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智慧——陶妙如教育工作室
做温暖的教育
孩子心声
2012 年 6 月 1 日 , 10 陶妙如
爱大多也会有选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后随记 那份亲情,如何用文字来表达?
活在套子里的人
一捧弹珠,没有网兜兜住,它们便会散落一地,有的滚入肮脏的水洼里,有的掉进下水沟…… ——题记 “真是烦,又晨跑!”“这校服丑爆了,不能不穿么?”“带个手机还记过,学校真是不近人情!”……像这样的抱怨,几乎每天都听到。学校里也好,工作单位里也好,社会上也好……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规则牵制着。就像个大套子,我们找不到开口在哪儿,只能每天每天都这样被套住。 自由是人人都渴求的,但什么是“自由”呢?不是没有道德约束就是自由,不是没有法律牵制就是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才是自由。所谓的自由,其实就是让自己走在束缚之前。这句话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在学校里,早晨要求六点四十晨跑,我五点五十起床,或再推迟些,六点起床。六点一十洗漱完出寝,然后我便多出三十分钟来让自己安排。这是,“六点四十出寝”这条规定对自己来说也已不算是规定了,就不会急急忙忙为了在四十前离开寝室而手忙脚乱。“走在束缚之前”,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虽然套子仍存在,我们也仍活在套子中,但不会被这个“套子”勒的喘不过气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得轻松,而有的人却活得累的原因。 我也思考过,难道我们不能不要这个套子么?答案只会有一种,那就是——不能。为什么呢?我们来想象一下没有套子存在的世界:公路上红绿灯没了,交警没了,交通规则也没了,有的车子走左道,有的车子走右道,甚至人行道上都到处是汽车;上班时间上课时间不规定了,有的人下午吃了晚饭才懒洋洋走去公司,同学中午睡醒了才准备去上课,到了教室,好家伙,老师还没来上班;法律这种东西也不存在了,大街上看谁不爽便将他杀死,没钱了便到处偷抢……这样的世界该怎么继续运转呢?好吧,不说现代,回到原始时期。群居的人们一起去狩猎,打回来的东西也得按规则分配吧?就算不与大家一起分,谁打到的归谁,这也算是一种规则吧?没有套子的世界一定会乱成一团的,而不在套子里的人,也是无法生存的。 既然这样的规则是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被规则所牵制,便如一个巨人被套子所套住,想要转身,挪动身体,甚至呼吸都格外困难。像这样活着,能不辛苦,能不累么?若走在规则前,达到了真正的自由,那这个套子中你便有了自己的一个精彩世界,在其中完全不会感到压抑或是喘不过气。 一盆水,没有盆子来盛它,便会流到地上,进入下水道,或是被蒸干;地球,没有了引力,那也不再是地球,而回变为一颗荒芜的行星;草木,若没有泥土来固其根本,它便会被狂风无情撕碎……我们作为活在套子里的人,既然不能突破他,那就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合适的状态,学会去享受它。 姚雪晨
我眼中的陶渊明
忘了什么时候起,陶渊明这个名字已渐渐深入我的脑海,直至现在,谁一提起这三个字,脑中便自然浮现出一幅田园上站着一位长袍老者的画面。 再久的已经忘记不少了,现在能马上想起的他的诗词,《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没有华而不实的句子,每句描写,每个点缀,都恰到好处的无半点夸张之意。 诗文是我唯一能够了解他的去到,但我读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书在纸上、干瘪瘪的形象,而是一个鲜活个性,有思想有血肉的人。多读他的一首诗,我便多从一个角度认识这个面带微笑,不卑不亢的男人。 桃花源,那个世外圣地已不知在我梦中出现多少次了,那个,陶渊明送给后人的心灵圣地。桃花源,吸引人的不仅是美景,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样淳朴、好客、热情的民风,起码在如今是不存在了,而在陶渊明所处的晋,也是没有的。为何他会作出这样一篇文章来呢?我想,是因为这样的美好存在于他的心中,他向往着美好,向往着没有隔阂的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陶渊明的内心,应该是渴望与人亲近的,可因为各种原因:身份地位,学识高低,贫富悬殊,防备之心……他的身边,能把酒言欢的朋友自然是不多的。