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高考研究

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试卷评析——《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年9月刊 (执笔:陶妙如)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年9月刊

         湖南省教育厅主管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主办

        今年湖南的高考试卷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有哪些新的特点?对2013届考生的复习、备考有什么启示?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命题处组织由大学相关学科教师、中学教研员、中学一线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学科专家组,召开的2012年高考湖南卷外部评价会,分别对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数学、英语试卷作了纵深剖析,对2013的教学和备考作了深入的探讨。

                  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试卷评析

 

         今年高考结束后,多名考生谈及做语文考试的感受时说,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心理:欣喜——纠结——豁出去了。浏览试卷时有一种欣喜,向来纠结的成语、病句两道考题都取消了,古文不长,默写较易,作文不难。但深入下去细做起来,有些试题要做好并不容易,似乎平时复习时的作答方法用不上。

         高考阅卷期间,问及一线老师怎样看待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时,有人认为今年的试卷就是典范的新课程下的高考语文卷,能考出学生的思维、考出学生的能力、考出创新的意识,考出真正的人才。不过,也有老师担心,尽管题目不难,但考生若不能灵活应对,按照模式化应试思维来作答,在某些试题上的得分恐怕不会很高。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需认真研究今年的试卷,仔细分析考生的作答情况。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敬爱呕血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复习备考。

一、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总体评价

        今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很好的体现了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要求,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和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传承了历年的风格,内容丰实,精神昂扬,设题科学严谨,灵活开放。在2010年以“体现新课标考试纲要的基本内涵,实现从‘旧’到‘新’的平稳过渡”的基础之上,在2011年以“更进一步体现新课改精神,关注语文与时代、语文与社会”的探索之中,创新出了一套“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课本,更贴近语文学习规律”的试卷样式。

二、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新特点

(一)由单一考点检测向综合性考试方向发展

          今年的试卷中虽然取消了成语、病句等知识点的单独设题,但实际上是将多个考点融合在一起,用了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呈现和考查。

如:

第3题: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这道小题考查语言表达“通顺、得体”,设题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将生活中谦辞、敬辞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正确运用,病句的正确判断,口语与书面语的正确使用等融合在一道小题中考查,考点丰富,信息密集,既综合考查了考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的掌握,又很好地落实了对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命题思路

又如: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的四道小题

15.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17.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18.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这四道小题分别从语句、段落、篇章到联系现实等四个方面设题,较好地涉及到了文章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比较完整的考查网络,综合考查了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由静态考查向动态考查方向发展

        这里所说的静态考查,是指题型与考题角度固定,答题方法有规律可循,考生只要按照老师应考指导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答题模式作答即可,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今年年语文卷打破了这一程式,强调能力,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变换了出题的角度,提升了考试的选拔功能,试题侧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注重考查考生作答时动态的思维过程。

如:

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隔声性能    与环境协调    节约材料

B.有利环保    与环境协调    价格低廉

C.隔声性能    大方而舒适    价格低廉

D.有利环保    大方而舒适    节约材料

        这道小题看似为简单的信息筛选,但真正能简单地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却只有“功效”——“隔声性能”,而“美学”和“经济”这两个信息点的对应答案,需要考生在对文章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积累的相关科普知识,并仔细比较分析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又如: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若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 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置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这道小题,突破了历来从原材料中截取部分文字进行简单改编设题的方式,打破了考生只需将选项的句子与原文中相应位置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便可获得答案的作答模式。要求考生必须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认真推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关注考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今年的语文卷在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如第3小题考查的是“通顺、得体”,但选用了“遗失启事”这一常见的应用文形式,可以看出命题者对考生应重视常用应用文规范写作的善意提醒。

又如: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 / 适万乘之虏 / 遭时不遇 / 至于伏剑不顾 / 流离辛苦 /几死朔北之野 / 丁年奉使 / 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 及叱秦王左右 / 势不过诛 /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 相如一奋 / 其气威信敌国 / 退而让颇 / 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 / 相与之久也 / 相信之深也 / 相结之厚也 /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 弃晋如涕唾 / 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 无已 / 则有一焉 / 凿斯池也 / 筑斯城也 / 与民守之 / 效死而民弗去 / 则是可为也

         这道小题4个选项中的选材,都来自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在检测考生能否对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同时,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本的学习,要落实课本中的知识。只有牢牢掌握了课本的知识,夯实基础,才能够做到今后的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再如,精心选取作为考试内容的材料,语文试卷凸现除昂扬向上的时代特征、经世致用的人文精神、现货灵动的审美情趣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没得,立即考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考生积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命题者通过这些用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关注,提升了语文考试的意义。

三、试题不难,但考生作答较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不高

         许多考生对语文基本知识重视不够、掌握不牢,甚至于对平时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很陌生,以至于考试过程中出现了答非所问,或者无法作答的情况。

如,古代诗歌鉴赏题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第(1)小题考查的是诗歌题材知识,而且题干中明确提示“从题材来看”,这可以说是一道送分题,但许多考生似乎并不知晓什么是“题材”,答案是五花八门,这种应该非常容易得到的分数却不能拿到,颇为可惜。第(2)小题,题干表述“意境营造”,许多考生只能理解“意境”,不明白什么是“营造”,因而作答片面且不得要领,以致失分较多。

