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堂教学的成长性
谈谈课堂教学的成长性
一次听课,那位授课老师是在高二接那个班的,他不知道那个班过去的成绩是什么水平,也不知道原来教授那班课的老师的水平和教授风格以及学生能力达到什么层次,一进教室就开始按照自已已往照本宣科的习惯从头至尾讲起来。学生由兴趣怏然开始逐渐情绪低落下来。那老师课后说,这些学生不喜欢这门功课。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极大可能是教师备课没有备学生,课堂教学缺乏成长性。
我记录了那位老师上课的过程,选录一节,并以此为点,谈谈课堂教学的成长性问题。
教学内容:滕王阁序 王勃 高中必修5内容。
学生: 高二
片段任务:让学生读文找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词。
老师:现在我们开始第三段。第三段散读,自己先读,读得有点意味了,我们再来讲。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原文: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师:把这一个段落里面用来观察景物的那个观察点的词找出来。观察景物的观察点,找那个动词。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小声讨论。
老师:可以确定吗?
学生A:披。
老师:“披”啊,“披”是个动词。“披”是不是观察的那个动词?
部分学生:不是。
老师:不是,再找,坐下。光找动词不行,我们要整个文段去……
学生B:川泽。
老师:哪个词啊,“川泽”,“川泽”是个动词吗?“川泽”是动词还是什么词啊?
部分学生:名词。
老师:找错了,继续找。
学生B:瞩。
老师:“瞩”是个动词?在这个位置上“瞩”是个动词吗?“高瞻远瞩”“ 瞩”是个动词,这个句子这个位置上的“瞩”是个动词吗?好,你坐下。
老师:可能我提问提错了,观察的时候,人用眼睛看的时候,你看得到的就只有这么几个看法。
老师做动作:这是什么?
全体学生:仰。
老师:眺呢,仰呢,是吧。(做俯视动作)这是什么?
全体学生:俯。
老师:俯呢,看呢,是吧。现在会找了。哪一个词?
部分学生:“俯雕甍”“俯”。
老师:“俯”。把它圈出来,“俯”看到了哪些内容?
部分学生:山原、川泽。
老师:山原、川泽,还有?
部分学生:闾阎、舸舰。
老师:闾阎、舸舰。后边的呢?青雀黄龙是不是?
部分学生:是。
老师:应该是吧。那么“青雀黄龙之舳”后边的这些内容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写的是什么范围?
部分学生:景色。
老师:哪儿不是景色,前面也是啊。“云销雨霁”写的是什么天象?
部分学生:雨过天晴。
老师:雨过天晴,是吧?“彩彻区明”呢?还是天晴的那个景象吧?地上的景象和天空的景象。
再下面一句,“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这些内容都属于什么内容?是哪一个词发出以后得到的这一些结果?你把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合起来看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把第二段读完以后,接着第三段,你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将这个教学片断看完,就是没读过书的人都会认为,这些高二的学生那程度也太低了吧?
我们先看关于这个片段任务老师的第一次提问:
“把这一个段落里面用来观察景物的那个观察点的词找出来。观察景物的观察点,找那个动词。可以互相讨论。”
提问表述清楚、指向明确,但欠思维诱发性和激活力。从后面学生学习的结果就可说明,学生是被动形式搜寻,而没有思维、情感参与。“可以互相讨论”也只是操作形式上的提醒,而不是思维方法的诱导。
然后是第二、第三、第四问到“找错了,继续找”的指令发出,这一小回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相机引导,具有成长性。再,学生找出“瞩”字,老师发现“可能我提问提错了,观察的时候,人用眼睛看的时候,你看得到的就只有这么几个看法”。然后老师做动作来引导学生找出那个“俯”字来。这一回合,老师也在用相似词义和动作诱发学生,从而达到要找的目的,也有成长性。但从本节文本特征、从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是高二学生这个认识水平来看,这一教学片段缺乏导引的鲜活性、缺乏知识的连续性、缺乏思维的激活性,一句话缺乏真正的成长性。
若将问题在第一问时集中提出:
这一段是景物描写,读一读,看看这段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作者主要运用那一感官工具来作业的,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可进一步想象这样作业有什么优势呢?阅读,独立思考后,小组可交流。
这一问,其实是连环问,层层递进,将学生由浅入深,从阅读引入到写作的技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又能快速达到学生懂、通的目的。
当然,在讨论“俯”字时,我们不妨做些迁移:《沁园春·雪》还记得么?学生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这里面有一个词,统领了许多个景物画面。哪个字是?“望”字,还有相似的么?
《沁园春·长沙》,学生背诵: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样,前后关联,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学生自能灵活运用、创新运用。
陶妙如 写于2012年10月30日
我在同升湖——记叙文写作(校园)系列 与广东顺德教育管理干部交流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