学者总是寂寞的,陶渊明也一样,是独自站在一个只有自己在的顶峰,写着让后人细细研读的诗文。 再说《归去来兮辞》,这篇近期刚与全班一同细读的文章。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仅仅四段却让我读到了渊明对官场的看法。他是无比厌恶官场的,黑暗、腐败,这就是他所反感的地方。当初误入迷途,步入官场,之后灵魂便被外物左右,无法按照自己的思维做事。陶渊明向往自由,更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想而知,“觉今是而昨非”的他很快辞去了官职,归还田园生活。回到家中的陶渊明很快便找到了快乐,每日散步也成了乐趣。而且辞中“审容膝之易安”一句足以见得,对陶渊明来说,不用荣华富贵,不用大厦高楼,只要一壶烧酒,一块容膝之地,他便能美滋滋地享受生活。可见陶渊明是个知足的人,每日的舒适田园生活充实着他,也给他的写作带来了无限灵感。 到底该怎么描述陶渊明呢?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种他,我眼中的也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并是带着我主观意识的他。我只能说,我认识的渊明,好酒,特立独行,正直,又满身才情,但离完整的他,还很远很远…… 愿随着时间的退役,我能力这个与我相隔甚远的人近一点,更近一点…… 姚雪晨
又到了晚上,安静了。 我开始思考这个假期应该怎么度过。 高二,是高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我希望自己可以在高三时不要后悔如今。 听过无数抱怨声,说高一高二要是自己用功一点就好了。 确实,基础打好了就不会那么累。 我就是那么一个高二悔高一的学生,不过好在现在的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知道通往梦想的道路上,知识才是支撑我的最重要的力量。 高一,参加各种社团,就这么玩过来了。 现在的自己该努力了,脚踏实地,再脚踏实地。
欣赏了,陶老师是有心人。
我想要去到一个北方的城市,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开始我的新生活。也许没钱买房,但一定会先存钱租下一个房子,很用心装饰它。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也许我会找一份不用接触人群的工作。我不喜欢拥挤的人群,他们太开心,会显得我很不合群。我并不想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今天天气不错,风有些凉,但仍有那么一小段时间能让我穿着棉袄享受阳光,让它散在睫毛上,钻进眼里。感到有些刺眼了就眯起眼来,像只猫,慵懒享受着。
高飞说,要不要跟我去摘朵花。
别摘它,我说。
他还是走了出去,我就趴在桌子上看着窗外。春天到了,花粉嫩的,娇艳如血的,在绿荫中突兀存在。我喜欢花,只是不喜欢死亡,也不喜欢凋谢。所以我从不买花,也更喜欢不会消失的假花。
后来他回来了,给我看那粉的令人心疼的夹竹桃,很美,我承认。他说,我捡来的。花朵那么完整,但也许明天,后天,它就会失去水分,枯萎。我接过这朵夹竹桃,把它夹在书中,小心合上。
希望明天翻开书时它还如此艳丽。
穿上了白衬衫。回想起几年前,那么一段时间我那么痴迷于白衬衫。简简单单,带一点肥皂的清香。
我把它传在校服里,只有领口留一抹白。他们说白衬衫这样穿好看。我觉得不用任何搭配,只是让它暴露在日光下,这样才是它最美的时刻。
擦了樱花香味的润体乳,时间一长,衣服上也沾上了那个味。我闻闻就能分辨出不同的衣物。气味就和风格一样,一直改变是不会被记住的。我用着牛奶味的沐浴乳,薄荷味的洗发水,还有那瓶樱花味的润体乳。没有固定的味道,不会被记住。正如风格,可以穿简简单单的白衬衫,也可以是阳光的运动装。同样,永远都不是可以被记住的一个。但是我喜欢。
我也走进了那片有树,有木丛,有花的草坪。小心翼翼注意着脚下,生怕自己成为谋杀生命的罪人。又是矮矮的夹竹桃树,我想到那朵也是从这儿掉落,被我夹在书中,或许已枯萎的花。我蹲下,地上大多是花瓣,有两朵被风吹下的夹竹桃躺在地上,显得突兀。我拿起那朵稍鲜艳的,准备起身离去。余光恰好扫到另一朵,惨白中透出一点粉。抑或是怜悯之心,又或是感同深受。我放下手中这朵,把另一朵小心捡起,放在手中。
回到教室,从座位中抽出《彼岸花》,小心地把夹竹桃夹在书页中,等待它的枯萎。也许就在明天,谁知道呢。
我不知道文字带给我的是什么,或许是宁静,或许是思考。 我也不知道音乐与文字的关系,以前试过听着音乐写作,但给我的印象也没有多么深刻。 总是那么淡淡的,现在的心情越来越平稳,不会因为小事便大肆波动。 这算是成长么?
