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 以养促升——高考语文后阶段复习建议
今天,高中部组织高考第二轮复习课堂与讲座相结合的研究活动。
语文组安排我做一个专题交流。
细嚼慢咽 以养促升
——高考第二轮语文复习探究20130319
一、掌控整体 构建系统
1.语文的地位 语文的处境
长沙市高考语文情况比较。
2.语文学习时间的分配
二、解剖试卷 串联考点
(一)语文试卷的构成
试卷应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它应该是在知识体系的平衡基础上寻求一种完美的形式来展示的。应是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
设题知识的平衡:
一讲求设题本身的整体性。
“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衔接题——现代文学作品的设题
15.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17.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18.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从语句、段落、篇章到联系实际等4个方面设题。
二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15分析句子的含义;16分析文章段落的情感表达,并关涉到修辞手法;17分析人物形象,是对全文的把握;18根据文意联系现实谈看法,由文到理,由文内到文外,是知识的顺势迁移,是思维的合理延展。这种设计,既符合文章的结构逻辑,也符合考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增加探索性、开放性、自选性的题型设计。
一是探索性解题的分量增加。
二是评价的参考提示多样。
选文的整体性
实用类、论述类、散文、小说
(二)考点的创造性学习
三、琢磨考题 创造母卦
1.语言文字题与阅读题的联系
2.诗歌鉴赏题与文学作品题的联系与区别
3.文学作品题与选修的联系
4.选修与作文的联系
探究题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一、观点选择类
这类探究题是就文中的关键语句、重点段落或者是全文的写作重点、情感倾向设题,考生在文意理解的基础上,无论是否赞同命题者给出的观点还是表述个性化的观点,回答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伪探究题
四川卷《柴禾》(刘亮程)第17题: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真探究题
安徽卷《往事(二)之八》(冰心)第14题第2小题: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不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课标卷《马裤先生》(老舍)第(4)题: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二、结合现实启示类
启示类探究题题型逐年增多,这类题目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题目或给学生思维的一个导向,让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或给学生多个探究方向,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湖南卷《忆韦素园君》(鲁迅)第18题: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目的是考查学生“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和探究作品现实意义”的能力。 其实要我认为,还是停留在考查学生解释与分析文意的能力。因为这道题没得太多的探究空间。
辽宁卷《最后的黄豆》(王琼华)第(4)题: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4分)
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寓意理解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题目给出了多个探究方向。
三、深层含义类
主要是从文本的主题情感意蕴方面设题,阅读时作品主题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做差异性主题。这正是高考命题人从主题情感意蕴切人让考生探究的理论支撑。此类探究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要求剖析文本,与作者商榷,重构文本的新意,从而实现阅读的探索和创造。
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第22题: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从主题情感意蕴角度设探究题,一定要注意所选用的文章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如果文本本身情感单一,那么在这一点上是无法设题的。山东卷所选用的文章《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主题清晰单一,在文章第七段就已经揭示出: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所以题目中“你认为”,实在是无法“我认为”,因为情感在文末已经表达出且不易做多义解读。此题的参考答案也只是在文末作者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做了同一层面的概括阐述,没有体现探究题答案丰富性的特点,这样的题目也是伪探究题。
福建卷《双琴祭》(梁晓声)第15题: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涵的情感?
梁晓声的小说《双琴祭》意蕴丰富,读来让人震撼,久久回味,深深感叹,主要表达对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批判,对世情的体察和对人心的分析以及对象征美好事物的双琴的祭奠。考生从小说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均可以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只要仔细体味,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创新。所以,此题符合探究题命题要求,为真探究题。
四、自由发挥类
顾名思义,自由发挥类即命题者就某一个问题请你自选角度、自由发挥,谈谈个人见解。这类题型从言语表述的角度看最像探究题,但关键是命题者一般不会漫无目的地任由考生发挥,总会限定一个范围,而这个范围的选定非常重要,有的考查点非常适合探究,有的则不能探究发挥。
福建卷《蟋蟀之话》(夏丐尊)第14题: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湖南卷《木木》(屠格涅夫)第(2)题: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文章形式包括语言特色、艺术技巧等,对于文章形式有专家曾提出只能品评鉴赏,不能探究,无法形成探究空间,无法让考生“个性化”,而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且“考试大纲”中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考查的内容都不包含对文本形式的探究,所以在文章的语言特色、艺术技巧等方面设置探究题是失败的。
福建卷的“语言特色”,湖南卷的“如何”即艺术技巧,均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内容。自选角度也好,还是规定考查点也好,请考生谈谈也好,还是试做探究也好,其实均是对文本形式的品味分析鉴赏。考查点就限制了考生无法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命题者在此点设题时要慎重,要吃透探究的本质内涵。
湖北卷《耳边杜鹃啼》(罗琅)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这道题选取的探究点就非常好,因为文章的字里行间或多或少地都谈及这个问题的原因,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任意一个角度切入,或“文学”或“意象含义”或“民族文化心理”均可以举例谈谈原因。所以,此题的命制紧扣了探究的本义,为真探究题。
探究题能否创设独立探究的情境,是否有真实探究的意趣,能否激发深入探究的激情,决定了高考“探究题”命制成功与否。在考场上短短的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既要阅读文本,又要完成四道左右的题目,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如果在高
考试题中的“探究”留给考生“探究…‘原来是如此简单”、“可以一蹴而就”、“随意盲从”的印象,甚或为了在考试短短的时间内必须要有一个“探究”的结果而草率炮制,这不是科学探究的本义,而且也完全与新课改目标背道而驰。但自“考试大纲”“探究能力”层级出炉后,“探究题”必将是未来高考试题命制的一大热点,是对原有的考试形式、陈旧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对新课程教学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因而希望命题者无论在文本选择上、探究点的设置上、解读空间的给予上还是在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上均要严谨细致,使高考题中的“探究”题能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和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读懂文章是关键
