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分左右的文章怎样到58-60分?
【示例1】
2012年8月7日月考考场作文
给自己一双慧眼
我特别羡慕那些说话总是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的人。他们都有一双如炬的慧眼,将这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从早先的张悟本事件,到最近的“方韩大战”,中间还有些什么抱盐风波,太多的事件让人觉得看不懂。于是我认为:该是时候给自己一双慧眼了。
可怎么给?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于是我去翻阅古卷。
先是《乌合之众》这本心理学通俗读物。“群体从来不思考和推理,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几句话如醍醐灌顶,它让我明白,千万不要从众,乌合之众从来以偏激为本;卷入任何一种群体的狂欢,必须以失去个体的理智为代价。我看透了群体。
然后是马斯雅维里的《君主论》。“要是君主可以先选择让人民恐惧他或者让人民尊敬他,他最好选择前者。”看看中东那些独裁者,看看那些独裁集团干的事,他们背后的那套理论已完全的被这个几百年前的佛罗伦萨人写尽了。我看透了集权。
我又读到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一切恋爱的行为都是在为自己的下一代考虑。”这个不得志的德国人,把人类伟大的爱情拉下神坛,给了他一个与动物的本能行为等同的地位。他将一切我们觉得美好的悉数解构。虽然看着别扭,但还是过瘾。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我像抓住了爱情的本质似的。开始对维特不屑一顾:那个傻子!呵呵,我看透了爱情。
但最后,当我的“慧眼”看透了群体,看透了集权,看透了爱情,我对于这一切,又能有什么改变呢?我的心仍是乱的,仍会在集体的狂潮中随波逐流,仍会拜倒在强权之下,仍会为某个人如痴如醉。我们自以为有一双慧眼,把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都看透以后,我们能让自己感到安全,想不到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不安全感。
也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我们要找的,不是一双慧眼,而是一颗慧心。这颗心不但得有智慧,还得有包容这种智慧的能力,包容现实各种残酷的真相的能力。是心给我们安宁,不是眼。
那颗心,才是我们一开始要寻找的“慧眼”。
点评:眼光视角很独特,写到了别人看不到或者说很难看到的层面。慧眼到慧心转换自然。材料新颖,拿读西方哲学的积累来作为材料,在当下学生读书面不广,不多,不深的时候很显示出新意。
可以这样总评:心思是缜密的,观点是独特的,思想是开放的,材料是新鲜的。考生具有远见卓识。
评卷给分:46分
陶妙如老师给分:16+18+18=52分
怎样会给出58-60分?
改进建议:
1. 让材料的层次感充分体现出来。群体、集权、爱情层层深入的这种层次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 让材料不出现堆砌的痕迹,不让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观点,要在别人的观点基础上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观点不是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别人的观点代替了自己的观点,自己对群体、集权、爱情的看法、理解没有出来。
3. 用语力求温和中显力。用词不偏颇(看透一词有点武断)。
观念改变之后,结果靠做——2013届第一次月考(摸底)高三理10情况小结 做考试的领跑者——2013届高三理10第四次班会
One thought on “50分左右的文章怎样到58-60分?”
远方的意义
林致远 高三理(10)班
去湘西凤凰可以算得上我唯一一次与“远方”这个词语沾得上边的旅行。
那次旅行留下的遗憾,让我体会到了“远方”这个词语的含意。
当时我和同学一道,在假期去凤凰旅游,一路上只有导游是大人,我们还都是小孩子。对于凤凰,也仅是照着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凤凰去想象的。我想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特别的事,真正进入到小说的那个世界中去。
汽车随着山势起伏。窗外,几团游走于丘陵的厚而潮湿的云相互牵扯,手拉手把阳光滤得只剩些刚好照亮一切,绝无半点刺眼。空气很湿,仔细看的话这儿的叶子上都带着水。这些气候的变化不禁让我充满期待。我料想一个新的世界将就此展开。
远方,对于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我下车后,期待着一种新的感觉在我心中产生,但终于还是失望了。
凤凰之行我们便只在车上和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景点中度过。最可怜的是沱江。它缓缓流过两边的木楼,在两边或新或旧的木楼的注视下,像个老者缓步走去。这儿是沈从文故事最好的展开的地方。这儿的缓与静让你觉得就应该有顺顺和傩送这么两人,就应该有翠翠和他们的并不伤心但会引人生出愁绪的故事。不是应该在水面上掠过一只翠鸟,驶过一个小船。可显示是再这片被规划为“老城区”的地方。街道吞吐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肆意打破这儿的宁静而毫不心疼。沱江上刻意仿古的游船来来往往。水纹交错,沱江仰着一张破碎的脸。
这儿绝对不是远方,它离我的生活太近。它太像我在城市里的生活,人们来这儿不是来“体会”而是来“消费”的。这儿传承了“凤凰”这个名字,但其中的韵,我琢磨不出来,在被各种功利掩盖的小巷中,也许还得见一些蛛丝马迹。但它们终不能如黄永玉的画中那样一气呵成。这儿绝对不是远方。
但就在我瞎逛之时,我看到了“精武门”的牌匾,我震惊于怎么会在这儿看到它!这个只在电影中听到的名字。我向一个当地人问起这事,他用土语说了半天,也只是大概告诉我:这是旧的,新址在“新城区”。
后来去新城区找了半天,终究没有找到,但这却成了我此行唯一的亮色。只有在那个时刻我才与未知相遇,心中才确确实实升起一种新奇之感。那个时候的情绪,现回想,才是到了远方——一处未知的地方,须要你去探索和发现,并在某个时刻,与惊奇不期而遇。
这种未知与未知带来的好奇,才是我们在旅途中所追寻的东西,才是,“远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