我想要去旅行,坐上绿皮火车,与世界上不同阶层的人聊天。或许他是民工,又或许他是在高级写字楼工作的白领……那又如何呢,我在乎的根本不是他的身份,我只是想要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
旧物,旧事 钢笔坏掉了,又得换一枝。我不喜欢更换,那些有故事的东西更值得被珍惜。每次搬家,我都会带着比别人多几箱的东西走,即使并不是每件都能用上。我只想留着他们,想着在哪天搬家时看见他们,我就会想起一段故事。人生总是一直在行走,由一段又一段故事拼接起来。有时候遇上一个美好幸福的故事,想停下来歇一歇,但它却毫不留情地,继续行走。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旅途中结识不同的人,听更多人的故事。我不问真假,全盘相信着。去年冬天,去了夏天般的海南。从一个偏远的热带雨林景点出来,我不知道怎么乘车回去。马路边,我向一个女生问路,然后与她通行。她独自去了很多地方旅行,她只是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们不问姓名,只是同行着,她带我去了沙滩,我们光脚踩在沙子上,看脚陷入细沙中,然后又被海水冲刷干净。后来她告诉我回旅馆的路线,我们就道别了。之后,再没有交集。 只是路上的一个人,共同结伴,消遣时光,然后挥手道别。也因为他们的加入,才有了故事的一个又一个主角。 看到在海南海边拾到的贝壳,我又回想起这个故事,这个人。
人就是那么一个神奇的生物,会喜,会怒,会哀,会乐。那么多复杂的情绪,在一个小小的脑袋中爆炸开来。有时候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抑或是莫名其妙喜欢上一个人,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 今天微冷,又穿了那件白衬衫。洗的惨白,把它穿脏,然后又洗地惨白。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又一遍。大脑是麻木的。 我是不喜欢白的,一直衣柜里都塞满了黑色系的服装。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黑色让人显得脏,然后我就有了这件白衬衫。没错,我的确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只是觉得自己毕竟还是个社会动物,有一两件能融入这个世界的衣服也不足为过。世界就是这样矛盾,一边是内心拉扯着自己,一边是社会现实拉扯着自己。想要平衡还真是有难度,但仍然得全力以赴,得奋不顾身。不然怎么被这个世界弄死都不知道。 今天是张国荣的祭日,愚人节,他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脑中想起《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他是自杀,是一个永远归不了天堂的游子。也许他心中那个阴暗角落积攒了太多等待释放的黑色,然后就在这么一天,一起涌出。他离开了。 悼念国荣。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 *
显示名称 *
电子邮箱地址 *
网站地址
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
活在套子里的人
一捧弹珠,没有网兜兜住,它们便会散落一地,有的滚入肮脏的水洼里,有的掉进下水沟……
——题记
“真是烦,又晨跑!”“这校服丑爆了,不能不穿么?”“带个手机还记过,学校真是不近人情!”……像这样的抱怨,几乎每天都听到。学校里也好,工作单位里也好,社会上也好……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规则牵制着。就像个大套子,我们找不到开口在哪儿,只能每天每天都这样被套住。
自由是人人都渴求的,但什么是“自由”呢?不是没有道德约束就是自由,不是没有法律牵制就是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才是自由。所谓的自由,其实就是让自己走在束缚之前。这句话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在学校里,早晨要求六点四十晨跑,我五点五十起床,或再推迟些,六点起床。六点一十洗漱完出寝,然后我便多出三十分钟来让自己安排。这是,“六点四十出寝”这条规定对自己来说也已不算是规定了,就不会急急忙忙为了在四十前离开寝室而手忙脚乱。“走在束缚之前”,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虽然套子仍存在,我们也仍活在套子中,但不会被这个“套子”勒的喘不过气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得轻松,而有的人却活得累的原因。
