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系列 第3课时 读出命题意图,准确立意
第3课时 读出命题意图,准确立意
习作点评
点到为止
—–别将刹车踩到底 (翰飒)
(点评:对题目解读精当)
余秋雨的“封笔”、“退出”之言一出,余秋雨的多位老对手古远清、金文明、余杰、孙光萱等,纷纷发表观点,认为余秋雨不可能退出,更不会封笔,说不准又是一种阴谋和欺骗,又是一次“商业秀”而已!
曾在一论坛看到一帖:余秋雨文化败类也!跟贴既然无数。
(点评:“跟贴”应为“跟帖”,“既然”应为“竟然”(以下还有两处一样)。 “老对手”们的批评是有点过了。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我曾也无限地迷恋他的《文化苦旅》,然后痛心他现在“变了”。也曾对余秋雨的言行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但我绝对反对如此的指责。
(点评:“绝对”一词,用语绝对,态度鲜明。)
余秋雨一定得遭遇指责?
(点评:此语反问句式,意在强调不应遭谴责。)
余秋雨之为人,是我等不知道的。余秋雨一见批评就冒火,不能正确对待和接受,甚至骂批评他的人是诽谤他!但是你又是何等之人,说他搞阴谋和搞欺骗,你等又如何纯洁?常拿别人的文革问题说事,“文革余孽”一词安在你身上你又如何?你等真是有心了!别人来一次“商业秀”你的眼睛大了?你骂吧,你批吧,余秋雨书还不是一本一本出,钱还是大把大把赚!
(点评:此段似骂街,不像在说理。)
在忏悔的问题上,总拿余秋雨和浩然相比,我更觉得问题就变得特别滑稽了点!浩然明明在文革中做了许多不光彩的事,然而他就是公然宣称:不后悔,不忏悔。一些对于余秋雨义愤填膺的人,对此却装聋作哑。你认为,余秋雨和浩然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
余秋雨的文,我等有幸看了,我想你们不一定看了,不看你如何批,你不看就可批,你也不找找自己掉到那里去了,你摸摸自己,批别人时,“我”还在不?余秋雨《文化苦旅》你等为什么忘了说话?有的人在自己炒作性批评挂上了学理的“硬伤”,这是否还是滑稽?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不也没有身临其境!余秋雨写作十余年,上百万字的著作,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疏漏,我认为不足为怪!然而,余秋雨十多年的作品中,众多的批评家,既然通力合作,专查“硬伤“,当然,我还是挺感动的,因为我知道你在乎,你才在做!可你等既然全盘否定的结论,我是不能理解的!
(点评:关注他,是“在乎它”。这是自然之理。)
还有说余秋雨的散文过于矫情、煽情和滥情!在这里,我还是坚持我一贯的观点,我不反对你文章的华丽,但是你的文章中的文学必须得站得住脚,不要统一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认为“主观武断”、“片面”就是个性!有点东西自己不知其意,自己不知分解,却引来废墟之声,真是笑话。所以我说,余秋雨不需要突围!
(点评:余秋雨笔下的苏东波“突围”,余秋雨也是需要突围的,流言止于智者,又何须“不能正确对待和接受,甚至骂批评他的人是诽谤他”!)
批评余秋雨应该不应该继续,是告一段落还是说声拜拜,你自己估量!
