55吨的桥。我指出他对比不当,并且有混淆事实之嫌。这位中文系的博士生这么反驳我:

    我故意把人和胖人并列,用的是白马非马的手法。你要多读点书~

    那么这两天,对这位薇老师的一系列言论,我批评她没搞清楚词意,并且以偏概全的黑理科。她用了一堆证据来说明自己正确,其中有如下一些:

    1、blablabla…好多著名学者的言论啊!
    2、我是中文系的硕士生,看过好多书,写过什么文章,读过谁的文章,能凭记忆默写谁的话。
    3、维根斯坦研究哲学。
    4、杨振宁会写诗。
    5、你骂我。
    6、我是学文科的,本来没啥逻辑。
    ……

    我想说,这语文教学确实要研究蛮多的东西。

    再跳跃下,反正“但是”都可以用不着表示上下文有关系,乱跳又何妨。陶主任,8、9月之交前后,高三开学、考试、阅卷、评卷一大堆事,我9月中旬再来把你的网站搞得漂亮些吧。

  • 泛水闲鸥说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a45b33010180kn.html
    2012年长沙市中学语文教师交流( 陶妙如课后感言)(2012-07-20 16:53:36)
    听陶妙如老师的课已经有几天了,从听后的激动渐渐又归于平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她激昂的表达,大胆的主张,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让我慢慢淡忘,而是越发清晰的意识到,我无法模仿。

    优秀的语文课不是上出来的,而应该是从教者的身心中流淌出来,它绝不刻意,毫无做作,在思维的火花中,自由自在,甚至任意妄为!如此“鲜活”的语文,那天我在她的课上亲见了,我想我有点崇拜她。
    我是一个追求教学幸福感的人,在我的教学中师生心灵的互动,学生的兴趣是第一要位的。我每每在课前做许多的工作,想各式各样的办法,来激发,营造这种场面,但往往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启而不发,声东击西的现象时常发生难得行云流水呀。
    见到陶老师,我明白了,我的语文素养不深厚呀,看的书太少了,写的文不够呀,没有点滴的积累,就难成江河湖海,又怎能有她那指挥倜傥的汹涌之势呢?
    在大谈语文课要学生积累的同时语文教师的积累应该更为迫切!

陶妙如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