我也思考过,难道我们不能不要这个套子么?答案只会有一种,那就是——不能。为什么呢?我们来想象一下没有套子存在的世界:公路上红绿灯没了,交警没了,交通规则也没了,有的车子走左道,有的车子走右道,甚至人行道上都到处是汽车;上班时间上课时间不规定了,有的人下午吃了晚饭才懒洋洋走去公司,同学中午睡醒了才准备去上课,到了教室,好家伙,老师还没来上班;法律这种东西也不存在了,大街上看谁不爽便将他杀死,没钱了便到处偷抢……这样的世界该怎么继续运转呢?好吧,不说现代,回到原始时期。群居的人们一起去狩猎,打回来的东西也得按规则分配吧?就算不与大家一起分,谁打到的归谁,这也算是一种规则吧?没有套子的世界一定会乱成一团的,而不在套子里的人,也是无法生存的。
既然这样的规则是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被规则所牵制,便如一个巨人被套子所套住,想要转身,挪动身体,甚至呼吸都格外困难。像这样活着,能不辛苦,能不累么?若走在规则前,达到了真正的自由,那这个套子中你便有了自己的一个精彩世界,在其中完全不会感到压抑或是喘不过气。
一盆水,没有盆子来盛它,便会流到地上,进入下水道,或是被蒸干;地球,没有了引力,那也不再是地球,而回变为一颗荒芜的行星;草木,若没有泥土来固其根本,它便会被狂风无情撕碎……我们作为活在套子里的人,既然不能突破他,那就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合适的状态,学会去享受它。
姚雪晨
我眼中的陶渊明
忘了什么时候起,陶渊明这个名字已渐渐深入我的脑海,直至现在,谁一提起这三个字,脑中便自然浮现出一幅田园上站着一位长袍老者的画面。
再久的已经忘记不少了,现在能马上想起的他的诗词,《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没有华而不实的句子,每句描写,每个点缀,都恰到好处的无半点夸张之意。
诗文是我唯一能够了解他的去到,但我读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书在纸上、干瘪瘪的形象,而是一个鲜活个性,有思想有血肉的人。多读他的一首诗,我便多从一个角度认识这个面带微笑,不卑不亢的男人。
桃花源,那个世外圣地已不知在我梦中出现多少次了,那个,陶渊明送给后人的心灵圣地。桃花源,吸引人的不仅是美景,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样淳朴、好客、热情的民风,起码在如今是不存在了,而在陶渊明所处的晋,也是没有的。为何他会作出这样一篇文章来呢?我想,是因为这样的美好存在于他的心中,他向往着美好,向往着没有隔阂的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陶渊明的内心,应该是渴望与人亲近的,可因为各种原因:身份地位,学识高低,贫富悬殊,防备之心……他的身边,能把酒言欢的朋友自然是不多的。学者总是寂寞的,陶渊明也一样,是独自站在一个只有自己在的顶峰,写着让后人细细研读的诗文。
再说《归去来兮辞》,这篇近期刚与全班一同细读的文章。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仅仅四段却让我读到了渊明对官场的看法。他是无比厌恶官场的,黑暗、腐败,这就是他所反感的地方。当初误入迷途,步入官场,之后灵魂便被外物左右,无法按照自己的思维做事。陶渊明向往自由,更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想而知,“觉今是而昨非”的他很快辞去了官职,归还田园生活。回到家中的陶渊明很快便找到了快乐,每日散步也成了乐趣。而且辞中“审容膝之易安”一句足以见得,对陶渊明来说,不用荣华富贵,不用大厦高楼,只要一壶烧酒,一块容膝之地,他便能美滋滋地享受生活。可见陶渊明是个知足的人,每日的舒适田园生活充实着他,也给他的写作带来了无限灵感。
到底该怎么描述陶渊明呢?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种他,我眼中的也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并是带着我主观意识的他。我只能说,我认识的渊明,好酒,特立独行,正直,又满身才情,但离完整的他,还很远很远……
愿随着时间的退役,我能力这个与我相隔甚远的人近一点,更近一点……
姚雪晨
活在套子里的人
一捧弹珠,没有网兜兜住,它们便会散落一地,有的滚入肮脏的水洼里,有的掉进下水沟……