又如,选做题第19题: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

        从答题情况看,许多考生似乎不能理解“描述”一词的意思,作答仅仅简要概述或罗列“我”在“木木”丢失之后产生的心理活动。

        这些都与考生平时学习时对知识的掌握准确度不高有很强的关系。

(二)变通能力不强

         也许是平时模式化训练太多,形成了一种读题答题固定思维方式,一旦遇到变化的试题,许多考生不能迅速调整思维,变通答题。

如:第4题

4.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这是一道侧重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衔接”题,许多考生徘徊在选项B“小院地偏人不到”和选项C“门巷深深过客稀”之间,难以抉择,时间花费较多,且最后选错。其实,若考生略加变通,从诗歌的格律,如平仄方面来考虑,就能迅速地帮助自己进行准确判断。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又如,选做题第20题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要求拟制新闻标题并陈述理由。首先是拟好标题,然后再阐述理由。若题拟好了,说理由是顺理成章之事。拟题要求语言精练并有很强吸引力,许多考生拟了标题,没从新闻标题的特点的角度展开思考,不能变通地将新闻标题拟题规范转化魏自己的拟题理由。

(三)读题审慎性不够

          许多考生或答题建立在浅层面阅读的基础上,没有认真审读题干和用心思考,未进行有深度答题,或读题不认真,未按要求作答。

如,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15.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大部分的考生都答出了“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在字面上的这一层意思。但许多考生却就此打住,并未将这句话放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因而并未理解出作者说这句话的深层用意。

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许多考生紧紧围绕“特点”,简单回答 “由喜而悲”或“情感跌宕”。却忽视了题干开头的“简析”二字,并未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内容而展开,进行具体的分析。

又如,作文题: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题干的首句就明确要求“根据上述图文”,而许多学生却只盯住“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抓住其中的一句就匆匆下笔,无视“图”的存在,洋洋洒洒却离题甚远,因而得分较低。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弱

          由于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不能做到灵活运用,许多考生迁移的能力较弱,在考试中固守成规,不能打开思路,不敢创新理解和表达。

           我们不妨将选做题第19题(1)小题,与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的《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第10面)的课后练习进行比较:

“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这都是限制情景的创写题,两题相似程度很高,涉及到 “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 “揣摩人物心理”三个内容。高考试题只是变化了一个词,将“描写”换成了“描述”。如果考生在考试时,能够将课本知识进行迁移,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和文中主人公形象就能很轻松地写出自己的感觉和体会,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但许多考生答却畏手畏脚,答题并不得要领。

四、对复习备考和高考命题的建议

(一)复习备考应回归教材

         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要回归教材,重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系统掌握,对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备考不只学会应试的技巧,最根本的是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学好教材,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若只是为考而学,以掌握应考技巧为学习目的,以短时效获取高分,是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的。

(二)复习备考应注重积累,拓展阅读面

        语文学习特别强调积累,考生的语文考试分数与其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时间成正比。老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寻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要在老师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时间,不断增加阅读量和拓展阅读面,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考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

(三)高考命题的变化需要放缓节奏

         作文是语文试卷中单题赋分最高的一道试题,要全面检测出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需给考生更加充裕的时间。而考生在完成基础题之后,作文的时间大多在60分钟左右,这对考生作文立意、材料组织和展示个性等方面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能否让试卷的阅读量和思维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如果在以选拔为前提的基础上,命题变化放缓一点节奏,有利于中学教学能更加从容有序地应对考试,这是广大一线教师所需要的。

        真心希望,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学加大改革力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和学习责任,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高考命题能继续充分尊重考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尽可能提供问题思考的多样性,不同维度检测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执笔:陶妙如,任教于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One thought on “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试卷评析——《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年9月刊 (执笔:陶妙如)
  • 吴鸿基说道:

    回家
    高三理(10)班 吴鸿基
    从小以来,我都不理解回家这个词的概念,不就是会自己家的房子么?玩累了,跑厌了,往自家房子一跑,不就是回家?我是这么想的。
    那时,我只是简单的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当做家,并且,那时的思想持续到现在。
    直到今年国庆回到家中,我才懂得什么叫做回家。
    以前,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凡事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只要坐在家中,妈妈就会送来水果和水,提醒我添衣防寒。学习上一遇到问题,爸爸就会上前询问和解答。时时刻刻生活在他们的癌肿,我感受不到他们的爱和家的温暖,如同吃多了蜂蜜的人感受不到苹果的香甜一般,我对家的存在愈发感到迷茫和困惑。
    离开父母后,什么都依靠父母的我第一次感到了无助,像一名跳伞员失去了救生伞一般的无助,我终于直到了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但我还是不懂的回家的概念,不就是回自家的房子么?
    直到离开父母一月后他们来看我,我才对以前的想法作出了质疑。
    在被父母带出学校吃了一顿以后,由于千万坐火车的疲倦,爸爸当即就在宾馆睡下了,妈妈则拉着我在房间里问我的现状。听着爸爸的鼾声和妈妈的询问声,我感觉又回到了家中。而这个家,不是自家的房子,而是宾馆的小房间。
    从火车站出来,再次回到怀化,那久违的空气让我感到愉悦,回到自家屋中,父母却不在家。此时,打开所有的灯都没有温馨的感觉,这个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完全没有从前家的感觉,我只感觉到了焦躁和疲惫。两个月的再次回归,家已经不是家了么?不对,应该是家中没有我想见到的人吧,这个家还是往日的家,只是我的心不是系在这个家上的啊。
    在屋内想了一会儿,父母充满焦急的回来了,他们为了我,已经在火车站售后了2个小时,可惜却因为时差而在火车站错过。听着他们心安的抱怨声和询问声,我的心又重归平静,因为,我直到,我的家就在这里。
    父母所在的地方,就是家。
    亲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家。
    心所思念的地方,就是家。
    我回家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