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语文教学

慢慢走欣赏啊 —— 朱光潜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做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和谐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涛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选自《谈美书简》

人生
                                          王兆胜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着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天上的月亮每月也不过有几日之圆,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没有黑夜,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样。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剧性,理解了这个世界与人生的先验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有了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将是轻松与快乐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有的人一生虽然钵衣玉食,清闲无事,甚至过着寄生的生活,但他们却身心疲累、一脸愁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累与否。同样,一个人一生是否快乐、幸福,有时主要不是取决于外在有无劳累和不顺,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颗快乐的心,一颗心。如果能用一颗审美的心灵看取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将总会如枝头上小鸟的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孔子《论语》也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来,最关键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比如苏东坡,他被放逐到荒僻海南,夏天极其潮湿,秋天阴雨连绵,所有东西都发霉,床柱上还有许多白蚁,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和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唐书》《汉书》,注释《尚书》,编定《东坡志林》,考订药书,赋诗作词。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他打倒,因为他总有一颗诗心
     
有了诗心,人们也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华,夏天挥霍;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生命就进入了晚秋;而严寒到来,万物将激情收敛珍藏,这就是冬天了。其实,这种更替与人生何异?生命在自然与死亡韵律的和谐上实际上具有一样的节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诗,一首有着成长和死亡韵律的和谐诗。通过诗心,在发现天地和人生蕴涵的诗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新境界:人生就是一个进程,天地都有生死、悲欢,而渺小的人还有什么困惑和滞碍呢?
     
通过诗心,人们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与自身的生命贯通起来,那么,个体就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大。比如,看到一树绿叶,我们不要对其熟视无睹,而应该用诗心去体会。当你的诗心与绿叶的生命接通,那么,在你的意念中一股生命的泉水就会顺着树叶的脉络汩汩流出,直流入你的身心之中。可以设想,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
     
诗心就如同和煦的阳光,它不仅能消融冰雪,还可以驱尽黑暗,使人生如明媚的春日,其乐融融

One thought on “慢慢走欣赏啊 —— 朱光潜
  • 高三文一班 邓慧琦说道:

    实 力
    高三文一班 邓慧琦

    水,柔弱之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强者。朴素,天下无与其争美者。若要制胜,当以聚实力为第一要务。

    什么是实力?似项羽之罡气拔山?抑或孔明之羽扇青须?似卫青之力驱匈奴?抑或高欢之笑颜招安?似太宗之虚怀纳谏?抑或武帝之唯我独尊?我认为他们都拥有超强的实力,或是力量与智慧的抗争。或是暴力与礼仪的抗争,或是知人与善任的双赢。实力因个人素质的不同而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智慧与力量以恰当的比例调和,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那么不论是“英”,是“雄”,还是“英雄”,都是实力的化身。

    为什么我们要具备实力呢?有个故事:一只蛙被放入沸水之中,结果它一跃而出;后来将青蛙放入冷水,锅底逐渐加热,结果青蛙被煮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蛙本来是具有跳跃的实力的,所以它从沸水中逃生,但后来安逸的环境使它的实力丧失,烈火将它的实力转化到了热水的上头,最后它落得个“身死火手”的下场。这不难得出结论:我们一定要具备实力,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逃脱被人宰割的命运。

    那么我们要怎样拥有实力和增强实力呢?

    首先要在物质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日本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而逐渐强大的,它以“科技兴国”为主要口号,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本民族的素质,并且发展起了一批重型机械企业:三菱重工等世界驰名的品牌企业由此而起。即便是在二战后,它依然依靠美国的援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并在1987跃居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之首,连美国也不得不承认,日本是我们培养起来的竞争对手。正是因为日本拥有了超强的国民实力,创造出了无可匹敌的经济实力(至少在亚洲),并为它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物质实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实力决定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影响国际地位,国际地位又影响着贸易往来。这便是国际上实力的良性循环。只要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确保实力的应运而生。

    其次,还要具备礼仪的支撑。美国是如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它却成为了如今世界纷乱的“舵手”,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有恶意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这无疑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国内外声讨之音不绝,其伪装的君子面貌荡然无存,“世界警察”的面具被彻底的撕毁。近日,它又发表了《世界人权报告》,把首要矛头指向中国。以往各国都是忍气吞声,然而今年,中国外交部同时发表了一份《美国人权报告》,借露了美国包括“窃听事件”等一系列侵权行为。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突然激起了千层浪——抗议美国行为的浪潮。为什么只有中国敢于与美国对着干呢?难道中国的实力已经可以与美国抗衡了吗?是的,但却不是经济上,我们通过拓展和谐的外交关系招来了非洲48国首脑洽谈合作,解决了朝核问题;东盟联系紧密,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美国在努力创造物质优势的同时,却不听劝阻的吃“泻药”,把礼仪、道德、国际责任拉得一塌糊涂。把名誉使劲往垃圾桶里扔,这只会导致综合国力的逐步丧失。所以说要增强实力就一定要加强道德修养,不能只依靠铜臭味鼓吹一种“压倒性优势”,要以人为本,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力,犹如浩瀚大海,只有不拒小流,方可成其大;

    实力,犹如无垠草原,只有囊纳晨星,方可显其阔;

    实力,犹如广袤星空,只有兼怀四海,方可耀其广……

    实力,不可道尽的一个话题,只想用一个句子诉尽:它是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中国,勃勃生机的一条飞龙,正在用实力证明:我们将会所向无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