——题记
“真是烦,又晨跑!”“这校服丑爆了,不能不穿么?”“带个手机还记过,学校真是不近人情!”……像这样的抱怨,几乎每天都听到。学校里也好,工作单位里也好,社会上也好……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规则牵制着。就像个大套子,我们找不到开口在哪儿,只能每天每天都这样被套住。
自由是人人都渴求的,但什么是“自由”呢?不是没有道德约束就是自由,不是没有法律牵制就是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才是自由。所谓的自由,其实就是让自己走在束缚之前。这句话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在学校里,早晨要求六点四十晨跑,我五点五十起床,或再推迟些,六点起床。六点一十洗漱完出寝,然后我便多出三十分钟来让自己安排。这是,“六点四十出寝”这条规定对自己来说也已不算是规定了,就不会急急忙忙为了在四十前离开寝室而手忙脚乱。“走在束缚之前”,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虽然套子仍存在,我们也仍活在套子中,但不会被这个“套子”勒的喘不过气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得轻松,而有的人却活得累的原因。
我也思考过,难道我们不能不要这个套子么?答案只会有一种,那就是——不能。为什么呢?我们来想象一下没有套子存在的世界:公路上红绿灯没了,交警没了,交通规则也没了,有的车子走左道,有的车子走右道,甚至人行道上都到处是汽车;上班时间上课时间不规定了,有的人下午吃了晚饭才懒洋洋走去公司,同学中午睡醒了才准备去上课,到了教室,好家伙,老师还没来上班;法律这种东西也不存在了,大街上看谁不爽便将他杀死,没钱了便到处偷抢……这样的世界该怎么继续运转呢?好吧,不说现代,回到原始时期。群居的人们一起去狩猎,打回来的东西也得按规则分配吧?就算不与大家一起分,谁打到的归谁,这也算是一种规则吧?没有套子的世界一定会乱成一团的,而不在套子里的人,也是无法生存的。
既然这样的规则是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被规则所牵制,便如一个巨人被套子所套住,想要转身,挪动身体,甚至呼吸都格外困难。像这样活着,能不辛苦,能不累么?若走在规则前,达到了真正的自由,那这个套子中你便有了自己的一个精彩世界,在其中完全不会感到压抑或是喘不过气。
一盆水,没有盆子来盛它,便会流到地上,进入下水道,或是被蒸干;地球,没有了引力,那也不再是地球,而回变为一颗荒芜的行星;草木,若没有泥土来固其根本,它便会被狂风无情撕碎……我们作为活在套子里的人,既然不能突破他,那就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合适的状态,学会去享受它。
姚雪晨
又到了晚上,安静了。
我开始思考这个假期应该怎么度过。
高二,是高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我希望自己可以在高三时不要后悔如今。
听过无数抱怨声,说高一高二要是自己用功一点就好了。
确实,基础打好了就不会那么累。
我就是那么一个高二悔高一的学生,不过好在现在的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知道通往梦想的道路上,知识才是支撑我的最重要的力量。
高一,参加各种社团,就这么玩过来了。
现在的自己该努力了,脚踏实地,再脚踏实地。
欣赏了,陶老师是有心人。
我想要去到一个北方的城市,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开始我的新生活。也许没钱买房,但一定会先存钱租下一个房子,很用心装饰它。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也许我会找一份不用接触人群的工作。我不喜欢拥挤的人群,他们太开心,会显得我很不合群。我并不想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今天天气不错,风有些凉,但仍有那么一小段时间能让我穿着棉袄享受阳光,让它散在睫毛上,钻进眼里。感到有些刺眼了就眯起眼来,像只猫,慵懒享受着。
高飞说,要不要跟我去摘朵花。
别摘它,我说。
他还是走了出去,我就趴在桌子上看着窗外。春天到了,花粉嫩的,娇艳如血的,在绿荫中突兀存在。我喜欢花,只是不喜欢死亡,也不喜欢凋谢。所以我从不买花,也更喜欢不会消失的假花。
后来他回来了,给我看那粉的令人心疼的夹竹桃,很美,我承认。他说,我捡来的。花朵那么完整,但也许明天,后天,它就会失去水分,枯萎。我接过这朵夹竹桃,把它夹在书中,小心合上。
