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聊天随记

爱启迪爱——《让爱智慧》读后随记

                                                   爱启迪爱

                                                                      沈汝华

       寒假期间捧读陶的这本智慧之书简直就是自己生活的再现:书中那一个个故事我在教学中都经历过,书中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我也用心关注过,我也常常通过书面方式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交流,我也有过一些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我也时时进行教育与教学的反思。而陶就能智慧地把教育教学的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升华到爱的境界,并将它与同仁分享,我真的佩服陶的过人的智慧。我读后情不自禁地将她爱的结晶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们,他们同样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下面是摘自部分学生对《爱的智慧》的解读:

      读《让爱智慧》这本书,让我更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使我懂得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也让更解读了我们同龄人的丰富心灵。我知道了该怎样去回报师恩,珍惜友情,珍爱生命。 ——初三(1)孙轶弢读

       《让爱智慧》这本书中处处弥漫着理性的爱、无私的爱,智慧的爱,文中每一个故事都牵动着我的心弦,原来可以这样爱。 ——初三(1)班 彭舒

        爱是个妙不可言的东西,而陶老师将阐释得如此生动形象,逼真感人,这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吧!                                                                   ——初三(1)刘彤

       读《让爱智慧》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因为有老师们智慧的爱,我们的校园才处处充满温暖,我们的学业才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才洋溢着幸福。 ——初三(1)杨茜

         白云将自己奉献给蓝天,江河将自己奉献给海洋,草场将自己奉献给牛羊,老师们将智慧奉献给学子,《爱的智慧》提醒我,我将什么奉献给他人、社会呢?

                                                                               ——初三(1)丁凌翔

         读陶主任《让爱智慧》这本书,不仅让我想起了陶渊明、陶弘景、陶行知这些历史名人,陶氏家族又多了一位让我敬佩的文人。                    ——初三(1)汤沐黎

        爱,是点亮生命的明灯,它指引我们人生的航向,智慧,让这灯燃得更加绵长。

                                                                                   ——初三(1)钟佳清

       盲目的爱对我们是放纵,充盈着智慧的爱才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初三(1)邓碧辉

      懂得奉献爱的人,就是最高尚的人;懂得传递爱的人,就是最智慧的人。

                                                                                                 ——初三(1)应佳园

       爱,让人温暖;智慧,使人理智;当爱和智慧结合后,生活就成了艺术。

                                                                                  ——初三(1)梁兴

         伴爱启航,让爱智慧,这是上帝赋予人的最高奖赏。 ——初三(1)姚双薇

         我们就像一叶叶小舟,在浩瀚的学海里遨游,在爱的智慧的牵引下,我们才能一帆风顺。                                                                                             ——初三(7)胡灵

        人的智慧往往是在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之后获取的,,而《爱的智慧》将让我减少了犯错误的机会。                                                              ——初三(1)罗遥

       读一本爱的专著,就让这些以前只知道接受爱的孩子,不仅懂了感受爱,珍惜爱,回报爱,而且知道了传递爱,这种成功的爱的启迪,正是著书者的心愿和欣慰吧!发动每个学生好好品读这本书,让这爱的智慧点燃每个学生赤热的心,点亮每一个学子灿烂的前程。让爱的种子播种到每一个同升学子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每个走出同升的学子都能做个大智大爱的人!

6 thoughts on “爱启迪爱——《让爱智慧》读后随记
  • 甜点说道:

    温家宝总理心仪的六句话

    2006年9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一行抵达伦敦,对英国进行短暂的工作访问。

    当晚,温家宝总理接受西方各大媒体的采访,其中,英国《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问他:“总理阁下,您经常读什么书?思考哪些问题?您是一个什麽样的人?温总理脸上泛着儒雅的微笑,回答时引用了六句话:

    一是左宗棠23岁时贴在新房门口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二是屈原《离骚》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三是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四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五是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后来刻在他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他越是深入思考,它在我心底的敬畏就愈是神奇强烈,那就是我心头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范。”

    温总理这六句话立刻引起了英国媒体社会各界的关注。9月13日,《泰晤士报》以两个整版刊登了这次访谈,还破例用中文登出了上述中国诗章的出处,一时间在海外传为美谈。

    罗曼.罗兰:“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引导的生活。”

    温总理心仪这六句话的缘由便不难显现:

    其一作为政治家,温家宝深谙文以载道、诗以言智和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道理,借用中外名诗名句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二,他博览群书的习惯始终未变,身为大国总理,日理万机而不忘重温经典,此举既可从中吸取营养、升华领导艺术,又能陶冶情操、为繁忙工作“减压”可谓一举多得;

    其三,所以对屈原、左宗棠、艾青等人的名句脱口而出,正是温总理日夜殚精竭虑、奔波操劳、谋天下之福祉、忧苍生之疾苦的真实写照;

    其四,对张载、康德两位哲学大师之言念念不忘,凸现温家宝内在的修养之深和满腔人文关怀,所以对权力、法律、道德乃至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永葆清醒与敬畏。

    菲尔巴哈说:“爱是上帝与人、精神与自然的真正统一。”

    一个对宏观世界和道德规范永存敬畏的人,必定拥有“大爱”之心。有这样一位总理,是举国之幸!

