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教育

国培传善, 教研教改

伟人成长的环境是这样营造的——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伟人成长的环境是这样营造

      ——《恰同学少年》观后有感

                     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陶妙如

《恰同学少年》旨在重现理想的教育,重申教育的功能,唤醒教育者的良知。

                                           ——题记

一部《恰同学少年》多台竞播,一批伟人的平凡路在亿万人心中延伸——

都在思索,都在寻求——

几千年前先贤孔圣发出了倡议“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并为之实践。于是颜回、子路、子贡、曾参、冉有等栋梁之材批量产生。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这是湖南一师的教育理念。因为有杨昌济,孔昭绶,徐特立等一大批教育大家的营造,便为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这样一批日后的伟人创造了适宜的成长环境。

当下,世界竞争激烈;当下,知识决定国运。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的路该怎样走,理想的教育该怎样传承?

再现理想的教育,重申教育的功能,呼唤教育者的良知。这是我观《恰同学少年》对其意义作用的认识。

《恰同学少年》再现理想的教育。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师教育学的兼职教师¸徐特立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现场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据学生写出的文章,选择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

《论语》中的《诗坐》不正是这样吗?徐特立是理想教育的传承者。而这个传承是传承了教育的实质:教育必须关注生活!不到生活中去,怎能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直至理想生活?

可这种传承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从这告诉我们不论何时矛盾都将存在,理想的教育凸现的原因是因为有不理想的因素陪衬。

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徐老的方式不可能时常采用,因为中国人口数多,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多,班级授课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困难。但在已有的班级授课基础上怎样来实现理想的教育呢?

《恰同学少年》重申了教育的功能。

培养怎样的人,该怎样培养。

培养对人生有抱负、对社会有责任感,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当是教育的功能。

《恰同学少年》展示的是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的故事。他们是一批有理想的人的集合。给他们的教育就是如何让其视野拓展,理解加深,让能力得到培养,让知识得到累积,让修养得到提升。

修养怎样得到提升?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发放作文本, 边发边报分数,当报到毛润之时,老师说道:锋芒太露,要适当含蓄。一个“太”字,一个“适当”就明确告诫:做文章就是做人“中和”是要义。

能力怎样培养?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办工人夜校”,老师们东走西奔,也没几个人来学习。毛润之从街头贩卖的情景里得到启示,向老师们提出“交给我们去组织”的要求,老师们欣然应允。于是,学生们发动义演,学习的人蜂拥而至。从这,我们不难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主人,给学生舞台,他们的潜能就能发掘。

从毛泽东与罗章龙、蔡和森等1916年暑假组成“新民学会”,办《湘江评论》、《新湖南》,发动学潮;从1919年底毛泽东领导有名的驱张运动,最终迫使张敬尧退出湖南,从仅仅凭着指挥两百扛着木头枪的湖南一师学生军,他却成功逼降有着真枪实弹的三千余溃兵,使长沙这座千年古城免糟沦陷。这场木枪对真枪的战役就是他日后自己总结的军事生涯的起步等我们更清楚地明:能力从实践中得到培养,能力在实践里得到展现,理想在实践中得到强化,目标在实践中更加清楚。

不实践,怎能真正提高;无知识怎能真正强大;要学习怎能不克服重重困难?

“知识就是力量”, 毛泽东精通国文、历史、地理、哲学等社会学科。他学习有他的方法:闹中求静,静中求学。当然,这是他知道自己性子躁是个坏毛病,于是他在最吵闹的地方学,以求得改进。他看书喜欢圈点批注,只要是他看过的书,边边角角,上下空白之处,都有他的手迹。他认为,看书不做笔记就想没看过一样。他也提出,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应该强健体魄。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重视体育锻炼,自创毛氏六段体操。踢足球,只要是他守的门,就没有失过分。当然,这都跟他的理想和抱负关系很大的。他以中国为己任。他说:我们学生不挺身而出,谁挺身而出?他喜欢《少年中国说》。认为中国之命运在我少年。于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就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发出。

毛泽东对于数学、理化、美术、音乐这些课程兴趣不大。这是他的一个特点。而当时,他遇上了开明的老师,老师们对他因材施教。我想,这一点,他是很幸运的。但是,反过来我们今天的教育环境:升学率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学生考没考上大学是家长最关注的,学生厌学者居高不下。

如何在夹缝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成长的阳光大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希望,但落实者该怎样做?

《恰同学少年》呼唤教育者的良知。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人数上百,形形色色。怎能用一样的方式来教育?

从小就对数学没有感觉的学生,你怎能让他达到优秀?让他花出80%的时间来攻克数学还是不及格,你能说这不是浪费?

明明学生基础差别较大,硬要规定不准分层,在一个教室里,老师授课为了考虑优差关照,实行折中,这样好的好不起来,基础差的还是在听天书。你能说这是“因材施教”?

从这个纬度,我认为《恰同学少年》呼唤制定教育规章者的良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因一师范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也因为老师当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为伟人后来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纬度,我认为《恰同学少年》呼唤着落实教育的人们的良知。

伟人也是人,没有谁一出生就是伟人的。伟人最初也只是普通的人,是他们独特的经历,深刻的思考,大胆的实践使得他们逐步铸炼出优秀的品质而成就伟人的。

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自然有他自己所具备的常人没有的特质。但具有大智慧以及优良品格和学识的导师们,来启发他们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深层次的考虑中国的未来究竟要用怎么样的方式来拯救是非常关键的。正因这样,在徐特立先生六十大寿时,毛泽东才会说: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也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大师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伟人成长的环境是与生活贴近,与实践相连,与大师相伴的。

如此,当今同升湖要培养批量国家栋梁,时代巨子,呼唤大师,锻造大师是关键。由此,《恰同学少年》呼唤教育者的良知实际上是呼唤所有从事办教育、管教育、教育的人们的具有民族责任感,时代使命感。

观《恰同学少年》的过程是我对教育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洗礼的过程,更是自己对教育事业信心增强更加热爱的起程。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再现理想的教育,重申教育的功能,呼唤教育者的良知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邃的现实意义的优秀时代剧。

                                     写于同升湖

                                                20079 

5 thoughts on “伟人成长的环境是这样营造的——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WSY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