希望明天翻开书时它还如此艳丽。
穿上了白衬衫。回想起几年前,那么一段时间我那么痴迷于白衬衫。简简单单,带一点肥皂的清香。
我把它传在校服里,只有领口留一抹白。他们说白衬衫这样穿好看。我觉得不用任何搭配,只是让它暴露在日光下,这样才是它最美的时刻。
擦了樱花香味的润体乳,时间一长,衣服上也沾上了那个味。我闻闻就能分辨出不同的衣物。气味就和风格一样,一直改变是不会被记住的。我用着牛奶味的沐浴乳,薄荷味的洗发水,还有那瓶樱花味的润体乳。没有固定的味道,不会被记住。正如风格,可以穿简简单单的白衬衫,也可以是阳光的运动装。同样,永远都不是可以被记住的一个。但是我喜欢。
我也走进了那片有树,有木丛,有花的草坪。小心翼翼注意着脚下,生怕自己成为谋杀生命的罪人。又是矮矮的夹竹桃树,我想到那朵也是从这儿掉落,被我夹在书中,或许已枯萎的花。我蹲下,地上大多是花瓣,有两朵被风吹下的夹竹桃躺在地上,显得突兀。我拿起那朵稍鲜艳的,准备起身离去。余光恰好扫到另一朵,惨白中透出一点粉。抑或是怜悯之心,又或是感同深受。我放下手中这朵,把另一朵小心捡起,放在手中。
回到教室,从座位中抽出《彼岸花》,小心地把夹竹桃夹在书页中,等待它的枯萎。也许就在明天,谁知道呢。
我不知道文字带给我的是什么,或许是宁静,或许是思考。
我也不知道音乐与文字的关系,以前试过听着音乐写作,但给我的印象也没有多么深刻。
总是那么淡淡的,现在的心情越来越平稳,不会因为小事便大肆波动。
这算是成长么?
我想要去旅行,坐上绿皮火车,与世界上不同阶层的人聊天。或许他是民工,又或许他是在高级写字楼工作的白领……那又如何呢,我在乎的根本不是他的身份,我只是想要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
旧物,旧事
钢笔坏掉了,又得换一枝。我不喜欢更换,那些有故事的东西更值得被珍惜。每次搬家,我都会带着比别人多几箱的东西走,即使并不是每件都能用上。我只想留着他们,想着在哪天搬家时看见他们,我就会想起一段故事。人生总是一直在行走,由一段又一段故事拼接起来。有时候遇上一个美好幸福的故事,想停下来歇一歇,但它却毫不留情地,继续行走。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旅途中结识不同的人,听更多人的故事。我不问真假,全盘相信着。去年冬天,去了夏天般的海南。从一个偏远的热带雨林景点出来,我不知道怎么乘车回去。马路边,我向一个女生问路,然后与她通行。她独自去了很多地方旅行,她只是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们不问姓名,只是同行着,她带我去了沙滩,我们光脚踩在沙子上,看脚陷入细沙中,然后又被海水冲刷干净。后来她告诉我回旅馆的路线,我们就道别了。之后,再没有交集。
只是路上的一个人,共同结伴,消遣时光,然后挥手道别。也因为他们的加入,才有了故事的一个又一个主角。
看到在海南海边拾到的贝壳,我又回想起这个故事,这个人。
人就是那么一个神奇的生物,会喜,会怒,会哀,会乐。那么多复杂的情绪,在一个小小的脑袋中爆炸开来。有时候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抑或是莫名其妙喜欢上一个人,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
今天微冷,又穿了那件白衬衫。洗的惨白,把它穿脏,然后又洗地惨白。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又一遍。大脑是麻木的。
我是不喜欢白的,一直衣柜里都塞满了黑色系的服装。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黑色让人显得脏,然后我就有了这件白衬衫。没错,我的确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只是觉得自己毕竟还是个社会动物,有一两件能融入这个世界的衣服也不足为过。世界就是这样矛盾,一边是内心拉扯着自己,一边是社会现实拉扯着自己。想要平衡还真是有难度,但仍然得全力以赴,得奋不顾身。不然怎么被这个世界弄死都不知道。
今天是张国荣的祭日,愚人节,他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脑中想起《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他是自杀,是一个永远归不了天堂的游子。也许他心中那个阴暗角落积攒了太多等待释放的黑色,然后就在这么一天,一起涌出。他离开了。
悼念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