(点评:此处有“点到为止”之意味。)
【点评】
好一篇“点到为止”!文章破题准确“别将刹车踩到底”。
从行文来看,作者想要批驳的是“老对手”的批评太过了,想要阐明的观点是“老对手”们的批评应该点到为止。因作者侠义心肠好打不平,于是,主体部分求畅快而言辞锋利,表达“充分”。读之大有酣畅淋漓之感,但与文题一对却有“点过”之嫌,且没有围绕如何“过了”来行文说理,中心欠明,逻辑欠顺。
从选词用语看,作者还没把握好“点到为止”的度。
【升格策略】
1、围绕中心,构建文章框架,理清逻辑顺序。
批驳的是“老对手”的批评太过了,想要阐明的观点是“老对手”们的批评应该点到为止。
“老对手”的批评为什么太过了?举例,说理。
点到为止好,怎样才能做到点到为止。
1、选词用句还需含蓄委婉。
知识扫描
【命题意图】
所谓命题意图,就是命题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读出命题意图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意图明白了,方向才不会错。
2004年以“家庭教育”为话题,主要考查我们对家庭教育这一特定环境生活的认识与感悟的高低。2005年以“跑的体验”为话题,主要考查我们感悟人生、艺术,表达人生体验的能力的高低。 2008年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诗为话题,考查学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思辨生活道理的能力高低。2006的“谈意气”, 2007的“诗意地生活”,2009年“踮起脚尖”,2010年的“早”的命题作文也是考查我们感悟生活、表达生活、掌控生活的能力。2011年、2012年的新材料作文亦是对生活、对人生的体悟。
综合起来,命题意图也就是:
1、引导学生生活要有豪情,要有诗情。如《谈意气》,《诗意地生活》。
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思考生活,如《家庭教育》,《跑的体验》。
3、引导学生在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诗意生活的同时增添理性的思考,如08、09、10、 11年、12年题。
4、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立意】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得多。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它区别于主题。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题,就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主题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
【立意的要求】
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所说的意,主要指主题。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四)要积极向上
所谓积极向上是指思想健康,体现个体对生活的理想、追求,以及社会责任感。
【立意分类】
立意的方法多种多样,正向立意是常见的一种。所谓正向立意,就是从歌颂与赞美人、事、景、物的真、善、美的角度立意,从肯定与赞成某种思想、观点、行为、潮流的正确性、正义性、积极性的角度来立意。掌握正向立意,有助于我们谱写新时代的主旋律。
反向立意(第5课时详讲)
考计点拨
如何读出命题意图?
【材料作文读法】
【示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印第安人赶着羊群往日落的地方走去,他们行走的速度很快,不过每走一段距离,都要停下来。停下来的时候,映着天空悠悠的云,印第安的牧人们安详地跳起舞蹈,老人们咂着烟草,蓝色的烟雾更加显得宁静和祥和。有一个过路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就对印第安人说:“你们再不赶紧上路,日落之前就到不了目的地了。你们还等什么呢?”
印第安人说:“我们慢下来,是因为我们在等灵魂赶上来啊!”路人愕然。
请从上则材料中引出一个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
读完这则材料,你会有些什么想法,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
【网上言论1】这则材料是要告诉我们:要及时行乐。
【网上言论2】人生的境况也是这样。我们往往匆匆忙忙过一辈子,到头来也不知道自己的前方到底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如此。一味的追逐丧失了我们应得的幸福。行色匆匆,满心装满了忧虑;追逐甚多,内心里痛不欲生。人生之所以有痛苦,在于欲念太多。欲念逼迫着我们,使得我们的心灵荒芜,野草杂生。
显然,这则材料有让人产生消极悲观情绪,有放弃对理想人生的追求的因素。但我们要清楚:命题者意图是让我们在乐观进取上展示生活的质感,决不是让你发泄牢骚留给他人伤感。怎样从看似伤感的文字里读出积极的信息呢?
印第安人为什么要不断的迁徙?游牧民族,与“圈地运动”有关。这不重要。
【读法一:顺着文意问】
“行走的速度很快”,为什么?日落前要赶到目的地。“都要停下来”,停下来做什么?安详地跳起舞蹈,老人们咂着烟草,蓝色的烟雾更加显得宁静和祥和。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慢下来,是因为我们在等灵魂赶上来啊!”为什么要等灵魂啊?因为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赶路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样一问一答,一步一步就明白了选定这则材料的意图。
【读法二:倒过来问】
材料的结句“印第安人说:‘我们慢下来,是因为我们在等灵魂赶上来啊!’路人愕然”。路人为什么“愕然”,是因为回答超出了常有的习惯。路人为什么会发问?因为它看到了不符常态的情景:他们行走的速度很快,不过每走一段距离,都要停下来。停下来的时候,映着天空悠悠的云,印第安的牧人们安详地跳起舞蹈,老人们咂着烟草,蓝色的烟雾更加显得宁静和祥和。
将听到的话与看到的情景联系起来,再跟常态的生活进行对比,我们就不难感觉出:印第安人生活有目标,但他们不只是为目标而目标,他们在向目标行进的途中会欣赏沿途的风景,也就是他们追求生活,同时他们也品味着生活、享受着生活。
技法点拨
追因问果、追本溯源。我们把这种顺着读,倒过来读,边读边问的方法称之为:追因问果、追本溯源法。这样能帮助我们准确的快速地明白命题者意图。譬如上例:我们应该学一学印第安人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容地享受生活,让心灵得到宁静,让祥和永久伴随!
