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教授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
摘自:1月31日温儒敏教授“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专贴:
何谓语文?一种说法是语言+文学,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另外一种说法是语文的“语”是说话,“文”是写文章,这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解释语文的含义,也有其道理。我看不必去抠这些字眼,语文要解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大概是大家都比较赞同的。
关于听说:
现在讲语文要重视阅读写作,其实以前叶圣陶他们讲得更好!那就是听说读写。把“听说”放在“读写”前头,可见口头表达交流、口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文能力最重要的除了阅读,也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那就是表达,首先是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我很赞成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的内容。现在各种教科书对口才表达的训练也安排了一些,但分量很不够。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口才训练比写作训练更加重要。
关于阅读教学:
我觉得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有兴趣。有了兴趣他就会自己找书来看,看得多了,他的整体能力很自然就会上去了。所以我想,在教学环节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不断强化这种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到不同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选修课提供了很多阅读的材料,并且有一些拓展阅读,如果选修课能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而不是整天上网(当然上网也有阅读),我想我们的灵敏也就达到一部分目的了。
语文可以教会我们阅读,把阅读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习惯。阅读会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这当然对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莫大益处。
面对当前课改中的热闹现象:
**问:我是一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现在语文课堂上对于语文的教育功能,注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所以课堂上活跃了许多,学生的兴趣自然就大增了.可是我们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因为脱离了适当的语文训练,缺少了必要的咬文嚼字,请问温教授:语文训练和人文培养的结合点应该怎样把握呢?
答:这个问题你讲得很好。实际上你已经意识到存在的缺失了。我想语文课要想办法活跃气氛,加强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老师上课时可以强化这个方面。但要注意,不能丢掉基本的训练。每节课应该有哪些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上完一节课以后,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刚才讲过的“基本口粮”问题。
语文课上如何实现语文的各项功能?
**请问温教授:在语文功能实现方面,比方说,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人文教育素养的培养,是靠什么来整合的?是不是阅读技能?
答:不一定是阅读技能来整合。具体到一堂课,它可能有各个环节,各有所偏重,老师能够突出一些重点,把它互相勾连起来,这确实是一个教学的艺术。我听过很多中学老师的课,有的讲得非常活跃,学生也很有兴趣,但是知识点不突出,缺少基本的训练。这样一来学生还是学不到什么基本的东西。所以上课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可以突出这一点,有时也可以突出另外一点,但都要考虑到把几种因素结合起来。
面对知识点、基础训练:
**请问温教授:您在谈话中多次提到“知识点”、“基本训练”,我们一线教师都觉得很有必要搞清它们的具体内容。您能进一步解说一下吗?
答;各个版本教材和教师用书里面对知识点都是有提示的。比如说,讲一堂课下来应该让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甚至要背诵一些什么课文等等。这些基本的要求都是必要的。所以课程的设计不能光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完一门课,他能够落下点什么。所以老师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教学的重点或者知识点,包括某些反复的训练。我这种意见也许有些人不赞同,他们认为一讲知识,一讲训练,就让学生束缚住了,就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其实,我理解课改的精神不只是要调动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还要不断地积累和梳理知识。训练是必要的。
面对热闹的课堂:
**温教授: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课堂讨论和对话因为失去控制而变为毫无意义的喧哗,对文本的解读因为张扬学生的个性而允许了肆意的曲解,语文教师似乎出现了空前的存在危机,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答:我也有同感!但我觉得课改刚刚开始,有些老师比较注重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多地考虑师生的互动和所谓个性化学习。这也是一个过程。确实应当注意不要走偏了,不要追求花架子。要保证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也就是我刚才说过的“基本口粮”。
面对多媒体的运用:
**问:现在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用花里胡哨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这与深入文本是有冲突的,语文是很个性化的学习,有时候,自己读一读就可以了,请问温教授怎样看这个问题?
答:多媒体要适度使用,不要过分。以多媒体来代替讲课是不合适的,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有时候多媒体图像运用太多,你讲李白,马上出来一个李白的头像。你讲某一首诗的意境,它就给你一幅图画。这样会破坏学生的想像力,适得其反。所以,适度使用是很重要的,不能做为一个依赖性的工具。另外,有的靠多媒体或者已经设计好的某些课件,照本宣科,这样效果也很不好。我们要求学生是个性化的学习,老师也应该有个性化的教学,要发挥各自的创造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些部门靠是不是普及多媒体,做为课改的主要指标,恐怕是不合适的。我在北大讲课基本上不用多媒体。
项链续——高二理3 飛鳥游鱼 中学语文改革要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