1.积极阅读,了解作品的不同层次。
作品是有层次的,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对象,并同它们进行交流,逐步进入作品的所有层次,真正发现作品所独有的结构和丰富的细节。
文学作品一般由语音层次、意义单位层次、再现的客体层次、图式化观相层次构成。
语音层是指字音和以字句为基础的更高级的语音构造,如节奏、声调、语气、音律等。
意义层是指富有意义的语词、语句和句群。
再现客体层是指作品所要表现的事物,如小说家的“世界”、人物、背景等等。
图式化观相层是指主体意识参与后客体向主体显示的方式和内容。
形而上品质:具有崇高、悲剧、神圣、悲悯等性质,通过这一层面,艺术可以引人深思。
2.寻找文学作品中的“未定点”或者说“空白点”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的结构,它永远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词句把某个客观对象元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空白点”)。这些“来定点”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想象性联接、填充和具体化,从而使文学客体具体化。具体化是读者通过想象将作品生动地呈现出来,使作品获得鲜活生命的过程。
1.在文本内信息和文本外信息的观照上设题,增加真正的开放性试题,并设置好评判标准
2.在文本的细节理解上多命题,试题的设问要有驱动探究特征
寻找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处、
如文中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命题者应沿着这些关键点仔细分析、揣摩作品具体情境中的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作者的行文思路、情感指向、运笔匠心等等,甚至南此发掘深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思维习惯等等,然后以这些地方为题眼设计问题,由此牵引学生进入文本深层,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考查学生的高级别阅读能力。
汪曾祺小说《侯银匠》命题,则以小说结尾部分的一个细节(“未定点”)命题可能更佳:
小说结尾部分“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侯银匠为什么会忽然想起这两句唐诗,又觉得有点文不对题? 此题应紧贴文本进行思考。由眼前景应想到侯银匠的孤独无聊;往前可以想到侯银匠劳碌一生,晚景凄凉,表达了人生的况味;往深处想,并非文不对题,倒是和张继的人生命运亦有相似之处,淹没在黑暗的时空里,个体的渺小与无助感油然而生,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命运;同时又让我们在这一份苍凉中看到人情的美好与人性的坚强,这恰恰又是最可宝贵的地方。如是命题,就有了思维的张力和探究的意味。
3.鼓励文本阐释的多样化、深度化,试题探究内容要体现问题特征
文本层次理论的层次建构为我们多角度、深层次解读文本提供了具体方法。在试题的命制上应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作品“形而上品质”,通过对该试题的深入探讨,打通作品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联系,引导进入历史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1.探究题的基本特点
第一,问题的启发性。即要能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他们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
第二,问题的开放性。即探究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以文本的某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和起点,联系文本进行拓展。
第三,答案的个性化。即鼓励个性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受他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实现碰撞。
第四,答案的多元性。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也因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往往有差别,学生有时会作出不同的却都符合要求的解答。
2.探究的角度
第一。利用课文标题。我们常讲,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由于地位突出,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作者对标题常常反复斟酌,力求取得给人视觉冲击、使人萌生阅读冲动的效果。反过来说,既然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或主旨的艺术提炼,那么从阅读的角度看,解读标题既是文本理解的一个窗口,也是文本阅读的一种方法;注重对标题的分析,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思索与探究的积极性,并为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利用文本删改部分。文章选入时,或多或少均有删节。利用删改部分引发学生深人探究。
二、多一点微观探究——炼字炼句的探究
探究要紧紧抓住文本这个本体,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条绳索。
2012年的高考语文探究题有一部分题目延续了这样的设问方式;也有另一部分题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概括为三:一、强化“探究”(探析),二、“分析”(评析、赏析、探析)有序,三、凸显“对话”。
第一,强化“探究”。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题,多道题目的设问直指“探究”。往年这样的设问偶有出现,2012年有4道探究题直接使用了“探究”“探析”的问法,占全部探究题总量的20%,约占探究必答题总量的26.7%。如安徽卷第14题:
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湖北卷第19题:
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福建卷第15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涵的情感。
江苏卷第14题: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上述题目,有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的让学生对“原因加以探究”,有的让学生对“作品蕴涵的情感”进行“探析”,有的让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内容进行“探究”,这不仅使题目所考查的能力要求豁然醒目,而且加深了题目的“探究”意味。这些题目的设问在主观上既指向对作品内容的“探究”,也指向对作品表现形式的“探析”。在客观上,以“探究”“探析”设问,深化了学生的“探究”印象,也强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题目虽有探究之名,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说明》)中“考核目标与要求”对探究能力的基本规定(“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来判断,
这些题目的探究之实还略显不足。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作答时只需对文本的意蕴进行阐发,或者对“原因”“作用”加以解说,或者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印证即可,一般不需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不要求学生有什么创新之见,答案通常在文章中能够直接找到。学生完成这些问题充其量是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试卷命制
从选材上规划
从命题角度规划
从命题形式规划
从题型类别规划
一、
二、人物传记带议论性、议论性兼有故事性
三、实用类 与生活关联
四、诗歌比较阅读 绝句和小令 绝句和绝句 小调和小调
五、叙事抒情性散文
六、小说片段 课文中段落节选探究
七、作文 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 劝
材料题 材料加命题
1.诗歌鉴赏题与文学作品题的联系与区别
体裁:古诗、词、曲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文学作品题与选修与作文的联系
作文系列 第3课时 读出命题意图,准确立意 2013年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