【温馨提示】
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不直接涉及热点问题,但暗合着时代的步伐。所以,作文不能忘记联系当前实际。越是反映了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越是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方向性的主题,就越是深刻的好主题。就像上例材料,如果不联系当前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浮躁,急功近利,忘记生活的意义,而一味的追求的现象,你就不能真正领会到材料的核心,你也就提炼不出准确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如果主题不准确,纵然有多好的思路也枉然。
【命题作文读法】
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审题感觉: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来自歌词,是对一种认识感受的形象表达,其中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
明确题意:文题的关键词是“我”“一双”“隐形”“翅膀”。“我”可以是实实在在的“我”,我自己,也可以是虚拟的“我”,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等。“一双”是个限制,而不能是“多双”,如在文中并列“理想的翅膀”、“乐观的翅膀”、“追求的翅膀”,就不符合题意并且违背了中心集中的写作原则了。“隐形”的含意所指最难把握,它指的应是抽象的或不易觉察的,精神的、意志品质层面的。即使是实体,也应从“隐形”上说。比如说某乐器是我隐形的翅膀,就不及说对音乐或文艺的追求是我的隐形的翅膀切题。“翅膀”这个比喻或象征隐含的意思是行为的动力,结合歌词,再进一步联想,可以认识到,它是为“我”的发现、发展、超越、成功或获得精神享受提供担当、保护、促进或推动作用的形象。它可以是诸如理想、梦想、追求、信念、亲情、关爱、责任、勇气、甚至文学、艺术之类。选择这个“翅膀”要合理、合语境又要新颖,还要揭示其功用的内涵与特征。
技法点拨
咬文嚼字,分切组合。这是把一个标题围绕核心词进行分层领会其含义,然后组合的一种方法。
【温馨提示】
命题作文,减少了我们自拟标题这一关,也减少了因材料把握不准而偏离题意的风险,但如果不仔细推敲,明白命意,很容易就会偏离命意重心。如上例:层层限制条件,行文不紧扣“隐形”二字,可能就会跑题。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成熟的人对人生境界的概括。简单吗?不能再简单了;深刻吗?可以说妙不可言。后来看到的山还是先前看到的山么?山还是那山,只是由“记形”,进入了“会神”。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并不是高手的专利,也不只是哲人的理论,方法是在反复地琢磨中悟出来的,凡事只要比别人多想一步,多问一下“为什么”就能更明白。
能力操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如果你把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即跳出来,并能死里逃生。可你把青蛙放进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如果你自此开始慢慢加温,青蛙仍然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变得越来越虚弱,直至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
请从上则材料中引出一个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
【提示】
从这则材料你联想到哪些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独生子女的成长”,还是“软硬环境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青蛙为什么沸水能逃,温水不觉。这是因为青蛙的神经系统只能感知到外界激烈的变化,而不能感知外界环境的渐次变化。
由此,我们就要想到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看不到环境的变化,在熟悉的环境中日复一日,钝感神经就会被慢慢强化,从而对“压力”开始麻木,对动力也似乎觉得总是不够。这样就慢慢地失掉竞争的锐气。最后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被煮熟。
由此,我们就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深度的看法:软环境比硬环境更能削弱人的意志。于是就得出了人必须居安思危具有“危机意识”的主题。当然,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实际上是从什么角度去看事物的问题,而不是任意拔高主题,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去哗众取宠、危言耸听。
周周侃《易经》
君子以经纶 第三卦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屯卦,屯卦 震(雷)下坎(水)上,为雷上有水之表象,水在上表示雨尚未落,故释为云。云雷大作,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故《屯卦》象征初生。这里表示天地初创,国家始建,有才德之人应以全部才智投入到创建国家的事业中去。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行,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万物初创的时候,都要小心行事,不要冒然行动,即“勿用有攸往”,但又要看到有利于建功立业,有光明的前途,即“利建侯”。“君子以经纶”君子应施展抱负,有所作为。经是织布机上的竖丝,纶是织布机的横丝。见过老的手工织布机的人都知道,织布机上的竖丝是不动的,织动的是横丝。经引申为不变,纶就为变,易经的经就是不变的道理。我们处事犹如治丝一般,解屯之纷乱,用不变的道理和中正的态度去解答那些变化无常的情况。这也就明确给我们启示:我们面对困难或者人事之时,不要随意而作,要慎重其事,找到变与不变的规律;同时还要看到希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坚守正确的道路,教育的盛景定会如期而至。
谁也没有力量能阻止你去把你想要实现的事情停止,除了你自己!
(陶妙如)
作文系列 第2课时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细嚼慢咽 以养促升——高考语文后阶段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