  • 高三文7 李萍说道: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习惯跪着的人觉得,站着的人都是假清高;而在站着的人的眼里,跪着实属卑贱。

    在富人眼里,穷人难免都有红眼病;在穷人眼里,富人多少有些不地道。

    驾车的人觉得行人太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走路的人觉得驾车的人简直就是横冲直撞横行霸道。

    名人眼里,凡人自由自在活得潇潇洒洒;凡人眼里,名人呼风唤雨活得风风光光。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二】

    生命值得尊重

    高三文7 李萍

    大千世界,万物生其中。竞相生长,种种不同,世界因而色彩缤纷。无论是呱呱坠地的婴儿,还是呼风唤雨的名人,无论是鸣叫枝头的夏蝉,还是百兽震恐的大虫,他们都是立于天地间的生命主体,有着他们的喜与悲,有着他们的奋斗与梦想,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个体。

    一沙一世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方式。在万木竞长的春天,同是生长,竹子选择拔节向上,而芝麻却在花开花败中张显生命的强劲,在层林尽染的湘江洲头,生机盎然,鱼儿选择翔游浅底,而雄鹰却在浩渺的长空欲与天公试比高。面对大自然,我们不禁心胸顿阔,深深地为其博大并容而折服感叹,难道我们会顾此失彼,非其二而选一吗?每个生命是值得尊重的,每个人更应值得尊重。习惯跪着的人在匍匐中更可体味前进的艰难,站着的人可领略更开阔的风景;富人拥有自己的悲欢喜乐,穷人亦如此,两者除了物质即身外之物的些许差别,同是生命主体;驾车的人与行人都有自己应守的章法,而名人与凡人各有各的生活。一沙一世界,沙亦如此,更何况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世界,每个都应该认识到自己,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踽踽前行的身影,都拉长着一个长长的故事。周围的人都有着属于他们的故事。尊重生命,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走在路上,靠边为司机让一条道;仰视名人时,多敬佩一下他们背后的艰辛;即使是跪于街边的乞丐,也给予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冰冷的世界里送去一杯香茗。陌生人啊,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降临于世,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人生在世,如苍茫宇宙之蜉蝣。尊重生命,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让自己短暂的生命焕发出熠熠光辉。尊重自己,我们不应该盲从别人,不应该在别人的光芒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我们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世间最值得骄傲的生命。当生活将我们欺骗,我们应该擦亮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当世界将我们抛弃,我们应该坚持自我,在激流中成长自己。是舟,就要让自己畅游湖海;是花,就要让自己召唤春天;是钻石,就要让自己流光溢彩。尊重自己,在大千世界中绽放自己。

    生命是值得尊重的。

    当我们再次面对他人时,给他人赞许的微笑,他们是值得尊重的生命!

    当我们再次审视自己时,给自己肯定的眼神,我们是值得尊重的生命!

    (指导教师:张明之)

  • 高三文7 曾妍子说道:

    【第七次周考07.04.18】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习惯跪着的人觉得,站着的人都是假清高;而在站着的人的眼里,跪着实属卑贱。

    在富人眼里,穷人难免都有红眼病;在穷人眼里,富人多少有些不地道。

    驾车的人觉得行人太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走路的人觉得驾车的人简直就是横冲直撞横行霸道。

    名人眼里,凡人自由自在活得潇潇洒洒;凡人眼里,名人呼风唤雨活得风风光光。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一】

    看的智慧

    高三文7 曾妍子

    司机瞪着行人,觉得他们乱穿马路;行人怒视司机,认为他们横行霸道。

    跪着的人瞥着立者,鄙视他们假清高;站着的人瞅着跪者,瞧不起他们的卑贱。

    名人眼红凡人,渴望他们的自由;凡人仰望名人,羡慕他们的风光。

    我们每天接触不同的人,用这样或那样的眼光看他们的生活,评价他们的品行。然而,我们一不小心却把好的看成坏的,优的看成劣的,假的看成真的。其实,看的智慧不仅需要我们的眼睛,更需要清醒的脑子和端正的心,要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看清世界的模样。

    看的智慧,离不开端正的心。

    跪着的人说站着的人假清高,因为他不服气,想方设法找点言辞来攻击一下人家,很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站着的人呢,一看有人跪着,马上予以否定,一来表明一下站着的光荣,二来凸显一下站着的价值。两种人实际上都在借抨击别人来衬托自己的优点——跪着的人无非是说,“我不假清高”;站着的人说,“看,我多高贵!”他们都没有端正自己的心,对别人的评价只从自己的主观立场出发,看人少了端正的心,即使是端正的人,也被那歪曲的心映成变形的丑八怪。

    看的智慧,需要一双理解的眼。

    驾车的人觉得行人乱穿马路,走路的人觉得司机横行霸道。驾车的人没有看见行人穿行的道路有多么拥挤,马路有多么危险。而行人不开车,也不能明白司机的挡风玻璃前车辆穿梭,是多么地难以掌握。驾者和行人,他们的视线都只罩着自己身前的一片空间,不能放宽视线来了解一下别人的处境。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产生了,误会引发了。一个清晰的世界又远离了。想智慧地看,就要理解地看。西方哲人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没有看过别人的鞋,就不要评价他走路的姿势。”

    看的智慧,要求一颗清醒的头脑。

    名人羡慕凡人,是他忽略了凡人生活的艰难和自己已得的这份荣耀。凡人羡慕名人,是他不了解名人忙的困扰,忘了自己平凡的幸福。生活中,我们习惯了“生活在别处”,总认为别人的生活更好。于是便有了进进退退的迷惘和折腾。其实,让头脑冷静下来,我们会发现每一种日子都有其利弊,真正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客观多了,不会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清醒的头脑,让我们能作出中肯的评价。

    学习看的智慧,心、眼、脑缺一不可。将端正的心,理解的眼,清醒的脑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正确看待世界。

    (指导教师:张明之)

  • 高三文7 石琼晔说道:

    简析《有瓦的日子》的构思特点

    高三文7 石琼晔

    《有瓦的日子》一文双线并行串联全文,选材精当;通过对有瓦的房子与无瓦的楼群,老北京与现在的北京等的对比,突出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热爱。

    选材精当。文章选用梁思成爱瓦,余光中于冷雨中望瓦,王国维、苏东坡、李清照等古代名人故成居的瓦,表现了瓦是中华民族的标记及保留中华同族传统文明的必要性。

    对比中彰显瓦的魅力。本文用无瓦的巴黎伤视线、北京无瓦屋顶的单薄与北京老房子在瓦的“装饰”下的大气、端庄、周正作对比,突出了瓦的魅力及作者对瓦所象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喜爱以及对古老文明被埋没的无奈、伤感。

    两线并行,串联全文。文章以瓦的去留为明线,以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去留为暗线来串联全文,使读者透过瓦的命运来思考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命运。

    总之,本文选材精当,构思精巧,于对比中彰显非凡的魅力,于两线并行中引发读者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深层思考。

    (指导教师;张明之)

  • 高三文7 许文景说道:

    第七次周考作文赏析范文(07.4.20)

    瓦——心中的一片情韵

    ——简析《有瓦的日子》的主题及表现

    高三文7 许文景

    作者通过对有瓦的日子与无瓦的日子的对比描写,道出了有瓦日子的诗意和美好,瓦是民族的标记,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瓦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瓦房、古建筑被拆迁的遗憾、心痛和忧虑。

    首先,作者以照相开头,人模糊瓦却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瓦的深情。“巴黎无瓦还可以靠雕花阳台点睛,北京无瓦就像是单薄的草图,”通过比喻表现出对无瓦的遗憾。

    然后,作者以几组对比衬托瓦的重要。瓦房周正、端庄、大气,可惜遭遇了拆毁。遥想当年梁、林住的瓦房,“瓦片连绵,烟波浩淼,仿佛明清山水”,小瓦房也有“太和殿的质地”。这充分表达出作者对瓦的深情,瓦房是诗意的画。余光中爱瓦,却住在无瓦的房中。瓦象征着大陆、故乡,瓦是乡愁的意象。没有瓦,“人们也不再感慨瓦的骨劲破败与家的兴衰”。瓦是诗意。“春雨飘瓦”,是生活的诗。没有瓦,便少了一曲清音。瓦是民族的标记。“在瓦下度日,乡愁不缺说辞”。瓦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最后,作者以老北京被迁,只有故宫的琉璃和秦淮的灰瓦幸存作结,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与无奈,也表达了对优秀古建筑存留的欣慰,言语尽而余韵久。

    (指导教师;张明之)

  • 高三文7 左艳说道:

    简析《有瓦的日子》的对比艺术

    高三文7 左艳

    本文巧用对比,以“无瓦”衬托“有瓦”,突出了对“有瓦的日子”的深情留恋,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古今对比。古老的瓦片连绵的房子元气十足,显得“周正、端庄而大气”;现代无瓦的楼房“看起来像刚刚打出的草图,很单薄”。通过对比,突出了古老的瓦房所特有的气质,而那有瓦的日子“却是诗一般美好,不会有“独坐黄昏谁是伴”的感慨。中国人绵绵千年地瓦下度日,任何乡愁都不缺说辞。而如今“瓦”被掩埋,被钢筋水泥所代替。过去瓦的绵密与如今的日渐稀疏,突出了一种文化的渐行渐远,而这正是作者对“有瓦的日子”的追溯和怀念的原因。

    中外对比。“无瓦的巴黎,人情依旧却视线有伤”,“巴黎无瓦还可以靠雕花阳台点睛,北京无瓦就像是单薄的草图,” 通过中外的对比表现出瓦对中国人的重要。瓦是一个民族的标记,是中华文明别样的情怀。留住了“有瓦的日子”,中华文化就留下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总之,作者巧用对比,突显了“有瓦的日子”,表达作者对古老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

    (指导教师;张明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